关闭×
推荐论文 更多
  • 论著
  • 3D打印仿生鼻腔模型:鼻阻力与流体力学验证——解剖生理双比较分析
    许黄和 樊宏 时文杰
    2025, 49 (4): 187-.
    摘要 ( ) PDF ( 2134KB ) ( )   
    目的 构建3D打印高仿真仿生鼻腔模型,通过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双重验证体系,量化评估其鼻阻力特征及流体力学性能,为鼻腔手术数字化评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CT薄层扫描技术获取人体鼻腔DICOM数据,经Fireplus3D医学影像系统进行三维重建,通过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备仿生鼻腔模型。对打印模型实施二次CT扫描,与原始鼻腔数据进行解剖参数比对分析;同步开展鼻腔与3D模型的鼻阻力动态检测及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结果 解剖学验证表明,3D打印鼻腔模型在关键结构参数上高度还原真实鼻腔:鼻根部至鼻道后缘距离误差仅0.36%(绝对误差0.28 mm),鼻道后端宽度误差1.12%(绝对误差0.28 mm),双侧上颌窦体积误差3.81%(最大绝对误差1.244 cm³),整体解剖测量平均误差为1.76%(范围0.36%~3.81%),证实其对狭窄腔道和复杂空腔的形态学复现能力符合临床要求。然而在生理功能测试中,模型鼻阻力值与真实数据存在中度偏差(平均误差16.2%),其中吸气总计误差14.3%,而呼气总计误差显著升高至21.1%(左侧呼气偏差最高达23.6%),提示需优化气道表面处理及流体动力学设计以提升呼气相模拟精度,CFD模拟显示气流场分布模式一致性达92.3%。结论 本研究首次建立解剖-功能双维度验证体系,证实3D打印鼻腔模型在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层面的高度仿真性,其量化验证方法可为个性化鼻腔手术规划及术后功能预测提供可靠实验模型。
  • 基于深度学习的成年人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价值研究
    郑娜梅 徐菲
    2025, 49 (4): 193-.
    摘要 ( ) PDF ( 510KB ) ( )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成年人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门急诊接诊的425例成年人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出血的因素,采用基于DL的方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在临床中对模型应用价值进行验证。结果 425例成人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患者出血66例,出血发生率为15.53%。经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扁桃体包埋程度、既往出血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术后进食不当、术后并发感染是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进一步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60岁、术后进食不当、术后继发感染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使用软件根据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25,灵敏度为62.42%,特异度为82.80%。将构建的预测模型用于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干预中,结果显示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00%(2/50),与模型建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年龄>60岁、术后进食不当、术后继发感染是成年人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基于DL的方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应用于成年人扁桃体切除术中,可有效提升术后出血的诊治效率,并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出血风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耳内镜下无填塞法与填塞法行耳屏软骨膜修补鼓膜小穿孔的疗效对比分析
    王悦 冉德军 李士新
    2025, 49 (4): 198-.
    摘要 ( ) PDF ( 840KB ) ( )   
    目的 分析耳内镜下无填塞法行耳屏软骨膜修补鼓膜小穿孔的疗效。方法 非连续选取2023年1月至2025年2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耳鼻咽喉科行鼓膜成形术的患者共40例,均为鼓膜小穿孔,穿孔直径均<5 mm,随机分成填塞组和无填塞组,两组患者均在耳内镜下行耳屏软骨膜修补鼓膜。无填塞组在鼓室内外无填塞,填塞组在鼓室内填塞小块明胶海绵,鼓室外使用明胶海绵和碘仿纱布填塞。术后1、2、3个月复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鼓膜愈合、听力恢复以及不适情况等。结果 无填塞组鼓膜愈合率为100%(20/20),填塞组鼓膜愈合率为95%(19/2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填塞组手术时间和鼓膜愈合时间窗均小于填塞组(t=-2.533、χ2=14.804,P 均<0.05),填塞组有1例患者因感染而导致未愈合。无填塞组术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1~3分占80%(16/20),填塞组3~5分占90%(18/20)。结论 耳内镜下无填塞法行耳屏软骨膜修补小穿孔和常规填塞法比较,其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提高效果相当,但手术时间短,鼓膜愈合速度明显高于填塞组,随着鼓膜穿孔的愈合,听力的愈合速度也随之提升,患者术后感染概率及不适感明显减轻,是一种可靠的无痛微创手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 辐射保护剂在头颈肿瘤术后放疗患者皮肤保护中的应用
    刘永玲 田梓蓉 金晓婷
    2025, 49 (4): 202-.
    摘要 ( ) PDF ( 487KB ) ( )   
    目的 观察医用辐射保护剂在头颈肿瘤术后放疗患者皮肤保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选取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的90例头颈肿瘤术后放疗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头颈肿瘤术后放疗患者分为獾油组、3M液体敷料组(简称3M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不采用皮肤保护,獾油组在开始放射治疗前于颈部放射野皮肤涂抹獾油,3M组在开始放射治疗前给予3M液体敷料喷涂抹颈部放射野皮肤。结果 头颈肿瘤术后患者放疗15次皮肤损伤严重程度,獾油组、3M组和对照组(χ2=38.175,P 均<0.05)、獾油组和对照组(Z=-5.566,P <0.05)、3M组与对照组(Z=-4.930,P <0.05),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獾油组与3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77,P >0.05);放疗30次皮肤损伤严重程度,獾油组、3M组及对照组(χ2=39.936,P <0.05),獾油组与对照组(Z=-5.575,P <0.05),3M组与对照组(Z=-5.252,P <0.05),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獾油组与3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08,P >0.05)。结论 头颈肿瘤术后放疗患者开始放射治疗前涂抹獾油及3M液体敷料对放射治疗照射处皮肤均起到一定的
    保护作用,由于獾油有抗炎、消肿、止痛的效果,且价格更低、方便购买,更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 综述
  • 人工智能在鼾声数据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罗嘉琪 王团结 靳凤颖 郭海仙 于丹
    2025, 49 (4): 206-.
