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西部某重点高校教师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论著]
刘亮亮 庄鹏晖 马明 郝锦霞 杨琦
摘要2572)      PDF (520KB)(1579)   
目的 分析西部某重点高校教师群体甲状腺结节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管理方法提供有利的临床证据。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西部某重点高校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教师3196名,对其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44.77%(1431/3196),其中女性检出率为59.11%(707/1196),男性检出率为36.20%(724/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P<0.01),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激素检查结果:正常组与结节组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结节组的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比正常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节组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组血尿酸含量高于结节组(P<0.01)。问卷调查结果:正常组与结节组在碘摄入情况、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海产品摄入嗜好、焦虑及抑郁倾向、运动习惯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重点高校教师群体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较高,相关生化指标及生活方式均与其发病有关。为此该高校应建立健全针对教师的动态健康监测机制,针对教师开展个体化的健康保健宣传和建立疾病早期筛查的预警机制,同时合理安排工作,调节膳食结构及重视健康管理理念。
2023, 47 (1): 1-.
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估及其诊断预测模型建立[论著]
李晨曦 冯计萍 孙家琳 吾甫尔·依马尔
摘要2614)      PDF (519KB)(1595)   
目的 评价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及其组分与甲状腺结节之间的相关性,并构建其诊断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539例18周岁以上Met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指标、血液生化检查指标以及甲状腺B超检查结果,数据纳入单变量分析,并用LASSO算法进行变量优化的选择分析。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和绘制列线图。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以森林图表示。通过自举迭代法(1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用C统计量确定预测模型的判别能力,应用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估预测模型的校正能力。结果 MetS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21.33%(115/539)。预测模型列线图包括六个变量,即性别、年龄、甲状腺疾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血压诊断和甲状腺体积。C统计量为0.75,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校准图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校正能力(Hosmer-Lemeshow检验,P =0.228)。决策曲线分析图显示,该列线图的应用与临床实践中的净收益相关,有助于临床决策。结论 女性、年龄、甲状腺病史、HbA1c%、高血压诊断和甲状腺体积过大是MetS患者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可以有效预测MetS患者发生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因此可以指导减少MetS患者罹患甲状腺癌的预防工作。
2023, 47 (1): 6-.
基于SEER数据库的老年下咽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论著]
陈绪清 廖红明 颜风波 何本超
摘要2593)      PDF (628KB)(1527)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下咽癌的预后因素,构建并验证老年下咽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年龄>60岁诊断为下咽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00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 =845)和验证组(n =255),采用LASSO回归优化筛选变量进行临床特征选择,使用10倍交叉验证生成5个有意义的变量:年龄、T分级、M分级、婚姻状态、手术类型;利用Cox回归模型对建模组及验证组进行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适用度评估,列线图展示建模组预测结果,根据构建的模型风险评分,按中位数分为高低风险组,绘制出建模组及验证组
生存分析曲线图。结果 年龄、T分级、M分级、婚姻状态、手术类型是老年下咽恶性肿瘤预后的因素。建模组C指数为0.652(95%CI : 0.625~0.679),验证组C指数为0.64(95%CI : 0.597~0.683);建模组中12个月及36个月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及0.785,验证组中12个月及36个月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及0.64;预测12个月及36个月生存曲线的校准度及临床决策曲线与实际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风险评分绘制出生存曲线显示高风险组预后较差。结论 老年下咽癌患者预后与年龄、分期、婚姻状态及手术有关,手术治疗能够改善老年下咽癌患者的预后生存。
2023, 47 (1): 13-.
变应性鼻炎患者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的临床依从性对比及分析[论著]
张燕影 刘业海 马燕 邱建新
摘要2525)      PDF (428KB)(1685)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的临床依从性,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法。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开始治疗截止到2021年6月统计时间为止,登记在案愿意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SIT)患者的依从性进行回顾性研究。坚持ASIT时间达到或超过2年视为依从性好,未满2年者视为依从性差。结果 共收集ASIT患者424例,成功随访311例,SLIT依从性为40.22%,SCIT依从性为70%,两者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1,P<0.05)。坚持2年以上治疗者,年龄5~14岁者67例,年龄≥14岁者70例,不同年龄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49,P <0.05)。SCIT与SLIT依从性差的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P >0.05),坚持不到1年放弃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觉效果不明显,1~2年放弃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或控制,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19,P<0.05)。结论 AR患者的SCIT依从性高于SLIT,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自觉治疗效果不明显。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是提高依从性的关键。
2022, 46 (4): 187-.
