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鼻腔空气动力学专题
  • 计算流体力学在鼻腔鼻窦气流研究中的应用
    韩德民,臧洪瑞
    2015, 22 (11): 543-544.
    摘要 ( ) PDF ( 0KB ) ( )   
  • 健康国人鼻腔气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苏英锋,刘迎曦,孙秀珍,于申,王吉喆
    2015, 22 (11): 545-547.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研究国人鼻腔内气流特征。方法 依据40例健康国人鼻腔CT扫描数据建立鼻腔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和载荷:气道壁为边界无滑移、前鼻孔为标准大气压、潮气量为600 ml,求解黏性流体运动方程和Navier-Stockes方程。结果 ①气流量:33例左侧较多,7例右侧较多,主要通气侧(320±28)ml,非主要通气侧
    (180±45)ml;②气流速度:前鼻孔、鼻内孔、总鼻道中部和下部在主要通气侧分别为(5.01±2.12)m/s、(7.00±1.75)m/s、(5.08±1.55)m/s、(4.12±1.40)m/s;在非主要通气侧分别为(2.01±0.94)m/s、(2.40±0.34)m/s、(1.99±1.0)m/s、(2.01±0.65)m/s,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中鼻道、下鼻道、嗅裂在主要通气侧分别为(2.08±0.43)m/s、(1.60±0.95)m/s、(1.64±0.80)m/s,在非主要通气侧分别为(1.89±0.52)m/s、(1.49±0.89)m/s、(1.50±0.75)m/s,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③气流形式:在总鼻道中部和下部主要表现为类似直线形式;④上颌窦腔内气流速度近乎为0 m/s。结论 鼻腔气流主要通过总鼻道中、下部,气流在鼻腔内主要为层流,上颌窦腔内气流以自由扩散为主。
  • 鼻腔扩容术对上气道流场特征的影响
    臧洪瑞,李立锋,张罗,周兵,李云川,崔顺九,黄谦,王彤,韩德民
    2015, 22 (11): 548-553.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通过分析鼻腔扩容术前后鼻腔和咽腔相关空气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探讨鼻腔扩容术对上气道流场特征变化影响,为研究鼻腔扩容术的临床意义,提供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依据。方法 选取30例成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进行鼻腔扩容术,随访至少3月,建立鼻腔扩容术前后上气道三维模型,应用CFD方法,数值模拟分析鼻腔扩容术前、后上气道空气动力学特征变化。结果 鼻腔扩容术后数值模拟鼻腔压力云图提示术后压力梯度变化趋于平缓,鼻腔速度云图提示上气道气流速度梯度变化较术前变小;鼻咽腔和腭咽腔云图同一截面的平均气流速度降低,分布相对于术前变得均匀对称;平均压力相对于术前显著降低。上气道流场特征值结果显示:鼻腔有效通气容积较术前显著增大(t =4.025,P <0.01),鼻腔压力差较术前显著下降(t =-2.065,P <0.01),上气道总阻力较术前下降(t =-2.659,P <0.01),但有5例患者的上气道总阻力较术前增高。结论 鼻腔扩容术显著降低OSAHS患者的鼻腔总阻力,增大患者有效通气容积;降低患者咽腔气流速度,减小气流运动对咽壁产生的负压,降低咽腔塌陷性;鼻腔扩容术能降低OSAHS患者上气道总阻力,在于上游鼻腔通气程度的改善能否对下游咽腔产生有益的影响。上气道的CFD数值模拟分析可以评估鼻腔扩容术后上气道流场特征改变。
  • 呼吸道内颗粒沉降的数值研究
    于申,王吉喆,刘迎曦,孙秀珍
    2015, 22 (11): 554-557.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研究人在呼吸过程中,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在呼吸道内的沉积方式。方法 对1名健康志愿者呼吸道进行进行三维重建,所建模型结构包括鼻腔、口腔、咽腔、喉腔、气管和部分支气管。对呼吸过程中颗粒物在呼吸道内的沉积过程和沉积规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 得到呼吸道内的气流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以及固体颗粒在呼吸
    道内的运动路径和沉积规律。结论 呼吸道在过滤空气中悬浮颗粒的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鼻腔下鼻甲前端和咽后壁处为颗粒主要沉积部位。
  • 论著
  • 头颈部上皮-肌上皮癌的诊治分析
    倪松,朱一鸣,王健,刘绍严
    2015, 22 (11): 563-565.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头颈部上皮-肌上皮癌的诊治。方法  对1999~2013年收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23例头颈部上皮-肌上皮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中,13
    例行单纯手术治疗,9例行术后放疗,1例行术后化疗,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患者5年累计生存率及累计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1.0%和67.3%,总体复发率为39.1%(9/23),单纯手术组及手术加放疗组5年累计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5.6%和80.0%,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χ2=2.232,P =0.135)。结论 头颈部上皮-肌上皮癌有较高的复发率,广泛手术切除并保证足够的安全界是头颈部上皮-肌上皮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病变广泛或姑息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辅助放化疗,但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局部晚期喉咽鳞状细胞癌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br# 的近期疗效观察
    张冰,房居高,张树荣,陈晓红,侯懿耕,李平栋,钟琦,侯丽珍
    2015, 22 (11): 566-568.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观察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TPF)方案诱导化疗对局部晚期喉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2011 年1 月~2013 年10 月于
