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推荐论文 更多
  • 论著
  • 鼻咽癌组织驱动蛋白超家族18B、20A与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及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白芸芸, 贾乐, 陈福权
    2025, 32 (1): 1-.
    摘要 ( ) PDF ( 947KB ) ( )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驱动蛋白超家族(KIF)18B、20A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以及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榆林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病理诊断为鼻咽癌的116例鼻咽活检肿瘤组织,以116例鼻咽慢性黏膜炎症患者的鼻黏膜活检组织作为对照,比较鼻咽癌组织和鼻咽慢性黏膜炎症组织中KIF18B、KIF20A以及EMT标志物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扭曲蛋白(Twist)表达,分析鼻咽癌组织中KIF18B、KIF20A表达与EMT标志物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5年,采用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KIF18B、KIF20A表达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鼻咽癌组织的KIF18B、KIF20A、Vimentin、Twis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17%、42.24%、20.69%、26.72%,高于鼻咽慢性黏膜炎症组织的13.79%、9.48%、4.31%、5.17%,鼻咽癌组织的E-cadher in阳性表达率为68.10%,低于鼻咽慢性黏膜炎症组织的91.38%(P <0.05)。KIF18B、KIF20A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 s=-0.439、-0.432,P 均<0.05),KIF18B、KIF20A与Vimentin(r s=0.418、0.456,P 均<0.05)、Twist呈正相关(r s=0.427、0.427,P 均<0.05)。KIF18B、KIF20A的阳性表达率在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Ⅵa期、临床疗效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高于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和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5年共4例患者失访,随访成功率为96.55%(112/116),死亡31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72.32%(81/112)。KIF18B、KIF20A阳性表达鼻咽癌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低于KIF18B、KIF20A阴性患者(P <0.05)。TNM分期Ⅲ~Ⅵa期(HR=1.154,95%CI :1.018~1.308)、临床疗效SD/PD(HR=1.287,95%CI :1.132~1.654)、KIF18B(HR=1.823,95%CI :1.332~2.493)和KIF20A阳性表达(HR=2.110,95%CI :1.460~3.051)均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KIF18B、KIF20A异常高表达,两者阳性表达与EMT、肿瘤恶性进展及预后关系密切,KIF18B、KIF20A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期更短。
  • 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内毒素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与化脓性中耳炎发生的相关性
    魏璐璐, 吉文伟, 尹中普, 范栩嫚, 陈子涵
    2025, 32 (1): 8-.
    摘要 ( ) PDF ( 507KB ) ( )   
    目的 探究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内毒素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表达水平与化脓性中耳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7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放疗的79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期间化脓性中耳炎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其中发生组21例,未发生组5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在放疗结束时检测内毒素和sIL-2R表达水平,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内毒素、sIL-2R与化脓性中耳炎发生的关系。结果 79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共有21例(26.58%)发生化脓性中耳炎。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患者放疗时间、内毒素、sIL-2R、TNM分期Ⅲ期、咽鼓管受累、鼻腔结构异常、炎性反应、腭帆张肌萎缩程度≥30%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炎性反应、内毒素、鼻腔结构异常、TNM分期Ⅲ期、sIL-2R、咽鼓管受累、放疗时间、腭帆张肌萎缩程度≥30%均属于化脓性中耳炎的风险因素。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内毒素和sIL-2R与化脓性中耳炎发生呈正相关(r =0.493、0.516,P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内毒素:AUC值为0.657,敏感度为61.90%,特异度为72.41%,准确度为69.62%,95%CI =0.523~0.791;sIL-2R:AUC值为0.697,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67.24%,准确度为68.35%,95%CI =0.566~0.829;联合检测:AUC值为0.804,敏感度为95.24%,特异度为65.52%,准确度为73.42%,95%CI =0.705~0.903,两项联合检测价值最佳。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内毒素和sIL-2R水平升高可能与化脓性中耳炎发生相关。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汪洁, 张行
    2025, 32 (1): 13-.