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论著]
廖红明 郑志刚 陈绪清 何本超
摘要2363)      PDF (1487KB)(1414)   
目的 评价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经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对照研究。由4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讨论,纳入研究资料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10项研究694例患者,其中泪前隐窝组348例,柯陆式组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2.68,95%CI(-8.72~3.37),P =0.39]、术中出血量[MD=-21.28,95%CI(-52.18~9.63),P =0.18]、住院时间[MD=-0.78,95%CI-1.73~0.17),P =0.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单组样本量<20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8.67,95%CI(-11.67~-5.66),P<0.01]、单组样本量<30例术中出血量[MD=-71.33,95%CI(-81.23~-61.42),P<0.01]、单组样本量<20例住院时间[MD=-2.24,95%CI(-3.32~-1.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泪前隐窝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柯陆式组;泪前隐窝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柯陆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0,95%CI(0.26~0.62),P<0.01],治愈情况[OR=1.55,95%CI(0.48~2.72),P =0.76]、术后复发[OR=0.89,95%CI(0.59~1.35),P =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当前证据显示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优于柯陆式入路。
2022, 46 (4): 192-.
专业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对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研究[论著]
李鹏飞 陈会 柯有丽
摘要2271)      PDF (444KB)(1273)   
目的 探讨专业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对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安康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行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慢性鼻窦炎术后护理,观察组另行专业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积分、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态及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鼻腔通气(2.52±0.76)分、鼻涕(1.36±0.21)分、鼻腔干燥(2.09±0.33)分、头痛(1.54±0.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得分[(3.18±0.65)分、(1.51±0.25)分、(2.52±0.41)分、(1.73±0.33)分](P 均<0.05)。干预1周后,观察组健康行为(8.83±1.37)分、情绪管理(9.03±1.02)分、依从性(9.24±1.1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得
分[(7.21±1.85)分、(7.25±1.86)分、(8.18±1.57)分)](P 均<0.05)。干预1周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为(36.24±2.93)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为(37.18±3.0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得分[(45.16±3.27)分、(47.27±3.26)分](P 均<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评分分别为(5.84±1.62)、(2.63±0.8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得分[(6.53±1.42)分、(4.14±1.28)分](P 均<0.05)。结论
专业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明显改善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症状、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态,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2022, 46 (4): 199-.
高脂饮食诱导肠道菌群改变参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王惟一 张贵玲 时蕾 张志玉 时光刚
摘要2429)      PDF (464KB)(1386)   
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大量研究表明气道变应性疾病同样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存在关联。肠道菌群菌属以及其代谢物均可参与气道变应性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甚至可导致肠道菌群的紊乱,其部分代谢产物参与了疾病发展的过程,影响了疾病的炎症程度。本文重点对肠道菌群、变应性鼻炎以及高脂饮食三者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同时提供菌群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应用的方法思路,旨在为高脂饮食对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如何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2, 46 (4): 203-.
预判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综述]
彭玲 祝晓芬 徐志坚 付佳 刘彤
摘要2090)      PDF (371KB)(1466)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慢性上呼吸道疾病,以喷嚏、流清涕、鼻痒、鼻塞等鼻部症状为特征,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能诱导变应原耐受的疗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由于皮下注射副作用多,大部分患者选择舌下含服。由于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疗程长、起效慢,通常需要3年时间,导致治疗过程患者的依从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对疗效的评估主要依靠患者主观评分,使用客观生物标志物预判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疗效在临床应用较少。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可以预判变应性鼻炎舌下免疫治疗疗效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预判免疫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2022, 46 (4): 209-.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在预测变应性鼻炎伴或不伴哮喘中的应用价值[综述]
郝建利 冯彦
摘要1973)      PDF (448KB)(1687)   
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测定是反映气道炎症的无 创检测技术,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辅助诊断哮喘,但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 中预测和诊断哮喘的应用未得到普及。研究表明,AR是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未经及时或 正规治疗的AR会使哮喘恶化的风险增加3倍。而高FeNO值是预测AR患者发生哮喘的独立危险 变量,能够识别AR合并哮喘的患者。近年研究表明高的FeNO值暗示下气道炎症的发展,本文就 FeNO在AR伴或不伴哮喘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旨在筛查或识别AR人群中哮喘的发生,及早干 预、及早治疗。
2022, 46 (4): 213-.
