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推荐论文 更多
  • 慢性鼻病专题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精准靶向治疗:转化医学的机遇与挑战[述评]
    张媛, 张罗
    2025, 32 (8): 477-.
    摘要 ( ) PDF ( 356KB ) ( )   
  • 尘螨鼻激发试验临床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建立及评价[论著]
    张钰, 宋昱, 张旭, 李景云, 锡琳, 张媛, 张罗
    2025, 32 (8): 480-.
    摘要 ( ) PDF ( 505KB ) ( )   
    目的 旨在建立尘螨过敏原鼻激发试验(nasal allergen challenge, NAC)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结果判读及临床应用规范,并系统评估尘螨NAC的操作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 2023年1月~2024年12月纳入49例尘螨血清特异性IgE(sIgE)阳性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者,并获得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采用标准化尘螨过敏原提取物试剂配制得浓度梯度递增(1 000、3 000、10 000、30 000 BU/ml)的尘螨激发液,对受试者进行双侧同步鼻喷雾激发,期间使用鼻部症状总评分、视觉模拟量表、鼻声反射、主动经前鼻测压法和四相鼻阻力测试进行评估,记录评估数据及判定结果。结果 与基线水平对比,NAC后患者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指标均显著变化(P≤0.001),其中40例(81.6%)患者对尘螨的NAC呈现阳性反应。所有健康受试者均为NAC阴性。结论 尘螨过敏原皮肤点刺液可作为可靠的NAC激发液来源,建立尘螨NAC的标准化流程及临床应用规范,包括试验的适应证、禁忌证、激发液配制、操作流程、操作标准、阳性判定标准、检查前后注意事项等,为尘螨NAC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骨膜蛋白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著]
    刘龙燕, 石元贞, 厚媛, 丁文娟, 李勇, 刘增平, 段世宏
    2025, 32 (8): 486-.
    摘要 ( ) PDF ( 1215KB ) ( )   
    目的 探讨骨膜蛋白(Periostin)在慢性鼻窦炎(CRS)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eriostin在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非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CRSwNP)、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和对照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血嗜酸细胞百分比(Eos%)、Lund-Mackay评分、改良版内镜评分及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JESREC)评分的相关性,并比较CRS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eriostin对ECRSwNP的预测价值。结果 Periostin在ECRSwNP组、non-ECRSwNP组、CRSsNP组和对照组均有表达,主要位于基底膜和黏膜上皮下固有层。ECRSwNP组Periost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 <0.001),且与血Eos%、JESREC评分及Lund-Mackay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该组术前、术后9个月的SNOT-22评分和VAS评分亦显著升高(P <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eriostin对ECRSwNP有良好的预测意义(AUC=0.957)。结论 Periostin在CRS患者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ECRSwNP患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并为CRS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 慢性鼻窦炎中CXC趋化因子受体1的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研究[论著]
    郝晴, 徐兆男, 滕爽, 阎柄睿, 刘硕, 孙亚男
    2025, 32 (8): 492-.
    摘要 ( ) PDF ( 1373KB ) ( )   
    目的 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1(CXCR1)在慢性鼻窦炎(CRS)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CRS伴鼻息肉患者(CRSwNP组)60例、CRS不伴鼻息肉患者(CRSsNP组)30例和鼻中隔偏曲患者(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CXCR1表达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评估CXCR1表达量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及临床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CRSwNP患者组织和血清中CXCR1均呈现高表达状态。其血清CXCR1水平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r =0.363,P =0.004 4)和百分比(r =0.323,P =0.011 7)、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 =0.328,P =0.010 5)、Lund-Kennedy内镜评分(r =0.331,P =0.009 9)和Lund-Mackay CT评分(r =0.262,P =0.045 0)呈正相关,组织CXCR1水平与组织中性粒细胞数量(r =0.506,P =0.011 6)和百分比(r =0.564,P =0.004 1)呈正相关。结论  CRSwNP患者CXCR1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临床症状评分正相关,CXCR1水平越高,血清及组织中性粒细胞迁移加剧,临床症状越重。
  • 小鼠慢性鼻窦炎模型组织免疫学特征分析及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性研究[论著]
    刘苑君, 曹杰, 杨阳, 耿聪俐, 刘燕, 邢志敏
    2025, 32 (8): 496-.