    摘要 ( ) PDF ( 423KB )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夜间打鼾、憋气、白天嗜睡及注意力障碍等,可显著增加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传统诊断方法存在局限,而鼾声作为易获取的生理信号,结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为疾病诊断提供新途径。本文主要对AI在鼾声数据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做一综述,旨在为AI成为OSAHS诊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系统病理损害研究进展
    张安然 冯娟 管萌欢 张波 王蚕丝
    2025, 49 (4): 210-.
    摘要 ( ) PDF ( 451KB ) ( )   
    近年来,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因患儿上气道出现完全性或部分性阻塞,影响其呼吸和睡眠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学和生理学变化。本文就儿童OSAHS对其病理生理状态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OSAHS危害的认识,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伴分泌性中耳炎的认识现状及治疗进展
    张燕 张杰
    2025, 49 (4): 215-.
    摘要 ( ) PDF ( 557KB ) (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与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of effusion,OME)作为儿童耳鼻咽喉科领域的常见疾病,伴发现象提示二者之间潜在关联的病理生理特点。腺样体肥大作为核心病因,既阻塞上呼吸道导致OSA,又通过机械压迫咽鼓管诱发OME。OSA伴随低氧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加剧中耳黏膜的病理损害,年龄、上气道感染、过敏反应、肥胖及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共同构成二者的易感环境。对于共病患儿,治疗方式上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成为首选,旨在双重缓解气道阻塞与改善中耳咽鼓管功能,而同时对OME的处理方式的选择则需兼顾多因素。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关于OSA伴OME的研究进展,分析两者的关联性,重点探讨其共同的病因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上气道塌陷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杨亚红 王璐 李术芹 刘鹏飞 徐慕尧 马莉洋 刘静 任盼 赵大庆
    2025, 49 (4): 220-.
    摘要 ( ) PDF ( 474KB )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 是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患者表现为软腭塌陷、舌体后缀引起的反复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上气道塌陷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原因。近期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国内外OSAHS患者的患病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引起OSAHS上气道塌陷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上气道解剖异常、上气道扩张肌的控制异常、上气道骨骼肌损伤及体液转移等因素相关。本文就主要引起OSAHS患者上气道塌陷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增加对OSAHS上气道塌陷的认识,为未来大样本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研究奠定基础。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认知功能损伤相关性研究进展
    武倩 皇甫辉
    2025, 49 (4): 224-.
    摘要 ( ) PDF ( 431KB )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很高,长期的缺氧及睡眠片段化可能影响儿童身心各个系统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对认知功能产生一定的损伤。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growth factor-1,IGF-1)与成人OSA认知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在识别神经认知障碍方面具有潜在价值。但IGF-1在OSA儿童认知功能损伤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针对IGF-1介导儿童OSA认知功能损伤中可能的机制和表达情况做一综述,旨在为OSA患儿认知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并指出IGF-1在OSA儿童认知功能损伤风险评估上的价值,希望能促进OSA儿童尽早干
    预,减少不良预后。
  • 反流性疾病上消化道黏膜前屏障变化研究进展
    周林熙 荆小航 崔小缓 张延平
    2025, 49 (4): 228-.
    摘要 ( ) PDF ( 490KB ) ( )   
    黏膜屏障功能异常是反流性疾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之一。唾液含有大量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与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分泌物一起覆盖于黏膜表面,被称为黏膜前屏障,对于维护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对唾液的研究使人们得以观察到黏液层的屏障功能。研
    究发现反流性疾病患者唾液分泌及有机成分与健康人存在差异,可能与此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本文将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方法的选择
    陈灿月 王可超 王盛杰
    2025, 49 (4): 233-.
    摘要 ( ) PDF ( 481KB ) ( )   
    咽喉反流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体征不具特异性,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诊断方法。现有的诊断方法包括:基于症状及体征的评估(普通白光模式及窄带成像模式下各种量表的填写),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客观检查(Dx-pH监测、MII-pH监测及胃蛋白酶检测)及基于唾液菌群变化的预测模型等。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和总结各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诊断咽喉反流性疾病提供参考。
  • 痉挛性发声障碍治疗新进展
    董周威 王启威
    2025, 49 (4): 238-.
    摘要 ( ) PDF ( 474KB ) ( )   
    痉挛性发声障碍是一种神经性疾病,主要影响患者喉部肌肉,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需根据患者特点综合各种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痉挛性发声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嗓音训练治疗、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以及神经调控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本文对这些治疗方法原理、疗效及优缺点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高痉挛性发声障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临床笔记
  • 富含血供的咽旁非典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陆飞彩 石丽芳 王国庆 佘欣远 杨亮 蔡畅
    2025, 49 (4): 243-.
    摘要 ( ) PDF ( 1161KB ) ( )   
  • 学科史话
  • 现代解剖学之父Andreas Vesalius与耳鼻咽喉科学
    臧传善 孙健 孙彦
    2025, 49 (4): 246-.
    摘要 ( ) PDF ( 304KB ) ( )   
专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