211例三、四期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检查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评分的相关性#br#
杨思琪 时晨 张云美 于亚峰
摘要2489)      PDF (388KB)(1763)   
目的 探讨三、四期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患者前庭功能检查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对211例三、四期MD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和DHI评分,检查包括冷热试验(caloric test,CT)、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分析各项检查的异常率,并分析检查参数与DH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三、四期MD患者冷热试验和cVEMP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oVEMP。患耳冷热试验的CP值、cVEMP阈值以及oVEMP阈值与DHI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三、四期MD患者的水平半规管和球囊功能下降最明显,前庭功能检查主要参数和症状明显相关。
2022, 46 (3): 125-.
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调查分析探讨
刘春苗 孟昭君
摘要2468)      PDF (354KB)(1571)   
目的 探讨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听力损失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在天津市某两所中学随机抽取7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中学生听力损失情况,并进行纯音测听,量表评估。结果 完成问卷调查者756人,存在听力损失者41人(5.42%),其中噪声性听力损失者29人(3.8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学习压力、睡眠、手机耳机、手机耳机音量、每天持续使用耳机时间是中学生听力损失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机耳机是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结论 耳机对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危害较大,应加强噪声防护的宣教,提高中学生听力保健意识,以减少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2022, 46 (3): 128-.
膨体聚四氟乙烯填塞结合隆鼻手术治疗严重萎缩性鼻炎的临床观察#br#
曾京宇 李育广 周磊 罗立斌 章斯 张杰
摘要2558)      PDF (787KB)(1767)   
目的 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简称膨体)填塞结合隆鼻手术综合治疗鼻中线低平的严重萎缩性鼻炎,提高疗效并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疾患。方法 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确诊为萎缩性鼻炎患者50例,A组25例患者全部采用羟基磷灰石填塞法治疗,B组25例患者全部采用膨体填塞结合隆鼻手术综合治疗。采用鼻小柱切口,翻盖式手术切口暴露鼻中隔及鼻底部,在鼻腔内、下壁黏膜下填塞膨体及抬高鼻尖缩窄前鼻孔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 术后3个月、3~6个月除感染、外露手术失败者,A、B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12个月后随诊B组满意率显著高于A组,鼻腔通气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膨体填塞结合隆鼻手术综合治疗鼻中线低平的严重萎缩性鼻炎,较唇龈切口黏骨膜下填入羟基磷灰石,长期效果稳定,患者满意度高,使用范围及前景更大,值得临床推广。
2022, 46 (3): 131-.
头颈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进展
王朝阳 桂琳 何小慧 安常明
摘要2740)      PDF (401KB)(2504)   
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被诊断时多数处于中晚期,传统治疗后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依然很高。免疫治疗的出现有效改善了复发/转移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现状,多个指南已经将相关药物作为二线或一线治疗推荐。诱导化疗在器官保留及减少远处转移的价值已经得到重视,以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基础的临床研究愈发被人们所关注。本文旨在结合目前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头颈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和探讨。
2022, 46 (3): 134-.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第2版)》介绍[指南快译]
张静 王洪田
摘要2191)      PDF (434KB)(1607)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5000,其特征是多发的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VMs)。VMs可导致急性和慢性大量出血、动静脉畸形等并发症。2009年首版HHT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发布,为HHT的诊断、并发症的预防、症状的治疗建立循证共识和指南。第2版指南由来自15个国家的55位专家针对6个优先主题领域(鼻出血、胃肠道出血、贫血和缺铁、肝脏VMs、儿科管理、妊娠和分娩)提出许多新建议。这些建议突出了第1版国际HHT指南的新证据,并在3个新领域(贫血和缺铁、儿科管理、妊娠和分娩)提出了指导意见。
2022, 46 (2): 63-.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例表型和基因型分析[论著]
赵亚丽 王向东 张媛 张罗
摘要2190)      PDF (505KB)(1424)   
目的 分析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基因突变,探讨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对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例HHT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外周血样本,应用PCR扩增-测序方法对该病相关的
ENG、ACVRL1、SMAD4和BMP9 基因全部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例HHT病例均具有反复的鼻出血、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F1病例具有家族史,F2病例具有肺动脉高压,鼻出血严重程度分析发现年龄大的F2病例较F1病例鼻出血严重程度量表epistaxis severity score,ESS)评分高。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者均携带ACVRL1 基因的c.1135G>A(p.Glu379Lys)突变。F1病例的家系成员基因检测发现Ⅲ:2携带c.1135G>A突变,该个体具有反复鼻出血和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明确诊断;无症状的Ⅳ:1和Ⅳ:2为野生型,排除诊断。结论 来源于不同家系的具有相同突变的2例HHT表型具有相似性,为HHT的临床分型奠定基础;F1病例家系成员的病史调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肯定了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在HHT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为HHT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2022, 46 (2): 68-.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赵亚丽 王向东 张罗
摘要2313)      PDF (440KB)(1640)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血管性疾病,主要症状来源于动静脉吻合畸形,表现为反复的鼻出血、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动静脉畸形,可合并严重的并发症。然而,由于HHT患者发病年龄和表型变异大,临床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存在困难。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见的致病基因包括ENG、ACVRL1和SMAD4,这几种基因的突变和90%以上的患者发病有关。随着对HHT分子致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基因检测成为HHT辅助诊断的工具。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不仅可以确认临床HHT的诊断,并可对其进行分型,通过家系成员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明确无症状
感染者、高危个体以及非高危个体。本文将对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在HHT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及明确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相应准则。
2022, 46 (2): 73-.
