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鼻科学
  • 螨虫诱导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细胞外囊泡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论著]
    杨育儒 卓明英 杨峰 江采晔 张志荣
    2024, 48 (2): 63-.
    摘要 ( ) PDF ( 2376KB ) ( )   
    目的 探究螨虫诱导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血浆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蛋白质组学的差异,寻找并鉴定AR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分别收集螨虫诱导的AR患者(AR组)和健康志愿者(HC组)的血液样本,每组各20例。使用超速离心法对AR组与HC组的血浆EV进行分离,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流式细胞术对EV进行鉴定和表征。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分离出的EV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differentially expression proteins,DEPs)。随后,对DEP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结果 AR组和HC组的血浆EV大小在30~150 nm之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两组之间共筛选出664种蛋白质,并鉴定出89种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P <0.05)。与HC组相比,AR组中有44种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45种蛋白质表达显著下调。通过进行GO分析,发现这89种DEPs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此外,KEGG富集分析和PPI分析显示,这89种DEPs还与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雌激素和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多种途径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筛选出与螨虫诱导AR相关的89种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DEPs主要参与调节个体的免疫反应,其中脂联素、补体C1q亚基A和溶质载体家族2等蛋白质可能成为诊断AR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的应用分析[论著]
    廖天义 郑永锋 朱汉辉 朱海燕
    2024, 48 (2): 71-.
    摘要 ( ) PDF ( 1050KB ) ( )   
    目的 观察鼻中隔缝合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接收治疗的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鼻腔填塞治疗,观察组为鼻中隔缝合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48 h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鼻内镜评分、主观感受视觉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两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出血量等情况及术后随访3个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48 h,PSQI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5.24±0.71 vs. 10.21±2.30);主观感受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鼻塞(3.25±0.51vs. 5.28±0.80)、头痛(2.61±0.84 vs. 4.57±1.05)、鼻痛(2.35±0.57 vs. 6.14±0.97)、耳鸣/耳闷(0.48±0.08 vs. 2.56±0.95)、睡眠困难(0.84±0.12 vs. 4.02±1.23)、溢泪(0.58±0.05 vs.2.21±0.54)、吞咽困难(0.67±0.04 vs. 3.36±0.54)],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为20.00%(6/3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0.889,P <0.05)。结论 鼻中隔缝
    合较鼻腔填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应用更能减轻患者不适感,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 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综述]
    周嘉瑶 林海 张维天
    2024, 48 (2): 76-.
    摘要 ( ) PDF ( 440KB ) ( )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目前,慢性鼻窦炎的慢性炎症反应被认为是由于宿主和环境因素交互功能失调导致的,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参与。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效应细胞,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起到的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浸润、激活、作用与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慢性鼻窦炎与中性粒细胞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
    王飞 刘庆华 吴丽华 黄少鹏 陈洁
    2024, 48 (2): 80-.
    摘要 ( ) PDF ( 407KB ) ( )   
    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以上呼吸道局部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CR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各种炎症细胞的浸润,欧洲人种多为嗜酸性细胞浸润的T2型炎症,亚洲人种则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导的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T1/T3型炎症。中性粒细胞在CRS的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会影响不同药物对CRS的治疗效果,这类CRS患者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较为敏感,而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较差。
  • NLRP1炎症小体及其在呼吸道黏膜屏障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王克双 刘一潼 邱前辉
    2024, 48 (2): 84-.
    摘要 ( ) PDF ( 411KB ) ( )   
    NLRP1炎症小体是由NLRP1、接头蛋白ASC和效应蛋白caspase-1构成的一种大分子多蛋白复合体。NLRP1炎症小体组装引起caspase-1的激活,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8释放,诱导一种称为细胞焦亡的裂解型细胞死亡。最新研究显示,NLRP1炎症小
    体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NLRP1炎症小体的研究有望为呼吸道黏膜屏障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策略。
  • 非甾体类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陈钱 官大宇 杨玉成
    2024, 48 (2): 88-.
    摘要 ( ) PDF ( 446KB ) ( )   
    非甾体类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NSAID-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NERD)以难治性慢性鼻窦炎伴息肉、中重度哮喘、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耐受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NER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为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特别是未来生物治疗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 常见2型炎症性疾病的生物制剂治疗现状[综述]
    曾丹迪 蒋路云 崔琬苓 陈菲菲 谢艳
    2024, 48 (2): 92-.