    摘要 ( ) PDF ( 446KB ) ( )   
    目的 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与超声特征和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析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与超声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甲状腺癌患者120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00%(72/120),BRAF V600E突变率为79.17%(95/120)。不同BRAF V600E突变与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5,P =0.169)。纵横比>1、病灶多发、钙化、血流丰富、病灶直径≥1 cm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3.448,P =0.009;OR=3.758,P =0.008;OR=2.834,P =0.047;OR=3.552,P =0.024;OR=3.521,P =0.031),年龄>40岁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0.357,P =0.024)。结论 应对年龄≤40岁,超声表现为纵横比>1、病灶多发、病灶直径≥1 cm、钙化、血流丰富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重点关注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制定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 先天性中耳畸形患儿鼓膜吸收率特征初探
    孙利洁, 李园园, 史文迪, 张青, 李洋, 杨一晖, 唐鸣
    2025, 32 (1): 17-.
    摘要 ( ) PDF ( 1014KB ) ( )   
    目的 分析先天性中耳畸形患儿宽频声导抗测试过程中声导抗峰压值的鼓膜吸收率特性。方法 选取CT检查确诊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儿36耳为样本,并通过对其声导抗峰值压力进行鼓膜吸收率特性的评估。将数据按手术过程中观察的情况分为两组,即听骨链中断组与听骨链固定组。计算鼓室图峰压值对应的各频率鼓膜吸收率数值与吸收率相对面积。通过实施独立t 检验对比两组患儿,分析鼓室峰压值的吸收率面积及峰值吸收率。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听骨链固定组在全频段鼓膜吸收率相对面积与峰值吸收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01),听骨链中断组在全频段鼓膜吸收率相对面积与峰值吸收率上无差异。峰压下,听骨链固定组在226~1 000 Hz低频区域吸收率面积显著低于正常组(P <0.001),听骨链中断组在226~1 000 Hz低频区域吸收率面积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01)。结论 听骨链中断组与听骨链固定组进行宽频声导抗检测时,声导抗峰压值的鼓膜吸收率相对面积在226~1 000 Hz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可作为中耳畸形的临床快速筛查和辅助鉴别诊断检查项目。
  • 27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家系GJB2、SLC26A4、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突变筛查
    王利伟, 李建瑞, 刘涛, 严江伟, 杨雅冉
    2025, 32 (1): 22-.
    摘要 ( ) PDF ( 2361KB ) ( )   
    目的 对27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家系进行GJB2、SLC26A4、线粒体DNA12S rRNA A1555G基因突变筛查,明确这些耳聋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27个耳聋家系的125名家系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查、提取外周血DNA,扩增GJB2、SLC26A4、线粒体DNA12S rRNA A1555G编码区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共筛查出12个耳聋家系52名家系个体存在耳聋基因突变,在27个家系中的检出率为44%(12/27),在所有家系个体中检出率为42%(52/125)。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为31%(39/125),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6%(8/125),线粒体DNA1555A>G突变检出率为4%(5/125)。结论 遗传性聋家系中GJB2、SLC26A4、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三个耳聋致病基因具有较高检出率,对这三个基因的突变筛查能明确大部分耳聋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可作为遗传性聋家系基因筛查的对象。
  • 皮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早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胡宇琴, 莫丽华, 王贤诚, 智敏, 钟建文, 刘大波, 罗向前
    2025, 32 (1): 27-.
