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鼻科学
  • 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著]
    张锋 汪海峰 李钰婷 陈娜萍 贾俊晓 隋海晶 马佳卉 穆东亮 李天成 林增茂
    2025, 49 (5): 249-.
    摘要 ( ) PDF ( 691KB ) ( )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估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情况分为颈交感神经阻滞组(A组)和药物治疗组(B组)。分析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将基线指标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共纳入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231例,男142例,女89例,年龄为(37.1±9.8)岁,共成功匹配32对(每组各32例)。治疗后1个月,A组的鼻部症状药物联合评分为1.00(0.00,2.38),B组为3.88(3.27,4.25),P <0.001;治疗后3个月,A组的鼻部症状药物联合评分为2.00(1.00,3.50),B组为3.63(3.25,4.19),P <0.001。A组的鼻部症状总评分、眼部症状总评分,每日用药评分、眼部症状药物联合评分也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A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25±1.26和3.05±1.09,高于B组的3.16±1.13和2.96±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68、0.73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口服药物相比,颈交感神经阻滞可改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但对于生活质量无改善。
  • 鼻阻力客观检查在评估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中的意义[论著]
    曹影 卫凯 康欣乐 刘磊 李秀婷 怀德 费兵
    2025, 49 (5): 256-.
    摘要 ( ) PDF ( 509KB ) ( )   
    目的 探讨鼻阻力客观检查法在评价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80例鼻腔,收集患者性别、症状、病程、年龄等数据,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症状进行评估,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手术前、后鼻塞严重程度,并采用鼻阻力测压法测量术前、术后鼻吸气相有效阻力(inspiratory effective resistance,IER)和鼻呼气相有效阻力(expiratory effective resitance,EER),用于评价鼻功能,于术前、术后4周采集上述资料,对术前、术后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用Spearman秩相关检
    验对手术前、后的VAS评分与鼻阻力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前RQLQ、VAS、IER、EER分别为2.76±0.57、3.13±1.19、(0.62±0.29)kPa·s·L-1、(0.65±0.27)kPa·s·L-1,术后分别为0.81±0.39,1.17±0.79、(0.41±0.22)kPa·s·L-1、(0.43±0.26)kPa·s·L-1,手术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237、8.769、5.072、4.796,P均<0.05)。术前、术后RQLQ与IER、EER以及VAS与IER、EER呈相关趋势(r分别为0.413、0.398、0.427、0.368,P均<0.05)。结论 鼻阻
    力检查是客观评估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的良好指标,但手术前、后患者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著]
    李聪 张守凯 吕芸 张玥钰 何健
    2025, 49 (5): 260-.
    摘要 ( ) PDF ( 845KB ) ( )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CRSwN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4年10月共510例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临床资料。将整个研究队列按照
    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并将两集研究对象分为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组和CRSwNP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训练集中影响CRSwN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CRSwNP的模型,用验证集对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过敏性鼻炎合并症、嗅觉减退、Lund-Kennedy评分是CRSwNP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CRSwNP的列线图模型。通过验证集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拥有良好的分辨力和校准性。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7(95%CI=0.901~0.954)、0.941(95%CI=0.919~0.984)。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都表明模型拟合结果良好,具有良好临床效用。结论 吸烟史、过敏性鼻炎合并症、嗅觉减退、Lund-Kennedy评分是CRSwNP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优秀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可用于预测CRSwNP患者发生的风险。
  • 鼻分泌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鼻黏膜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综述]
    普晓瑜 赵妍 王向东 张罗
    2025, 49 (5): 267-.
    摘要 ( ) PDF ( 451KB ) ( )   
    鼻黏膜炎症性疾病的诊断、管理以及机制解析对该疾病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鼻分泌物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且高效的诊断手段,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病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综述当前鼻分泌物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鼻黏膜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潜在发展趋势。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王中祎 司马宇彤 赵妍 王向东 张罗
    2025, 49 (5): 272-.
    摘要 ( ) PDF ( 516KB ) (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调控中性粒细胞生成、分化、活化和存活的重要因子,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慢性鼻窦炎中,G-CSF与低2型炎症显著相关,其表达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度、复发风险呈正相关。在哮喘中,G-CSF在中性粒细胞性亚型中高度表达,并可能通过增强Th17型免疫反应加重气道炎症及纤维化。此外,G-CSF还可能在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中延长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尽管G-CSF被证明具有重要的病理调控作用,但目前针对其或其受体的生物制剂尚未研发成功,长期应用的安全性也尚不明确。本文围绕G-CSF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气道慢性炎症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G-CSF的调控机制和为中性粒细胞性炎症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检测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综述]
    廖诗佳 马行凯
    2025, 49 (5): 278-.
