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推荐论文 更多
  • 论著
  • 儿童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一项基于多中心数据的预测模型
    姚依松, 陈曦, 李东宪, 王海廷, 李玉梅, 宋西成
    2025, 32 (9): 545-.
    摘要 ( ) PDF ( 1473KB ) ( )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pediatric differentied thyroid carcinoma,pDTC)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整合4个队列,包括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及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的内部训练队列(1 419例)及内部验证队列(609例)、TCGA-pDTC队列(来自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的20例患者)与YHD-pDTC队列(来自真实世界的39例患者)。在内部训练队列中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联合Logistic回归在存在和剔除T分级的情况下分别筛选pD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在其余三个队列中利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和决策曲线(DCA)用于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组织学类型[OR(95%CI)为0.020(0.010~0.060),P <0.001]、M分级[OR(95%CI)为29.550(3.190~273.490),P =0.003]、T分级[OR(95%CI)为2.210(1.820~2.680),P <0.001]是pD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内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YHD-pDTC队列与TCGA-pDTC队列AUC依次为0.734(0.709,0.758)、0.752(0.716,0.788)、0.969(0.920,1)、0.600(0.342,0.858),校准曲线接近完美参考线。T分级对pD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能力好于包膜外浸润与肿瘤大小(AUC=0.691)。结论 组织学类型、M分级、T分级是预测pD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可对pDTC患者局淋巴结转移进行个体化预测。
  • 长链非编码RNA HOXC13-AS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王丹, 马小丫, 赵佳宁, 赵明
    2025, 32 (9): 551-.
    摘要 ( ) PDF ( 1853KB ) ( )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OXC13-AS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组织中的表达,并在头颈肿瘤细胞系中探讨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4年3~1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26例喉鳞状细胞癌和4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HNSCC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HOXC13-AS在30例HNSC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收集临床资料,分析HOXC13-AS表达与各种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利用siRNA技术干扰HOXC13-AS在喉癌细胞系TU212及咽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aDu中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HNSCC组织中lncRNA HOXC13-AS表达量(12.60±11.26)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1.4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85,P <0.001)。HNSCC组织中HOXC13-AS的表达与患者T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CCK-8结果显示,TU212细胞系各组在24、48、72 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si-NC组(0.373±0.010、0.738±0.026、1.003±0.124),si-HOXC13-AS-1组(0.365±0.015、0.686±0.019、0.935±0.028)和si-HOXC13-AS-2组(0.364±0.024、0.700±0.026、0.943±0.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4 h=0.484、F 48 h=7.893、F 72 h=1.345,P <0.01);FaDu细胞系各组在24、48、72 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si-NC组(0.727±0.054、0.834±0.072、0.224±0.127),si-HOXC13-AS-1组(0.532±0.005、0.650±0.079、1.021±0.044)和si-HOXC13-AS-2组(0.647±0.088、0.687±0.025、1.074±0.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4 h=16.143,F 48 h=14.259,F 72 h=9.409,P 均<0.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TU212细胞系各组在12、24 h的迁移率分别为si-NC组(38.971%±3.824%、69.185%±0.469%),si-HOXC13-AS-1组(18.182%±2.580%、33.378%±2.302%)和si-HOXC13-AS-2组(25.017%±0.288%、48.413%±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 h=47.295,F 24 h=471.745,P 均<0.0001);FaDu细胞系各组在12、24 h的迁移率分别为si-NC组(39.067%±3.196%、58.222%±0.448%),si-HOXC13-AS-1组(13.689%±0.132%、39.358%±3.985%)和si-HOXC13-AS-2组(23.335%±0.680%、35.526%±0.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 h=138.1,F 24 h=101.749,P 均<0.0001)。结论 HOXC13-AS在HNSC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沉默HOXC13-AS可显著抑制头颈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听神经瘤患者听力言语特征研究
    石颖, 邹馨悦, 陈彪, 杜晓涵, 郝欣平
    2025, 32 (9): 557-.
    摘要 ( ) PDF ( 446KB ) ( )   
    目的 探讨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听神经瘤患者与特发性突聋患者在听力学特征及言语识别率方面的差异,为临床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听神经瘤患者(听神经瘤组)60例,单侧特发性突聋患者(突聋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纯音听阈、听力曲线类型及言语识别率,并采用t 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听神经瘤组患者听力损失程度主要集中于中度至全聋,下降型曲线比例显著高于突聋组(χ²=13.97,P =0.002 9);突聋组则以轻中度听力损失和平坦型曲线为主。言语识别率方面,听神经瘤组在单音节(38.6%±40.4%)和短句(53.4%±42.0%)识别率均显著低于突聋组(59.0%±37.8%,75.8%±36.0%,P 均<0.01)。部分听神经瘤患者在纯音听阈测试未达全聋时即出现识别率完全丧失。结论 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听神经瘤患者在曲线分布及言语识别率方面与特发性突聋患者存在显著差异。言语识别率显著下降可作为临床提示,结合典型下降型曲线,应提高对听神经瘤的警惕性,并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 耳鸣功能指数量表及耳鸣残疾量表在主观性耳鸣声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何静, 高菁, 骆献阳
    2025, 32 (9): 561-.