    摘要 ( ) PDF ( 578KB ) ( )   
    目的 探讨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早期疗效、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4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接受SCIT的147例AR儿童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数据,对比首诊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总症状评分(TSS)、总用药评分(TMS)及综合症状药物评分(CSMS),并统计治疗期间发生的局部不良反应(local adverse reactions,LRs)和全身不良反应(systemic adverse reactions,SRs)的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47例5~18岁的AR患儿。治疗后3、6、12个月的VAS、TSS、TMS及CSMS较基线评分均显著下降(P 均<0.001),早期起效时间为治疗后3个月;有效组中维生素D3(VitD3)水平显著高于无效组(P <0.001),血清VitD3含量与和临床症状呈负相关(R =-0.3,P =0.026)。147例患儿的注射总次数为3 201次,52例(35.4%)出现LRs,注射次数为69次(2.2%);21例(14.3%)出现SRs,注射次数为34次(1.1%),未出现Ⅲ、Ⅳ级SRs。在Logistics回归分析中,体质量指数(BMI)是导致LRs发生的危险因素(OR:2.220,95%CI:1.009-4.887,P =0.048)。结论 SCIT对于AR患儿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SCIT对儿童AR早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VitD3缺乏可影响SCIT的早期疗效,超重肥胖儿童更易发生局部不良反应。
  • 基于0.1 mm超高分辨率CT的筛前动脉管解剖学研究
    王锡文, 王平, 张永县, 周梦迪, 施玥, 刘兆会
    2025, 32 (1): 33-.
    摘要 ( ) PDF ( 1364KB ) ( )   
    目的 基于超高分辨率CT(ultra-high resolution CT,U-HRCT)对筛前动脉管进行解剖学研究,提高临床对筛前动脉管的认识。方法 收集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9个(眼眶18侧),应用U-HRCT和常规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采集眼眶CT图像。将筛前动脉管分为水平段、上斜段、下斜段,分别观察各段显示率,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各段的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价,并在U-HRCT上测量筛前动脉管各段的管径。结果 U-HRCT与MSCT对筛前动脉管水平段及上斜段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U-HRCT对筛前动脉管下斜段的显示率高于MSCT(P <0.05)。两位医师主观评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一致性较好。U-HRCT对筛前动脉管各段的主观评分分别是10.00分(9.75分,10.00分)、2.00分(2.00分,3.00分)和8.00分(6.00分,10.00分)。MSCT对筛前动脉管各段的主观评分分别是7.00分(5.75分,8.00分)、2.00分(2.00分,2.00分)和2.00分(2.00分,4.00分),其中U-HRCT组对于筛前动脉管水平段及下斜段的总评分明显高于MSCT组(P <0.05)。筛前动脉管水平段的前后径为(0.92±0.12)mm,上下径是(1.04±0.22)mm;上斜段的前后径为(0.47±0.08)mm,左右径为(0.50±0.06)mm;下斜段的前后径为(0.66±0.11)mm,左右径为(0.72±0.20)mm。结论 U-HRCT对筛前动脉管各段的显示能力优于MSCT,对筛前动脉管的解剖学认识提供帮助,可应用于临床术前评价筛前动脉管的全程。
  • 伴或不伴哮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腔灌洗液蛋白质组学分析
    罗祥煌, 郭静, 姚尧, 杨玉娟, 王建伟, 于鹏翼, 张文彬, 张宇, 宋西成
    2025, 32 (1): 37-.
    摘要 ( ) PDF ( 2537KB ) ( )   
    目的 探讨共病哮喘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影响,并识别关键蛋白和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对照组、CRSwNP组和CRSwNP合并哮喘组鼻灌洗液(nasal lavage fluid,NLF)中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通过数据独立性采集分析技术,评估三组间DEPs的梯度变化,确定共病哮喘对CRSwNP影响的关键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RSwNP组和CRSwNP合并哮喘组分别鉴定出1 377个和1 006个DEPs。上调的过氧化物酶5、Ran结合蛋白1和下调的角蛋白9被确定为影响CRSwNP合并哮喘的关键蛋白。结论 共病哮喘可能通过特定关键蛋白和信号通路促进鼻息肉的发生和发展,为CRSwNP和哮喘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分子层面见解。
  • 成年人咽、喉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与人乳头状瘤病毒、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郭奕荟, 马丽晶, 肖洋, 王军
    2025, 32 (1): 42-.
