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鼻科学
  • 变应性鼻炎患者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的临床依从性对比及分析[论著]
    张燕影 刘业海 马燕 邱建新
    2022, 46 (4): 187-.
    摘要 ( ) PDF ( 428KB ) ( )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的临床依从性,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法。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开始治疗截止到2021年6月统计时间为止,登记在案愿意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SIT)患者的依从性进行回顾性研究。坚持ASIT时间达到或超过2年视为依从性好,未满2年者视为依从性差。结果 共收集ASIT患者424例,成功随访311例,SLIT依从性为40.22%,SCIT依从性为70%,两者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1,P<0.05)。坚持2年以上治疗者,年龄5~14岁者67例,年龄≥14岁者70例,不同年龄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49,P <0.05)。SCIT与SLIT依从性差的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P >0.05),坚持不到1年放弃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觉效果不明显,1~2年放弃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或控制,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19,P<0.05)。结论 AR患者的SCIT依从性高于SLIT,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自觉治疗效果不明显。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是提高依从性的关键。
  • 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论著]
    廖红明 郑志刚 陈绪清 何本超
    2022, 46 (4): 192-.
    摘要 ( ) PDF ( 1487KB ) ( )   
    目的 评价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经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对照研究。由4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讨论,纳入研究资料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10项研究694例患者,其中泪前隐窝组348例,柯陆式组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2.68,95%CI(-8.72~3.37),P =0.39]、术中出血量[MD=-21.28,95%CI(-52.18~9.63),P =0.18]、住院时间[MD=-0.78,95%CI-1.73~0.17),P =0.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单组样本量<20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8.67,95%CI(-11.67~-5.66),P<0.01]、单组样本量<30例术中出血量[MD=-71.33,95%CI(-81.23~-61.42),P<0.01]、单组样本量<20例住院时间[MD=-2.24,95%CI(-3.32~-1.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泪前隐窝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柯陆式组;泪前隐窝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柯陆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0,95%CI(0.26~0.62),P<0.01],治愈情况[OR=1.55,95%CI(0.48~2.72),P =0.76]、术后复发[OR=0.89,95%CI(0.59~1.35),P =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当前证据显示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优于柯陆式入路。
  • 专业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对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研究[论著]
    李鹏飞 陈会 柯有丽
    2022, 46 (4): 199-.
    摘要 ( ) PDF ( 444KB ) ( )   
    目的 探讨专业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对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安康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行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慢性鼻窦炎术后护理,观察组另行专业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积分、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态及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鼻腔通气(2.52±0.76)分、鼻涕(1.36±0.21)分、鼻腔干燥(2.09±0.33)分、头痛(1.54±0.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得分[(3.18±0.65)分、(1.51±0.25)分、(2.52±0.41)分、(1.73±0.33)分](P 均<0.05)。干预1周后,观察组健康行为(8.83±1.37)分、情绪管理(9.03±1.02)分、依从性(9.24±1.1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得
    分[(7.21±1.85)分、(7.25±1.86)分、(8.18±1.57)分)](P 均<0.05)。干预1周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为(36.24±2.93)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为(37.18±3.0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得分[(45.16±3.27)分、(47.27±3.26)分](P 均<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评分分别为(5.84±1.62)、(2.63±0.8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得分[(6.53±1.42)分、(4.14±1.28)分](P 均<0.05)。结论
    专业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明显改善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症状、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态,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 高脂饮食诱导肠道菌群改变参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王惟一 张贵玲 时蕾 张志玉 时光刚
    2022, 46 (4): 203-.
    摘要 ( ) PDF ( 464KB ) ( )   
    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大量研究表明气道变应性疾病同样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存在关联。肠道菌群菌属以及其代谢物均可参与气道变应性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甚至可导致肠道菌群的紊乱,其部分代谢产物参与了疾病发展的过程,影响了疾病的炎症程度。本文重点对肠道菌群、变应性鼻炎以及高脂饮食三者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同时提供菌群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应用的方法思路,旨在为高脂饮食对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如何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预判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综述]
    彭玲 祝晓芬 徐志坚 付佳 刘彤
    2022, 46 (4): 209-.