    本院首次治疗的局部晚期喉咽鳞癌患者78例,采用TPF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78例患者共完成156周期化疗,均可评价疗效。其中
    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4例(5.1%),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55例(70.5%),稳定(stable disease,SD)17例(21.8%),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2例(2.6%)。总有效率(CR+PR)75.6%,Ⅲ/Ⅳ度副反应发生率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效率与肿瘤中低分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喉咽鳞癌患者,TPF方案诱导化疗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作为局部晚期喉咽癌诱导化疗的选择。同时提示病理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的肿瘤患者,更可能从诱导化疗中获益。
  • 鼻腔鼻窦肠型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及相关基因突变分析
    牛建瑛,陈勇,李平栋
    2015, 22 (11): 569-573.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研究鼻腔鼻窦肠型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的表达及KRAS(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和
    BRAF(B-Raf proto-oncogen)基因的突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分析EGFR蛋白在肿瘤组织胞内和胞外的表达,并分析磷酸化EGFR(p-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以直接测序法和热熔曲线法测定EGFR、KRAS和BRAF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突变情况。结果 11例鼻腔鼻窦肠型腺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2.7%,细胞内、外EGFR蛋白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EGFR的阳性表达率为9.1%。EGFR的突变率为9.1%,发生于第19外显子,KRAS和BRAF基因的突变率均为9.1%,分别发生于第2和第15外显子。EGFR蛋白表达及EGFR、KRAS和BRAF基因的突变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或总生存期的长短无相关性。结论 鼻腔鼻窦肠型腺癌组织中有EGFR蛋白的过表达,显示了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且存在EGFR、KRAS和BRAF基因的突变,突变率相对较低。
  • 病例报道
  • 喉咽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双侧乳糜胸1例
    孔令平
    2015, 22 (11): 574-574.
    摘要 ( ) PDF ( 0KB ) ( )   
  • 论著
  • 锁孔入路颅神经血管减压术诊治前庭阵发症的临床观察
    刘芳,魏成忠,许鸾森,黄魏宁
    2015, 22 (11): 575-577.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锁孔入路颅神经血管减压术对前庭阵发症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估。方法 40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患者中,8例合并前庭阵发症患者采用局麻下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探查听神经根血管压迫情况,并进行神经血管减压治疗。运用症状卡,评价术后眩晕情况,随访期为36~61个月。结果 术中8例前庭
    阵发症患者前庭神经根部均可见责任血管压迫,7例患者可诱发血管压迫性眩晕,术后眩晕均消失;1例患者未诱发出血管压迫性眩晕,术后眩晕无明显改善。平均随访57个月,8例前庭阵发症患者中,7例前庭阵发症患者无血管压迫性眩晕复发,眩晕有效控制率为87.5%。结论 局麻下听神经根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前庭阵发症、控制血管压迫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同时该方法对明确诊断前庭阵发症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对血迷路屏障作用
    杜延顺,李颖,杨军,张伟,张罗
    2015, 22 (11): 578-580.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STTAT-EGFP),并研究其是否能跨越血迷路屏障(blood labyrinth barrir,BLB)进入内耳。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TAT蛋白11个氨基酸短肽基因和EGFP基因重组,分别构建pGEX-6p-1-TAT-EGFP和pGEX-6p-1-EGFP表达载体,将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GST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将10只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肌肉注射GST-EGFP和GST-TATEGFP;2~4 h后豚鼠经麻醉、断头取耳蜗等组织。用2%多聚甲醛固定,耳蜗经10%EDTA(pH7.4)脱钙、OCT包埋,制备颞骨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TAT短肽是否可以携带分子量55 kD的GST-EGFP跨越BLB进入内耳。结果 GST-TAT-EGFP进入内耳后主要分布于血管纹和螺旋器,而对照组EGFP不能进入内耳。结论
    短肽TAT可转导大分子蛋白通过BLB进入内耳,为外源性蛋白药物治疗内耳疾病提供新手段。
  • 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疗效与影响因素