    摘要 ( ) PDF ( 602KB ) ( )   
    目的 探讨咽、喉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22年10月~2024年2月收治的成年人咽、喉乳头状瘤患者作为试验组,成年人非炎症非肿瘤咽喉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病变组织样本,比较咽、喉乳头状瘤患者在症状、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病变累及部位数量和手术次数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HPV DNA、HIF cDNA、VEGF cDNA的表达。结果 咽乳头状瘤患者症状轻于喉乳头状瘤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饮酒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年龄、吸烟、病变累及部位数量和手术次数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变累及部位数量与HIF、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553、r =0.2693,P <0.05),手术次数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 =0.2515,P <0.05),HIF、VEGF在喉乳头状瘤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咽乳头状瘤和对照组(F =9.174、H =23.737,P <0.001),HIF、VEGF在HPV阳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HPV阴性组织(t =3.899、t =6.463,P <0.001),喉乳头状瘤的HPV阳性率(97.9%,46/47)高于咽乳头状瘤(21.7%,10/46)和对照组(13.6%,3/22)(χ2=53.114、χ2=46.647,P <0.001)。结论 HPV感染是咽乳头状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低感染状态可能导致瘤体HIF、VEGF低表达,从而使其临床特征不同于喉乳头状瘤。
  • 短篇论著
  • 基于TCGA数据库资料评估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Klotho基因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张学聪, 陈秉辉, 徐常艳, 常方远, 曹华
    2025, 32 (1): 48-.
    摘要 ( ) PDF ( 518KB ) ( )   
    目的 探讨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资料评估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患者Klotho基因表达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通过检索TCGA数据库收集HNSCC患者Klotho基因、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MAPLC3)、NOP2/Sun RNA甲基转移酶2(NOP2/Sun RNA methyltransferase 2,NSUN2)的表达及随访预后资料,根据Klotho基因表达水平分为低表达组(n=87例)、中表达组(n=87例)和高表达组(n=88例)。描绘Kaplan-Meier曲线分析Klotho基因表达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评价Klotho基因表达与MAPLC3及NSUN2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组别患者一般临床特征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表达组患者中位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 <0.05)。与高表达组相比,低表达组风险比为0.62(95%CI:0.44~0.87,P <0.05)。HNSCC患者中Klotho基因与MAPLC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19,P =0.00),而与NSUN2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 =-0.17,P =0.00)。结论 Klotho基因表达与HNSCC患者临床预后有关,同时该基因可能影响下游MAPLC3及NSUN2的表达。
  • 双镜联合结合面神经监测在中耳胆脂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王建洪, 黄榆岚, 罗小邹, 龙盈, 刘梅, 郭大燕, 龚丽梅, 邹爽, 陈小春
    2025, 32 (1): 51-.
    摘要 ( ) PDF ( 822KB ) ( )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结合面神经监测在中耳胆脂瘤术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104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双镜+面神经监测组35例、耳显微镜+面神经监测组35例和单纯耳显微镜组34例。对三组患者手术用时、术后干耳占比、有无鼓膜穿孔、是否面瘫、术前术后气骨导听力情况及术后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双镜+面神经监测组、显微镜+面神经监测组、单纯显微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5.34±11.87)min、(121.71±13.32)min、(130.56±19.97)min,术后胆脂瘤复发率分别为5.71%、25.71%、26.47%,双镜联合结合面神经监测组用时最短、复发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1个月干耳占比分别为85.7%、60%、61.7%,鼓膜穿孔数分别为4例、3例、5例,术后气骨导听力变化分别为(12.46±4.93)dB、(12.17±4.84)dB、(11.79±3.72)dB,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显微镜组术后出现1例短暂面瘫。结论 双镜联合结合术中面神经监测可以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减少胆脂瘤复发。
  • 胃镜在第三鳃裂瘘管诊治中的应用
    赵笑冰, 丁小琼, 冯旭, 欧希龙, 黄志纯
    2025, 32 (1): 54-.