    摘要 ( ) PDF ( 371KB ) ( )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慢性上呼吸道疾病,以喷嚏、流清涕、鼻痒、鼻塞等鼻部症状为特征,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能诱导变应原耐受的疗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由于皮下注射副作用多,大部分患者选择舌下含服。由于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疗程长、起效慢,通常需要3年时间,导致治疗过程患者的依从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对疗效的评估主要依靠患者主观评分,使用客观生物标志物预判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疗效在临床应用较少。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可以预判变应性鼻炎舌下免疫治疗疗效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预判免疫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在预测变应性鼻炎伴或不伴哮喘中的应用价值[综述]
    郝建利 冯彦
    2022, 46 (4): 213-.
    摘要 ( ) PDF ( 448KB ) ( )   
    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测定是反映气道炎症的无创检测技术,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辅助诊断哮喘,但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中预测和诊断哮喘的应用未得到普及。研究表明,AR是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未经及时或正规治疗的AR会使哮喘恶化的风险增加3倍。而高FeNO值是预测AR患者发生哮喘的独立危险变量,能够识别AR合并哮喘的患者。近年研究表明高的FeNO值暗示下气道炎症的发展,本文就FeNO在AR伴或不伴哮喘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旨在筛查或识别AR人群中哮喘的发生,及早干预、及早治疗。
  • 嗅觉训练在嗅觉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综述]
    简非同 吴硕
    2022, 46 (4): 217-.
    摘要 ( ) PDF ( 364KB ) ( )   
    嗅觉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嗅觉障碍的病因多样,包括慢性鼻窦炎、外伤和退行性疾病等。由于发病机制不明,嗅觉障碍的治疗极具挑战性。因此,嗅觉训练作为嗅觉障碍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且无明显副作用,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嗅觉训练在嗅觉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综述
  • 外泌体环状RNA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研究进展
    堵永娅 李茂才 封宇 宫丽丽 李连庆
    2022, 46 (4): 221-.
    摘要 ( ) PDF ( 357KB ) ( )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微小囊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信号因子参与包括增殖、侵袭、转移等多种肿瘤细胞过程。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共价闭环结构的新型非编码RNA,稳定性高、表达丰富、功能多样,近年来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circRNA在外泌体中富集并且发挥着特定的功能,本文对外泌体circRNA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张海超 邸旭 郭宁
    2022, 46 (4): 224-.
    摘要 ( ) PDF ( 355KB ) ( )   
    桥本甲状腺炎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免疫微环境,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也与肿瘤免疫存在联系,临床中两者伴发的情况逐年上升,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一直存在争议,其发生、发展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这两种疾病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腔镜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张庆军 李龙来 邱耿诚 郝智
    2022, 46 (4): 227-.
    摘要 ( ) PDF ( 391KB ) ( )   
    随着腔镜设备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从一开始的腔镜辅助到目前的机器人腔镜手术,从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到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切除,甚至是进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极大满足了有美容需求的患者。但不同类型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本文就不同类型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总结,以利于临床工作者更合理的选择腔镜甲状腺术式。
  • 表面活性物质与咽鼓管功能的关系
    郭丽 刘薇 张杰
    2022, 46 (4): 232-.
    摘要 ( ) PDF ( 401KB ) ( )   
    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蜗后病变致突发性聋的病因研究
    武晶晶 刘晓雯 郭玉芬
    2022, 46 (4): 237-.
    摘要 ( ) PDF ( 403KB ) ( )   
    突发性聋是耳科临床常见疾病,其诊断需排除传导性聋及已知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蜗后病变是导致突发性聋的重要病因,基于MRI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明确蜗后病变。本文就导致突发性聋的蜗后病变及病因、MRI对蜗后病变的检查序列及价值做一综述,以期为突发性聋的诊断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 内淋巴管重吸收功能与梅尼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马昕 尤慧华
    2022, 46 (4): 241-.
    摘要 ( ) PDF ( 371KB ) ( )   
    梅尼埃病基本的病理改变是内淋巴积水。关于内淋巴积水的发生有多种推测,任何因素使内淋巴液的生成超过重吸收均可能导致内淋巴积水,内淋巴囊一直被认为是内淋巴液的主要吸收部位。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内淋巴管在内淋巴液重吸收中的作用可能比内淋巴囊更重要。本文将内淋巴管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梅尼埃病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 临床笔记
  • 旋转推进瓣修补巨大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切除术后皮损(附1例报道)
    邓启成 严达忠 张西 张震 程瑶 刘海
    2022, 46 (4): 245-.
    摘要 ( ) PDF ( 840KB ) ( )   
  • 学科史话
  • 气管套管发展史
    马国伟 张庆泉
    2022, 46 (4): 247-.
    摘要 ( ) PDF ( 253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