    摘要 ( ) PDF ( 420KB ) ( )   
    过敏现通常被理解为免疫系统对被误认为是外来无害物质的过度反应,尤其是指环境中过敏原诱导,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超敏反应,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等患者血清中IgE水平升高,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或酶联免疫反应阳性。其中血清总IgE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在过敏性疾病的诊断、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血清总IgE检测的原理、应用现状及其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其在过敏性疾病管理中的潜在优势与局限性。
  • 人工智能在变应性鼻炎临床管理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卢世豪 卢镇章 杨梓豪 潘桂
    2025, 49 (5): 281-.
    摘要 ( ) PDF ( 460KB ) ( )   
    变应性鼻炎作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患病率迅速增加引起全球关注。随着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为变应性鼻炎的个体化管理带来新的机遇。本文概述人工智能在变应性鼻炎临床管理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人工智能在风险评估、精准评估、个性化治疗支
    持、依从性管理及智能健康教育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潜力与价值,旨在为推动人工智能在变应性鼻炎领域的深入应用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 高原环境下变应性鼻炎与炎症因子的研究进展[综述]
    刘琳 张宏萍 柏青雲 周柏全 董鑫 钟翠萍
    2025, 49 (5): 286-.
    摘要 ( ) PDF ( 500KB ) ( )   
    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塞等,在此过程中多种炎性因子构成复杂的网络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高海拔环境可能与变应性气道疾病具有相关性,然而很少有研究调查这种可能性;并且高原环境下变应性鼻炎与炎症因子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环境中参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相关炎症因子进行梳理,希望从中找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思路和新靶点。
  • CD4+T细胞与肠道菌群在儿童变应性鼻炎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魏霞 郭林梅 戴永利 徐燕 袁英伦 雷荭 胡天乐
    2025, 49 (5): 291-.
    摘要 ( ) PDF ( 486KB ) ( )   
    变应性鼻炎(AR)是儿童常见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免疫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其中CD4+T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在儿童AR中起着关键作用。AR患儿外周血中Th1细胞降低,Th2细胞升高,Th1/Th2比例失衡;Th17细胞增加,Treg细胞降低,Th17/Treg比例失衡;Th9细胞升高。肠道菌群的稳态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AR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致病菌的丰度增加,有益菌的丰度降低。CD4+T细胞比例失衡与失调的肠道菌群共同促进儿童AR的发生。本文就CD4+T细胞与肠道菌群在AR患儿发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AR患儿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表观遗传修饰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中的作用[综述]
    郑幸越 马乾梓 王楠 车延路 王婧婷
    2025, 49 (5): 297-.
    摘要 ( ) PDF ( 467KB ) ( )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虽为鼻腔良性肿瘤,但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高复发率以及恶变倾向的临床特征,区别于其他鼻腔鼻窦良性肿瘤。SNIP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遗传、环境和肿瘤局部的炎性微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共同推动SNIP从良性肿瘤向恶性肿瘤的转化,但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已有一些关于表观遗传修饰与SNIP恶变的相关研究,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报道。本文概述表观遗传修饰可能在SNIP恶变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索SNIP的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视角。
  • 可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综述]
    刘勇 樊涛 李湘胜
    2025, 49 (5): 302-.
    摘要 ( ) PDF ( 478KB ) ( )   
    可降解鼻窦药物支架作为一种在鼻科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医疗器械,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临床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术腔易出现粘连与炎症复发等问题,而可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可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由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和糠酸莫米松组成,前者确保支架的生物可降解性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后者则发挥抗炎功效。此外,可降解鼻窦药物支架不仅能维持术后中鼻道开放,防止组织粘连,还能实现药物在病变部位的精准缓释,抑制炎症反应和鼻息肉增生。本文围绕可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的发展历史、结构组成、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应用优势做一综述,旨在为其临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病例报告
  • 侵犯眶内鼻窦巨大黏液囊肿1例
    李春燕 常玮
    2025, 49 (5): 306-.
    摘要 ( ) PDF ( 700KB ) ( )   
    1例首发症状为突眼的鼻窦巨大黏液囊肿,采集患者病史、收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明确诊断后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清除囊肿,术后定期随访。该患者术后突眼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鼻眼及鼻颅底相关并发症。对于出现突眼症状的患者,应警惕鼻窦巨大黏液囊肿的可能,积极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眼球突出症状及视力预后。手术中预防鼻眼及鼻颅底相关并发症。
  • 学科史话
  • 头颈肿瘤放射治疗130年历程
    臧传善 孙健 孙彦
    2025, 49 (5): 308-.
    摘要 ( ) PDF ( 388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