    摘要 ( ) PDF ( 404KB ) ( )   
    目的 探究耳鸣功能指数量表(tinnitus functional index,TFI)及耳鸣残疾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在主观性耳鸣多元叠加整合声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269例主观性耳鸣患者进行耳鸣精细化匹配及声治疗,对比TFI及THI在声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一致性。采用STATA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TFI及THI在声治疗疗效评估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值为0.650(P <0.001)。以THI判定疗效为参照,TFI的阳性预测值为73.7%,阴性预测值为91.1%,灵敏度为89.1%,特异度为78.0%。TFI和THI在治疗前后均变化显著(P <0.05)。TFI有效率为49.4%,THI为4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HI评分无改善组中,TFI子量表(控制感、睡眠、生活质量)评分表现出与有效组相当的改善趋势(P <0.05)。结论  TFI与THI在声治疗效果评估中一致性较好,且TFI更能敏感的测量患者不同维度的临床疗效,推荐在临床治疗中作为评估疗效的工具。
  • 茎突综合征患者茎突长度与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穆国媛, 刘小红, 强茵, 石瑶, 曹楠, 施叶雯, 冯雅妮, 任晓勇, 罗花南
    2025, 32 (9): 565-.
    摘要 ( ) PDF ( 472KB ) ( )   
    目的 分析茎突综合征患者茎突相关参数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24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诊断为茎突综合征的68例患者茎突三维重建CT结果,分析茎突长度、角度、茎突尖距咽部距离等参数与患者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68例茎突综合征患者,单侧症状44例,双侧症状24例。单侧症状者其症状侧茎突长度为(3.86±0.16)cm,显著长于无症状侧(2.98±0.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191,P =0.028);而双侧症状者其症状严重侧茎突长度为(3.98±0.37)cm,显著长于症状较轻侧(3.37±0.1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48,P =0.024)。茎突综合征患者以咽痛为主(64.71%,44/68),但单侧咽痛(n=29)、双侧咽痛(n=15)及无咽痛者(n=24)其双侧茎突长度、内倾角、前倾角、茎突尖距咽部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12例伴有茎突舌骨韧带钙化,56例无茎突舌骨韧带钙化,且伴有茎突舌骨韧带钙化者其单侧咽痛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钙化者(66.7% vs. 35.7%,χ2=3.909,P =0.048)。结论 茎突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茎突长度有关,茎突舌骨韧带钙化者更易出现咽痛。
  • 中国老年人群中嗅觉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一项基于健康人群的研究
    于姝婷, 刁文雯, 祝小莉, 何慧靖, 胡耀达, 单广良, 陈兴明, 朱莹莹
    2025, 32 (9): 570-.
    摘要 ( ) PDF ( 444KB ) ( )   
    目的 通过大规模的样本调查基于健康人群的中国老年人嗅觉障碍的患病率及其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5 258名≥60岁的参与者进行T&T嗅觉测试和问卷调查,报道嗅觉障碍的患病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因素与嗅觉障碍的关联。结果 调查人群中嗅觉障碍患病率为26.5%,年龄增长,农村居住(OR=1.88,95%CI:1.60~2.22,P <0.01),目前吸烟(OR=1.45,95%CI:1.15~1.83,P <0.01)以及自报嗅觉下降(OR=10.12;95%CI:8.44~12.14,P <0.01)是嗅觉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OR=0.70,95%CI:0.58~0.85,P <0.01)和教育年限增加与较低的患病率独立相关。结论 超过60岁老年人中嗅觉障碍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农村居住、低教育水平、目前吸烟、自报嗅觉下降与嗅觉障碍独立相关。
  • 邯郸地区花粉致敏谱研究
    杨新利, 贾浩, 信栓力, 李宏健, 宁慧宇, 程雷, 王洪田
    2025, 32 (9): 575-.
