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突发性聋患者急性期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初探
朱梦媛, 何晓霖, 李嘉莹, 王兴, 丁红萍, 刁立楠, 付欣, 刘佳星, 赵子慧, 王宁宇, 张娟
2025, 32 (5): 288-.
目的 分析急性期单侧突发性聋患者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同期纳入病程在3周内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110例和正常听力对照组20例,完成角度辨别测试和角度识别测试,采用的刺激声为言语声(65 dB SPL)。获得最小可听角(minimum audible angle,MAA)和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分别计算患侧和健侧RMSE。依据WHO(2021)听力损失分级标准,对患耳纯音平均听阈(pure-tone average,PTA)进行分组,并记录患耳各频率最佳残余听力。结果 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在声源定位任务中的表现差异较大,部分表现接近正常水平,而部分则完全丧失声源定位能力。中度听力损失组(PTA≥35 dB HL)较正常听力组RMSE显著增加(P <0.01),中重度听力损失组(PTA≥50 dB HL)较正常听力组M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重度及以上组患者患侧RMSE较健侧显著增大。回归分析显示,患耳各频率最佳残余听力是影响MAA(R 2=0.572,P <0.001)、RMSE(R 2=0.768,P <0.001)的最主要因素。结论 急性期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当患侧PTA达到中度听力损失时,定位较正常听力者显著下降。患耳各频率最佳残余听力是影响声源定位能力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