    摘要 ( ) PDF ( 3286KB ) ( )   
    目的 建立可靠的小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型慢性鼻窦炎模型,研究糖皮质激素对鼻黏膜组织2型炎症相关细胞和炎症因子的组织学和免疫学效应,为慢性鼻窦炎(CRS)的生物靶向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相关研究提供体内实验的动物模型基础。方法 CRS模型组使用卵清蛋白联合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地塞米松干预组在CRS模型组基础上额外每周1次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持续8周,对照组使用PBS。观察小鼠日常行为并记录过敏症状评分。处死后对各组鼻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鼻黏膜2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2 innate lymphoid cell,ILC2)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鼻黏膜胰蛋白酶(tryptase)阳性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5(IL-5),IL-25和IL-33表达情况。结果 CRS模型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小鼠鼻黏膜Eos均较对照组增高,地塞米松干预组较CRS模型组鼻黏膜Eos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地塞米松干预组Thy-1+ST2+ILC2细胞较CRS模型组减少,对照组极少见Thy-1+ST2+ILC2细胞。CRS模型组tryptase+肥大细胞呈中度阳性,对照组及地塞米松干预组呈弱阳性。CRS模型组ECP和IL-5呈强阳性,对照组及地塞米松干预组ECP和IL-5呈弱阳性。对照组IL-25呈中度阳性,CRS模型组呈强阳性,地塞米松干预组呈弱阳性。对照组IL-33呈弱阳性,CRS模型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呈强阳性。结论 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可降低小鼠CRS模型鼻黏膜中Eos、Thy-1+ST2+ILC2细胞和tryptase+肥大细胞数量,并可以下调组织ECP、IL-5、IL-25表达,对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影响不显著。
  • 小鼠鼻腔细菌清扫方案比较[论著]
    任益民, 王成硕, 刘向祎, 李颖, 梁爽, 张桂, 闫冰
    2025, 32 (8): 502-.
    摘要 ( ) PDF ( 1087KB ) ( )   
    目的 评估不同细菌清扫方法对小鼠鼻腔局部及全身炎症的影响。方法 44只小鼠随机分为抗生素4联自由饮水组(4ABX po组)7只、5联灌胃组(5ABX og组)8只、5联滴鼻组(5ABX in组)8只和各自对照组分别为7只。测量小鼠体重、饮水及血常规,培养鼻腔灌洗液细菌,检测小鼠鼻黏膜炎症因子mRNA水平及病理改变。结果 所有对照组均培养出细菌,4ABX po组、5ABX og组、5ABX in组分别有 1、3、2只未培养出细菌。5ABX og组鼻黏膜杯状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 <0.05)。5ABX in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鼻黏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鼻黏膜杯状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 <0.05)。各组鼻黏膜炎症分子 mRNA 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不同抗生素组合及给药方式对小鼠鼻腔细菌、全身及鼻腔炎症产生不同影响,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方案。
  • 小鼠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模型构建的研究展望[综述]
    张振皓, 曲朕男, 李艳, 张罗, 蓝凤
    2025, 32 (8): 507-.
    摘要 ( ) PDF ( 890KB ) (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将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尚不明确。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CRSwNP发病机制的重要工具,其中小鼠模型的建立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缺乏一种公认的、成熟稳定的CRSwNP小鼠模型,成为对该病发病机制解析、药物干预研究的关键瓶颈。本文拟通过系统综述现有小鼠CRSwNP模型的构建方法、炎症类型及适用性,来比较性评估这些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同时探讨其未来优化方向,为CRSwNP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 论著
  • 周期昼夜节律调节器1通过NF-κB信号通路介导丝氨酸肽酶抑制因子Kazal 5型抑制头颈鳞状细胞癌增殖与迁移的机制研究#br#
    刘婉琛, 沈慧, 牟亚魁, 王浛睿, 王瑶, 杨婷, 宋晓宇, 张明君, 程元潮, 任超, 宋西成
    2025, 32 (8): 512-.
    摘要 ( ) PDF ( 1865KB ) ( )   
    目的 探讨生物钟基因周期昼夜节律调节器1(period circadian regulator 1,PER1)与抑癌基因丝氨酸肽酶抑制因子Kazal 5型(serine peptidase inhibitor kazal type 5,SPINK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表达特征及调控机制,解析PER1通过NF-κB通路调控SPINK5转录的分子作用。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GSE205155数据集筛选HNSCC差异基因,使用GEPIA数据库预测SPINK5与HNSCC患者预后的关联,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SPINK5和PER1在60例临床样本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AMC-HN-8细胞系进行PER1敲低(siRNA)和过表达(质粒转染),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及细胞克隆实验探究PER1、SPINK5以及二者的联合效应对HNSCC细胞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实验验证NF-κB对SPINK5的调控作用。结果 SPINK5和PER1在HNSCC组织中显著低表达(P 均<0.01),且低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SPINK5生存分析HR=0.69,P =0.006 7)。PER1与SPINK5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²=0.719 2,P =0.001 0)。敲低和过表达PER1分别可导致AMC-HN-8细胞中SPINK5 mRNA发生同步改变(P 均<0.05);敲低PER1可导致AMC-HN-8细胞迁移、增殖能力增强(P <0.05),过表达SPINK5可导致AMC-HN-8细胞迁移、增殖能力减弱(P <0.01),在敲低PER1的基础上过表达SPINK5可逆转由敲低PER1所导致的细胞表型。机制上,在AMC-HN-8细胞中过表达PER1可导致NF-κB表达水平发生同步改变,从而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SPINK5转录。结论 PER1通过NF-κB通路正向调控SPINK5转录,抑制HNSCC细胞增殖与迁移,提示PER1、SPINK5可能是HNSCC的潜在治疗靶点。
  • 褪黑素促进头颈鳞状细胞癌中阿霉素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王爽, 崔捷, 魏明辉 , 朱伟谕
    2025, 32 (8): 518-.