    摘要 ( ) PDF ( 1961KB ) ( )   
    目的 明确河北省邯郸市2区5县气传花粉的种类、数量及飘散规律。方法 采用重力沉降法于2023年10月1日~2024年9月30日在邯郸市2区(丛台区、永年区)5县(邱县、大名县、成安县、磁县、涉县)每日连续花粉曝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并鉴定花粉的种类。结果 邯郸市2区5县全年花粉量为24 031~85 131粒/1 000 mm2。主要致敏花粉播散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春季(3~5月),以悬铃属(25.15%)、构属(13.61%)、松属(8.48%)为主;第二个高峰在夏秋季(8~9月),以葎草/大麻属(13.71%)、蒿属(8.44%)为主。春季花粉明显高于夏秋季花粉。结论 邯郸地区气传致敏花粉呈现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优势花粉为悬铃木属、构属、松属、葎草/大麻属、蒿属,其中悬铃木属花粉是该地区绝对优势花粉。
  • 慢性鼻窦炎上皮间质转化与TGF-β1/Smad通路表达及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石元贞, 厚媛, 刘龙燕, 李勇, 陈兴建, 刘增平, 段世宏
    2025, 32 (9): 579-.
    摘要 ( ) PDF ( 666KB ) ( )   
    目的 对比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Smad3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在不同类型慢性鼻窦炎(CRS)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分析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不同类型CRS患者中与TGF-β1及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比不同类型CRS患者和对照组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TGF-β1、Smad2和Smad3的表达,分析其与术后各临床评分改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RSsNP组、non-ECRSwNP组和ECRSwN P组中E - cad her i n表达下降,vimenti n、N- cad her i n表达上升。TGF-β1在CRSsN P组中的蛋白表达高于non-ECRSwNP组和对照组(P 均<0.001),Smad2和Smad3在CRSsNP组中的表达高于ECRSwNP组、non-ECRSwNP组和对照组(P 均<0.001)。在CRSsNP组中,TGF-β1与vimentin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 =0.675,P =0.011),与E-cadherin有负相关关系(r =-0.802,P =0.001)。E-cadherin表达与不同类型CRS患者SNOT-22鼻部症状评分改善幅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 均<0.05)。结论 不同类型CRS中均发生EMT现象,在CRSsNP中EMT可能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EMT标志物的表达与CRS患者术后疾病严重程度的下降幅度有相关性,提示EMT过程与CRS患者手术预后潜在的关联性。
  • 慢性鼻-鼻窦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毒力基因及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刘洋, 杨玲
    2025, 32 (9): 585-.
    摘要 ( ) PDF ( 982KB ) ( )   
    目的 比较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及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患者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肠毒素毒力基因的差异,探索携带不同肠毒素毒力基因型菌株感染与鼻窦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明确CRSwNP/CRSsNP患者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优势菌型,为本地区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从鼻内镜下取得的对照组(非慢性鼻-鼻窦炎)和实验组(CRSwNP和CRSsNP)患者中鼻道黏膜表面分泌物进行培养,把培养阳性菌株置于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中鉴定。采用PCR方法对经分离鉴定的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携带的6种肠毒素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将经PCR方法扩增的金黄色葡萄球菌7种管家基因测序,将7个管家基因序列拼接,应用MEGA6.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 实验组seb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CRSwNP组中seb基因检出率高于CRSsNP组(P <0.05),其余5种肠毒素基因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共发现16种不同ST型,ST59型是主要的序列型。结论 携带有肠毒素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慢性鼻-鼻窦炎发病存在相关性,且可能携带肠毒素种类越多的菌株感染与鼻息肉的发病关系越大。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优势菌型是ST59型。
  • 婴幼儿声门下囊肿12例临床诊治分析
    王华, 张丰珍, 龙婷, 李宏彬, 赵靖, 王生才, 王桂香
    2025, 32 (9): 590-.
    摘要 ( ) PDF ( 1057KB ) ( )   
    目的 总结婴幼儿声门下囊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6年12月~2024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12例声门下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体重、孕产史、临床症状、电子喉镜、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方式等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例患儿中男8例,女4例,中位年龄7个月;早产儿占83.3%(10/12),出生时低体重占58.3%(7/12),75%(9/12)有气管插管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喉喘鸣、呼吸困难和喂养困难。所有患儿经电子喉镜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囊肿位于声门下区,其中右侧9例,左侧3例。全部患儿在全身麻醉支撑喉镜联合内镜下行声门下囊肿切除术,其中2例患儿术后3个月复发进行二次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囊壁衬覆复层鳞状上皮及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随访6个月~6年,均无复发。结论 婴幼儿出现喉喘鸣、呼吸困难应尽快完善电子喉镜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有插管治疗史的早产低出生体重患儿,发育过程中出现喉鸣、喘憋,需高度警惕声门下囊肿的可能,一旦确诊应迅速采取手术治疗,以规避气管切开的风险。全麻支撑喉镜联合内镜下手术切除是治疗声门下囊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 短篇论著
  • 基于增强CT联合超声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李萍, 陈文娟, 樊玲, 徐中华
    2025, 32 (9): 595-.