难治性鼻息肉Th17细胞亚型鉴定、分化以及调节机制的进展研究
张书剑 张宇玲 赵丽敏 蓝凤
摘要2412)      PDF (374KB)(1694)   
难治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对激素和手术治疗效果差,进一步寻找有效治疗策略非常有必要。除Th2型外,另一类难治性CRSwNP患者主要特点为黏膜组织内Th17相关细胞因子和IL-8表达增高,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Th17细胞按照功能可分为参与免疫稳态维持的非致病性Th17细胞和具有致炎作用的致病性Th17细胞,而对于非致病性和致病Th17细胞功能的认识大多基于自身免疫疾病中的研究结果;在CRSwNP组织中是否存在非致病性和致病性Th17细胞亚群,Th17细胞亚型在CRSwNP中的鉴定以及Th17细胞是否参与难治性CRSwNP的发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拟对Th17细胞亚型鉴定、分化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我国难治性鼻窦炎患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2022, 46 (2): 80-.
变应性鼻炎的非特异性免疫治疗选择——奥马珠单抗
陈知己 陈红江 袁伟 刘雪莱 安祥
摘要2634)      PDF (413KB)(1721)   
随着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影响,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学习能力,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卫生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对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控制炎症反应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其中生物治疗领域广泛采用的单克隆抗体在治疗变应性疾病方面的进展备受瞩目。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正是针对Ⅰ型变态反应中IgE所研发的单克隆人源化抗体。近来,临床系统评价发现奥马珠单抗这种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手段对于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具有独特优势,并且安全性良好。本文从作用机制、治疗方案、安全性等方面回顾奥马珠单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2022, 46 (2): 84-.
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著]
马健波 李岚 陈继 方静怡 罗锦 朱正鹏
摘要2139)      PDF (1796KB)(152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超声弹性成像(UE)技术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中有关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20日。预先设定好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严格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QUADAS-2风险评价工具评估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应用MetaDisc1.4、STATA 14软件和RevMan5进行Meta分析,并对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进行检验。结果 纳入18个诊断性研究,共计病灶4927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811(0.789-0.832)、0.851(0.834-0.867)、5.014(3.815-6.590)、0.234(0.179-0.305)、23.413(14.291-38.358),SROC曲线下面积AUC=0.8970(Q指数=0.8281),Deek漏斗图显示本研究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P =0.186)。另外,有5项研究的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930(0.899-0.954)、0.901(0.877-0.922)、8.941(7.200-11.104)、0.079(0.054-0.115)、118.20(73.923-188.99),合并AUC=0.9702(Q指数=0.9201),均优于两者单独使用。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尤其是与超声造影联合使用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推广用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
2022, 46 (1): 1-.
头颈鳞状细胞癌中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及循环肿瘤DNA研究现状[综述]#br#
杨明峰 苏填 彭汉伟
摘要2273)      PDF (361KB)(1476)   
头颈鳞状细胞癌预后较差,首诊多为中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差,复发、转移风险较高,故而亟待研发一种能够动态监测肿瘤进展的工具。液体活检作为一种肿瘤检测手段,以其非侵入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关注。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液体活检标志物。随着检测方法的进步,该技术与多种恶性肿瘤临床诊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旨在介绍这两种标志物的相关概念、检测方法以及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现状。
2022, 46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