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论著
  • 336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术后放疗剂量与预后相关分析
    武骏, 赵茜, 周晶, 马廷耀, 张姝晶, 杨国梁, 陈晓红
    2025, 32 (5): 273-.
    摘要 ( ) PDF ( 828KB ) ( )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放疗(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PORT)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患者局部控制及生存结局的影响,明确剂量优化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336例接受手术联合PORT的ACC患者资料,按放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60 Gy,n=146例)和低剂量组(≤60 Gy,n=190例),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剂量与预后的关联。结果 全组患者局部控制失败累计发生率为39.29%(132/336)。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81%、94.05%、90.48%。剂量效应分析显示,>60 Gy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60 Gy组(28.08% vs. 47.89%,P <0.001);复发风险下降41.37%(校正HR=0.59,95%CI =0.38~0.91,P =0.041);高剂量组3年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6.99%、82.19%,显著优于低剂量组(76.32%、66.32%,P 均<0.05),但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92)。结论 头颈部ACC术后放疗剂量强化至>60 Gy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提升3年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但未转化为总生存获益。
  •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漏诊原因分析
    戴峥, 陈丽云, 王蔡蜜
    2025, 32 (5): 279-.
    摘要 ( ) PDF ( 570KB ) ( )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漏诊原因。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7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88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CT平扫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以患者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两种扫描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分析多层螺旋CT漏诊的影响因素;应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分类树算法构建漏诊预测模型,收益图和索引图评价模型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常规CT平扫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出淋巴结转移漏诊率分别为39.13%和13.04%,多层螺旋CT组诊断灵敏度为86.96%,特异性为87.69%,准确度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71.43%,显著高于常规CT平扫组,多层螺旋CT组与病理“金标准”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钙化、累及包膜、囊变是影响漏诊的危险因素;分类树模型结果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钙化、累及包膜、囊变5个影响因素中,钙化对漏诊的影响最大。经检验,该模型对漏诊的预测效果良好。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及灵敏度均较高,诊断结果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利用二代基因测序Panel提高甲状腺癌的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
    孙效松, 魏郑超, 雒毅强, 郑颖, 王明
    2025, 32 (5): 284-.
    摘要 ( ) PDF ( 433KB ) ( )   
    目的 使用二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Panel检测甲状腺癌的突变基因,分析与甲状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新发甲状腺癌患者的样本,通过提取组织中DNA和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检测出的突变基因与甲状腺癌患者AJCC TNM分期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甲状腺癌患者中检测出FN1、SLC34A2、FABP4、SNCA、MATN2、EIF2AK1等多个基因突变,其中FN1突变与甲状腺癌患者AJCC TNM分期较晚正相关,此分期与预后有密切关系。结论 FN1基因突变或可成为预测甲状腺癌预后的基因标志物之一。
  • 单侧突发性聋患者急性期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初探
    朱梦媛, 何晓霖, 李嘉莹, 王兴, 丁红萍, 刁立楠, 付欣, 刘佳星, 赵子慧, 王宁宇, 张娟
    2025, 32 (5): 288-.
    摘要 ( ) PDF ( 699KB ) ( )   
    目的 分析急性期单侧突发性聋患者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同期纳入病程在3周内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110例和正常听力对照组20例,完成角度辨别测试和角度识别测试,采用的刺激声为言语声(65 dB SPL)。获得最小可听角(minimum audible angle,MAA)和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分别计算患侧和健侧RMSE。依据WHO(2021)听力损失分级标准,对患耳纯音平均听阈(pure-tone average,PTA)进行分组,并记录患耳各频率最佳残余听力。结果 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在声源定位任务中的表现差异较大,部分表现接近正常水平,而部分则完全丧失声源定位能力。中度听力损失组(PTA≥35 dB HL)较正常听力组RMSE显著增加(P <0.01),中重度听力损失组(PTA≥50 dB HL)较正常听力组M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重度及以上组患者患侧RMSE较健侧显著增大。回归分析显示,患耳各频率最佳残余听力是影响MAA(R 2=0.572,P <0.001)、RMSE(R 2=0.768,P <0.001)的最主要因素。结论 急性期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当患侧PTA达到中度听力损失时,定位较正常听力者显著下降。患耳各频率最佳残余听力是影响声源定位能力的关键因素。
  • 噪声暴露从业人员听力损失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周彩玲, 李勇, 胡祖应, 陈旭红, 朱赛群
    2025, 32 (5): 294-.