    摘要 ( ) PDF ( 514KB ) ( )   
    目的 褪黑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癌效应的天然激素,可增强传统化疗的疗效。本研究探讨阿霉素与褪黑素联合应用对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细胞系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褪黑素和阿霉素对HNSCC细胞系TU686和CAL-27增殖的影响;使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褪黑素和阿霉素对HNSCC细胞系中活性氧(ROS)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MEL和阿霉素对HNSCC细胞系中8-羟基-2'-脱氧鸟苷(8-oxodG)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分析褪黑素和阿霉素对HNSCC细胞系中γ-H2AX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基于分光光度法评估褪黑素和阿霉素对HNSCC细胞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ELISA细胞死亡检测试剂盒检测褪黑素和阿霉素对HNSCC细胞系中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显示在HNSCC细胞系中褪黑素能够显著促进阿霉素的细胞毒性作用(tTU686=13.51,tCAL-27=17.580,P均<0.05)。褪黑素和阿霉素联合应用可使HNSCC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FTU686=89.984,FCAL-27=102.853,P均<0.05),而抗氧化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U686: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F值分别为176.035、34.662、20.260、120.105、184.254,P均<0.05;CAL-27: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F 值分别为96.801、177.398、97.849、102.750、186.608,P均<0.05)。且联合应用也可以显著提高HNSCC细胞中8-oxodG(FTU686=200.078,FCAL-27=663.982,P均<0.05)和γ-H2AX(FTU686=192.500,FCAL-27=285.700,P均<0.01)的表达水平。此外,与褪黑素或阿霉素单独处理的HNSCC细胞相比,褪黑素的联合应用能够使HNSCC细胞中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增强(FTU686=2718.253,FCAL-27=5185.334,P均<0.01)。结论 褪黑素和阿霉素联合应用可以增强对HNSCC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细胞内ROS水平,诱导DNA氧化损伤,降低细胞抗氧化防御能力,从而有效诱导HNSCC细胞凋亡。这种联合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有望提高HNSCC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河南省信阳市4020例学龄前儿童听力初筛与复筛结果分析
    苏可, 陶义祖, 徐蕊, 王芳
    2025, 32 (8): 525-.
    摘要 ( ) PDF ( 444KB ) ( )   
    目的 分析信阳市两区及八县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及复筛结果,探讨主要致病构成及家长对儿童听力的认知情况,为区域性开展学龄前儿童听力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3年1月~2025年1月在信阳市两区及八县接受筛查的4 020例学龄前儿童,年龄3.0~6.5岁。初筛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及鼓室图检测,未通过者于1个月后在统一条件下进行复筛,项目包括鼓室图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复筛仍未通过者进一步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听性脑干反应(ABR)及影像学检查。复筛前对监护人进行听力健康问卷调查。结果 八县初筛未通过率为12.1%(121/1 002),两区为6.1%(184/3 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7.51,P <0.001);两地初筛未通过儿童年龄分别为(5.74±0.90)岁和(4.99±0.93)岁,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7.03,P <0.001)。总体初筛未通过率为7.6%(305/4 020)。经复筛,127例(41.6%,127/305)结果仍异常,其中118例完成进一步检查:确诊分泌性中耳炎111例(94.1%),其中部分合并中重度鼻窦炎或腺样体/扁桃体肥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例(4.2%),中耳胆脂瘤2例(1.7%)。家长问卷显示,92.1%的监护人不了解耳毒性药物,38.1%的确诊患儿监护人未能察觉其听力异常,21.3%的听力正常儿童监护人误判其存在听力反应差。结论 信阳市学龄前儿童听力异常以分泌性中耳炎最为常见。基层地区初筛未通过率较高,提示加强区域性听力筛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监护人对儿童听力健康认知不足,需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早期识别和干预水平,以促进学龄前儿童语言、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全面发展。
  • 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难治性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预后的影响
    徐浪, 刘璐, 张薇, 王蓬鹏, 倪鑫
    2025, 32 (8): 529-.