    摘要 ( ) PDF ( 1204KB ) ( )   
    目的 探究基于增强CT联合超声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2月嘉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46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4例为训练集,训练集根据是否发生CLNM分为转移组(48例)和未转移组(116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增强CT特征参数及超声指标,分析不同影像特征与发生CLNM的相关性,建立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模型诊断效能。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不同诊断方法间整体诊断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年龄、原发灶最大直径>1 cm、甲状腺包膜接触、淋巴结短长径比值≥0.5、微钙化、被膜侵犯是PTC患者发生CLNM的危险因素(P <0.05)。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包含上述影响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其AUC为0.862(95%CI =0.742~0.91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9%、79.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1.598,P =0.472。经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超声与病理学诊断一致性较差,K=0.359;增强CT与病理学诊断一致性一般,K=0.488;增强CT联合超声与病理学诊断一致性较好,K=0.783。结论 基于增强CT特征及超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是一种无创性预测CLNM的工具,有助于识别高危CLNM的PTC患者。
  • 鼻呼气一氧化氮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及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
    张雷, 卞娜娜, 王增光, 刘陆洋, 陈冬
    2025, 32 (9): 600-.
    摘要 ( ) PDF ( 717KB ) ( )   
    目的 探究鼻呼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2月在淄博一四八医院成功接受鼻内镜鼻窦开放术的CRSwNP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CRSwNP患者组织病理中嗜酸粒细胞数(Eos)将患者分为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和非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CRSwNP)组。比较两组患者鼻息肉组织病理染色结果、临床特征、nNO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NO水平对ECRSwNP的诊断价值,Pearson法分析nNO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81例CRSwNP患者中ECRSwNP患者50例(61.73%),non-ECRSwNP患者31例(38.27%),ECRSwNP组nNO水平为160.8(121.95,217.78)ppb,non-ECRSwNP组的nNO水平为260.3(180.4,322.35)ppb,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相较于non-ECRSwNP组,ECRSwNP组的变应性鼻炎例数、血清总IgE、筛窦总分/上颌窦总分(ethmoid sinus score/maxillary sinusscore,E/M)值、视觉模拟(VAS)评分(头痛、嗅觉减退)更高,ECRSwNP组的nNO水平低于non-ECRSwNP组(P <0.05)。ROC分析结果显示,nNO诊断ECRSwNP的最佳截断值为230.61 ppb,nNO对ECRSwNP具有很高的价值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93.55%,ROC曲线下面积(0.95CI)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32(0.853~0.976)、0.513。ECRSwNP患者组织Eos数量、血清总IgE、E/M值、VAS总分与nNO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P 均<0.05);Lund-Mackay、Lund-Kennedy和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与nNO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 nNO水平与CRSwNP患者Eos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对鉴别Eos病理分型有重要意义,且nNO与CRSwNP患者临床特征密切相关。
  • 咽部肌力训练与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疗效分析
    马莉洋, 王璐, 任盼, 刘静, 赵大庆
    2025, 32 (9): 603-.
    摘要 ( ) PDF ( 564KB ) ( )   
    目的 探究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咽部肌力训练与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并采用CPAP治疗的90例OS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CPAP治疗组、CPAP联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及CPAP联合咽部肌力训练组,每组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集各组患者的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time spent in sleep below 90%oxygen saturation,T90%)及鼾声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3个月,三组OSA患者的ESS评分、VAS评分、AHI、T90%均较治疗前降低,LSaO2升高,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两个CPAP联合治疗组鼾声指数下降,而CPAP治疗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ESS评分、VAS评分及T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CPAP联合治疗组在降低AHI疗效优于CPAP治疗组,CPAP联合咽部肌力训练组对于提高LSaO2更好(P <0.001);两个CPAP联合治疗组降低鼾声指数优于CPAP治疗组,且联合咽部肌力训练组优于联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P <0.05)。结论 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OSA患者日间嗜睡及打鼾症状。CPAP联合咽部肌力训练能更安全有效地降低AHI及鼾声指数,提高LSaO2,为临床OSA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病例报道
  • 原发于上颌窦的纤维型脑膜瘤1例
    何文斌, 卜鑫惠, 徐百成, 刘增平, 陈兴健, 赵志强, 李伟东
    2025, 32 (9): 607-.
    摘要 ( ) PDF ( 985KB ) ( )   
  • 咽后隙神经鞘瘤并颈内动脉颈段咽后双侧异位1例
    戴国平, 闫鑫, 刘平
    2025, 32 (9): 609-.
    摘要 ( ) PDF ( 655KB ) ( )   
  • 颈深部脓肿患儿切开引流术后二次手术探查1例
    2025, 32 (9): 611-.
    摘要 ( ) PDF ( 627KB ) ( )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5, 32 (9): 613-.
    摘要 ( ) PDF ( 242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5, 32 (9): 614-.
    摘要 ( ) PDF ( 611KB ) ( )   
专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