    摘要 ( ) PDF ( 453KB ) ( )   
    由2型炎症因子所致的疾病被称为2型炎症性疾病,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且有着复杂的发病机制,可多种疾病共存,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生活负担。随着对2型炎症因子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精准医疗的发展,靶向生物制剂为2型炎症性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本文从常见2型炎症因子的产生途径、对机体的影响、现有靶向生物制剂及临床运用等方面对常见2型炎症性相关疾病的生物制剂做一综述。
  • 微生物在变应性疾病发展中的作用[综述]
    燕云 欧阳昱晖
    2024, 48 (2): 98-.
    摘要 ( ) PDF ( 427KB ) ( )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变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影响全世界超过30%的患病人群,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给全世界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和各种变应性疾病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本文就近年来微生物与常见变应性疾病之间的研究做一综述。
  • 局部变应性鼻炎诊疗研究进展[综述]
    肖洋 郭磊 马静 张铁松 高映勤
    2024, 48 (2): 102-.
    摘要 ( ) PDF ( 419KB ) ( )   
    局部变应性鼻炎(local allergic rhinitis,LAR)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儿童和成人患病人群,由于临床诊断技术不完善以及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临床误诊率偏高。LAR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鼻腔症状、鼻腔变应原激发试验阳性及局部检测出特异性IgE抗体。临床上需要与变
    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相鉴别。本文对LAR诊断的方法及治疗的经验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中对于LAR诊断与治疗提供思路。
  • 儿童嗅觉障碍性疾病诊疗进展[综述]
    张益民 刘佳 谷庆隆
    2024, 48 (2): 107-.
    摘要 ( ) PDF ( 462KB ) ( )   
    嗅觉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儿童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嗅觉功能异常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不仅会影响儿童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长期嗅觉障碍还会影响儿童情感和认知功能。因此,针对儿童嗅觉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
    要。本文综述嗅觉障碍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以及儿童嗅觉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3D技术在眶壁重建中的相关应用进展[综述]
    张世勇 徐志华
    2024, 48 (2): 112-.
    摘要 ( ) PDF ( 439KB ) ( )   
    由于鼻眼相关解剖的复杂性,使得眶壁重建的治疗方案相对复杂。而3D技术可以将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立体化,便于临床医师多角度了解疾病。3D技术作为能辅助实现外科个体化重建修复和精准化治疗的新方法,在眶壁重建中展示出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能够为鼻眼外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及技术动力。现阶段3D技术在眶壁重建中的应用主要为利用患者影像学结果进行三维重建和打印,本文将在手术模拟、术前规划及沟通、术中指导及术后评估等方面综述3D技术在眶壁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 肿瘤致外鼻缺损的分型和重建[综述]
    李齐佳 钟琦 何雨蓉 王哓艳 王元
    2024, 48 (2): 116-.
    摘要 ( ) PDF ( 544KB ) ( )   
    外鼻肿瘤以鼻及鼻周皮肤的恶性肿瘤多见,手术切除通常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肿瘤切除后导致的外鼻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面部美观,需要精准的重建恢复外鼻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本文将对外鼻缺损的现有分型及常见自体移植重建技术进行归纳分析,总
    结其优缺点,以期为外鼻修复重建提供参考。
  • 教学园地
  • 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联合PBL教学法在头颈肿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br#
    李飞 姜梁
    2024, 48 (2): 120-.
    摘要 ( ) PDF ( 343KB ) ( )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合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work,MDT)模式下的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头颈肿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7月~2022年6月进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规培的6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把MDT开展前进入头颈肿瘤组培训的28名住院医师作为对照组,MDT开展后并结合PBL教学法应用在我科头颈肿瘤组培训的32名住院医师作为观察组。研究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培训阶段理论考试成绩和病例分析成绩进行比较,以及在培训结束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让两组学员对带教模式进行评价结果来分析观察组的应用价值。结果  培训中期以及培训结束时,两组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和病例分析成绩均得到明显提高,但观察组的病例分析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学员在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教学模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DT模式下的PBL教学法在头颈肿瘤外科住培临床教学中效果显著,在学员主观能动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 学科史话
  • 施耐德膜的由来
    刘典伟 柳忠豪 王强 王贝贝 孙超 杜平功 张庆泉
    2024, 48 (2): 122-.
    摘要 ( ) PDF ( 449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