    摘要 ( ) PDF ( 852KB ) ( )   
    目的 探讨胃镜在第三鳃裂瘘管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4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9例第三鳃裂瘘管患者,术前行胃镜检查,确定有无梨状窝内瘘口及其位置,术中在胃镜引导下将黄斑马导丝插入梨状窝内瘘口,于颈部术腔定位瘘管走形,将鳃裂瘘管完全切除。结果 19例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无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或者迷走神经损伤或功能障碍,无咽瘘,无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2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将胃镜应用于第三鳃裂瘘管患者,既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又能在术中快速准确定位梨状窝内瘘口及瘘管行径,可完全切除瘘管,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频闪喉镜及窄带成像喉镜在声带白斑术前诊疗中的指导价值
    董楠楠, 夏志刚, 俞涛, 骆云珍
    2025, 32 (1): 57-.
    摘要 ( ) PDF ( 574KB ) ( )   
    目的 探究频闪喉镜及窄带成像(NBI)喉镜在声带白斑术前诊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4年2月嘉兴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93例声带白斑患者,术前均行频闪喉镜及NBI喉镜检查,比较频闪喉镜下黏膜波特点及NBI喉镜下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差异,分析频闪喉镜、NBI检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频闪喉镜、NBI喉镜对声带白斑的术前诊断效能。结果 93例患者经病理诊断存在129侧病变,其中40侧(31.01%)恶性病变,89侧(68.99%)良性病变。频闪喉镜检查结果显示,129侧病变中有75侧(58.14%)黏膜波正常或轻度减退,31侧(24.03%)黏膜波中重度减退,23侧(17.83%)黏膜波消失;黏膜波正常或轻度减退病变中黏膜慢性炎症或鳞状上皮增生(73.33%)占比最高,无原位癌;黏膜波消失病变中原位癌(34.78%)占比最高。NBI检查结果显示,129侧病变检出Ⅲ型56侧(43.41%),Ⅳ型35侧(27.13%),Ⅴ型38侧(29.46%);Ⅲ型中黏膜慢性炎症或鳞状上皮增生(85.71%)占比最高,无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Ⅳ型中轻度异型增生(42.86%)占比最高,Ⅴ型中重度异型增生(26.32%)及原位癌(23.68%)占比最高。频闪喉镜检测结果显示,恶性54侧,良性75侧,NBI检测结果显示,恶性73侧,良性56侧。经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频闪喉镜、NBI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频闪喉镜、NBI单独及联合诊断声带白斑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813(0.734~0.876)、0.760(0.677~0.832)及0.883(0.814~0.933),频闪喉镜、NBI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各项单独检测。结论 频闪喉镜、NBI对于声带白斑的术前诊断及病理类型均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联合检测用于声带白斑的术前诊断的价值更高。
  • 病例报道
  • 鼻腔、中耳乳头状瘤合并颞骨囊肿1例
    杨文飞, 张娣, 陈伟峰, 彭韶平
    2025, 32 (1): 61-.
    摘要 ( ) PDF ( 828KB ) ( )   
    乳头状瘤(Papilloma);鼻腔(Nasal Cavity);中耳(Ear,Middle);颞骨(Temporal Bone);囊肿(Cyst)
  • 儿童混合型喉气囊肿1例
    杨翠红, 齐非凡, 郭智勇, 刘广平
    2025, 32 (1): 63-.
    摘要 ( ) PDF ( 821KB ) ( )   
  • 综述
  • HLA多态性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哮喘:机制与研究进展
    黎仙, 李景云, 张媛
    2025, 32 (1): 65-.
    摘要 ( ) PDF ( 373KB ) ( )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哮喘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作为人类基因组中多态性最高的人白细胞抗原在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调节慢性炎症的发展。本文就人白细胞抗原多态性在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哮喘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做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5, 32 (1): 74-.
    摘要 ( ) PDF ( 266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5, 32 (1): 75-.
    摘要 ( ) PDF ( 2202KB ) ( )   
专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