    摘要 ( ) PDF ( 531KB ) ( )   
    目的 通过16 S rRNA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难治性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的鼻咽部微生物群落分布,比较腺样体切除术对该类患儿鼻咽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求为难治性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的临床治疗提供微生物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5年3月就诊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的患儿,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未控制者,根据是否行腺样体切除术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比较两组间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客观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和微生物群落检出情况。结果 手术组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非手术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VAS评分=3.491,P <0.001;t Lund-Kennedy评分=4.166,P <0.001)。比较两组微生物在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在门和属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t α多样性分析=0.524,P =0.604;R β多样性门水平=0.075,P =0.454,R 属水平=0.117,P =0.538)。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两组优势细菌相同,均为变形菌门、芽胞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梭形菌门组,但两组间平均相对丰度不同。物种的对比分析显示在门水平,手术组产水菌门和热脱硫杆菌门丰度高于非手术组;在属水平,非手术组卡他莫拉菌属丰度高于手术组,而食酸菌属、窄食单胞菌、代尔夫特菌、伯克氏菌属、放线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乳杆菌属、戴沃斯菌属、鼠肠菌科、副球菌、库克菌的丰度均低于手术组。结论 难治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鼻咽部均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腺样体手术对鼻咽部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且存在显著的物种差异,这可能与腺样体切除术后局部阻塞解除,鼻咽部微生物群落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等有关。
  • 短篇论著
  • 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1通过β-catenin促进喉癌的生长和转移
    康瑞, 田艳华, 周延辉, 崔萌
    2025, 32 (8): 534-.
    摘要 ( ) PDF ( 1009KB ) ( )   
    目的 检测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1(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1,ACSL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其对喉癌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ACSL1在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将喉癌细胞分为对照组和ACSL1过表达组,分别应用CCK-8和EdU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qRT-PCR、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评估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及其位置,ATP检测细胞内ATP表达水平。结果 喉癌组织中ACSL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P <0.05)。过表达ACSL1后,Hep-2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加,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提高(P <0.01),同时增加细胞中β-catenin的活性和ATP含量。结论 喉癌组织中ACSL1的表达升高。喉癌细胞中ACSL1可通过提高β-catenin的活性和ATP水平从而促进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增加喉癌的恶性特征。
  • 母源表达基因3对鼻咽癌发展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
    包伟晶, 宁佳羽, 魏日富, 陈莉, 李玲国, 何观文
    2025, 32 (8): 538-.
    摘要 ( ) PDF ( 385KB ) ( )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母源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以鼻咽癌细胞系TW03和CNE-2为研究对象,构建MEG3过表达细胞模型,采用qRT-PCR检测MEG3的表达水平,并通过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评估MEG3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相比,鼻咽癌细胞系中MEG3表达显著下调(P <0.05),其中CNE-2细胞系表达最低(0.32±0.04 vs. 1.00±0.12,P <0.01)。成功构建MEG3过表达模型后,实验组MEG3 mRNA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5.29±0.05 vs. 0.58±0.05,P <0.01)。功能实验表明,实验组与空白对组比较,过表达MEG3可抑制CNE-2细胞增殖(96 h OD值:0.58±0.03 vs. 1.12±0.05,P <0.05)、迁移[(52±6)/HPF vs.(238±15)/HPF],P <0.05)及侵袭[(41±5)/HPF vs.(226±12)/HPF,P <0.05],并诱导细胞凋亡率升高(8.09%±0.11% vs.3.81%±0.09%,P <0.05)。结论 MEG3在鼻咽癌中低表达,恢复其表达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有关,提示MEG3具备作为鼻咽癌治疗靶点的潜力。
  • 病例报道
  • 误诊为急性喉炎的气管内异物1例
    庞权, 唐鸣, 杨一晖
    2025, 32 (8): 541-.
    摘要 ( ) PDF ( 667KB ) ( )   
  • 等离子手术治疗喉内型喉气囊肿1例
    潘青海, 吕志刚, 黄晓悫
    2025, 32 (8): 542-.
    摘要 ( ) PDF ( 570KB ) ( )   
  • 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中并发双侧结核性中耳炎1例
    于先明, 韦永豪
    2025, 32 (8): 543-.
    摘要 ( ) PDF ( 722KB ) ( )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5, 32 (8): 545-.
    摘要 ( ) PDF ( 244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5, 32 (8): 546-.
    摘要 ( ) PDF ( 597KB ) ( )   
专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