    尹志华,王广科,刘宏建
    2015, 22 (11): 581-584.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分析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临床疗效,了解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80例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临床资
    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鼻内镜检查评分、CT检查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进行疗效评定,分析手术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80例CRS患者62例痊愈,11例好转,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2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次数、鼻息肉史、变应性鼻炎史与随访依从性对手术疗效影响较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次数、变应性鼻炎史、VAS评分、鼻内镜检查评分、鼻息肉史、CT检查评分、鼻腔粘连和随访依从性(相对危险度1.4~2.8)。结论 手术次数、变应性鼻炎史、鼻息肉史与随访依从性是影响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疗效的最关键因素。
  • 鼻腔黏膜病变与年龄及当地气候变化规律的调查
    黄鹏,张淑君,王雪松,李朝晖,梁文飞,宋善芳,张玉芳,陈雪松,邓元新,王洪田
    2015, 22 (11): 585-588.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鼻黏膜病变与年龄及当地气候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进行登记编号,每月随访1次,前鼻镜和/或鼻内镜观察患者鼻腔黏膜病变部位和病情变化。利用SPSS17.0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功随访259例,记录有病变患者555人次,病变部位957处。气流对鼻腔黏膜损伤好发于10月至次年4月,4月后发病患者减少,8月后患者逐渐增加,11月、12月患者明显增加(P<0.05)。2~12岁儿童、40~80岁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13~39岁发病率较低(P<0.05)。与湿度呈负相关(P<0.05)。损伤部位以鼻中隔Little区黏膜最高,其次依次为下鼻甲、鼻中隔偏曲凹面、鼻中隔偏曲凸面、下鼻道、中鼻道、中鼻甲及嗅裂。结论 鼻腔黏膜损伤与年龄、季节有关,可能与鼻腔气流作用相关
  • 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精确气道湿化疗效观察
    周琪琳,夏琬寓,杨杨,黎红珍,程红玲
    2015, 22 (11): 589-591.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通过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精确气道湿化对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伤口出血量、咽痛、黏膜淤血水肿和痰液黏稠度的影响。方法 将5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如下3组:精确气道湿化组、氧气雾化吸入组和对照组。精确气道湿化组采用AIRVOTM系列呼吸湿化治疗仪雾化吸入,氧气雾化吸入组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气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行氧气雾化吸入。术后连续3 d对患者伤口出血量、咽痛、黏膜淤血水肿情况和痰液黏稠度进行评估。结果 精确气道湿化组和氧气雾化吸入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3天咽痛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均<0.001),且精确气道湿化组术后黏膜淤血水肿及痰液黏稠度改善均明显好于氧气雾化吸入组和对照组
    (P 均<0.05)。结论 精确气道湿化可显著减轻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伤口疼痛、改善黏膜淤血水肿和痰液黏稠度,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 病例报道
  • 鼻咽型脊索瘤1例
    李枚格,王跃建
    2015, 22 (11): 592-592.
    摘要 ( ) PDF ( 0KB ) ( )   
  • 临床经验
  • 颈段食管异物穿孔诊治
    邓晶,盛成,殷鹏,司马国旗
    2015, 22 (11): 593-594.
    摘要 ( ) PDF ( 0KB ) ( )   
  • 中美助听器验配师教育培训的比较
    张华
    2015, 22 (11): 595-596.
    摘要 ( ) PDF ( 0KB ) ( )   
  • 继续教育园地
  • 搏动性耳鸣影像学分析思路及诊断原则的教学培训
    刘兆会,王振常,张涵娟,王倩
    2015, 22 (11): 597-598.
    摘要 ( ) PDF ( 0KB ) ( )   
    搏动性耳鸣病因种类繁杂、发生部位多、累及范围广,如何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以及基于影像学而做出正确的病因诊断,对一些低年资医师和学生是困难而畏惧
    的。笔者结合文献报道以及个人临床、研究经验,分析针对搏动性耳鸣的个性化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路径,提出影像分析思路和诊断原则,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培训,激发低年资医师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搏动性耳鸣的分析和诊断水平。
  • 听力学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
    王硕
    2015, 22 (11): 599-600.
    摘要 ( ) PDF ( 0KB ) ( )   
    我国听力学教育已经发展近二十年,教育部已经将“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听力学教育日趋规范化的今天,如何能够更优化的设置听力学的办学模式,更快更多的培养听力学专业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