    摘要 ( ) PDF ( 474KB ) ( )   
    目的 探讨噪声暴露从业人员发生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听力检测的167例噪声暴露从业人员,对患者的左右耳分别进行听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患者分为听力损失患者(损失组)123例、未发生听力损失患者(对照组)44例,对比两组的人群特征、实验室指标、噪声接触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噪声暴露从业人员发生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结果 损失组患者右侧在2 000、3 000、4 000、6 000 Hz气导听阈测试中,听力阈值大于对照组,损失组患者左侧在500、1 000、2 000、3 000、4 000、6 000 Hz气导听阈测试中,听力阈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损失组患者的年龄、合并慢性病患者占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损失组患者的工龄、肝功能损失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损失组患者的噪声防护患者占比、经常使用噪声防护设备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合并慢性疾病、工龄越长、未采取噪声防护、偶尔或从不使用噪声防护设备是噪声暴露从业人员发生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噪声暴露从业人员发生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众多,应根据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干预,降低人群听力损失的发生风险。
  •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缓解小鼠肺组织过敏性炎症的研究
    郝洋禾, 刘秀丽, 赵超然, 王成硕, 张罗, 王明
    2025, 32 (5): 299-.
    摘要 ( ) PDF ( 1433KB ) ( )   
    目的 探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小鼠肺部过敏性炎症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健康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hUC-MSCs,取第5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分析细胞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通过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激发,构建小鼠气道过敏性炎症模型;对照组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雾化14 d后,收集小鼠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利用HE染色和Luminex多因子检测评估气道过敏性炎症。肺组织经剪碎、匀浆、消化为单细胞悬液,用于体外培养。hUC-MSCs或鼻黏膜上皮细胞与小鼠肺组织单细胞悬液按照1∶5或1∶10数量比例进行共培养,18 h后收集共培养上清液,使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评价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5(IL-5)、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分离培养的hUC-MSCs呈长梭形生长,阳性标志分子CD105、CD73、CD90阳性率均>95%,阴性标志分子CD45、CD34、CD11b阳性率均<2%。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小鼠肺组织支气管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泡灌洗液中IL-5(P <0.01)和IL-6(P <0.0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共培养对照组相比,hUC-MSCs与小鼠肺组织细胞共培养后,上清液中IL-5和IL-6的水平均显著降低(1∶5组和1∶10组,P 均<0.05)。结论 hUC-MSCs体外共培养可显著降低过敏性炎症小鼠模型肺组织中的炎症水平,对气道过敏性炎症具有治疗潜力。
  • 天门市环境因素PM2.5对小儿鼾症伴变应性鼻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廖红明, 何本超, 陈绪清, 王宇
    2025, 32 (5): 304-.
    摘要 ( ) PDF ( 1214KB ) ( )   
    目的 评估天门地区环境因素对小儿鼾症伴变应性鼻炎临床指标的影响程度,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理解环境因素与小儿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3 071例小儿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天门市环境中PM2.5、SO2、NO2、PM10、CO的第95百分位值和O3的第90百分位值,结合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环境因素与小儿鼾症伴变应性鼻炎临床之间的关联。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O2、NO2、PM10、PM2.5、CO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M2.5与PM10相关性最强(r =0.862,P <0.001);而O3和其他污染物呈负相关,CO和O3间负相关性最显著(r =-0.505,P <0.001);夏季空气污染物含量明显低于冬季水平。在3 071例患者中,840例合并变应性鼻炎,该组在PM2.5、住院时间、总费用、药品费、抗菌药物费、年份、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M2.5是儿童鼾症伴变应性鼻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3,95%CI :1.01-1.017,P <0.05),在校正多项临床变量后依然显著(OR=1.01,95%CI:1.007-1.014,P <0.05);ROC曲线显示,联合PM2.5和总费用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642(95%CI:0.62-0.664),高于单独PM2.5(AUC:0.636)或总费用(AUC:0.623)。结论 小儿鼾症伴变应性鼻炎与环境因素存在密切关联,尤其是PM2.5影响显著。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环境干预和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维生素D3介导TIPE2调控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中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
    黄小荣, 谭晖, 陈娟, 卡迪丽娅·木拉提, 张瑾, 陈伦牮
    2025, 32 (5): 310-.
    摘要 ( ) PDF ( 511KB ) ( )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itamin D3,VD3)介导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duced protein 8-like 2,TIPE2)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中巨噬细胞功能和表型的调控作用。方法 收集CRSwNP患者(100例)和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100例)的外周血标本,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IPE2和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测VD3浓度。在体外巨噬细胞系J774A.1中沉默TIPE2,另在CRSwNP模型小鼠体内过表达TIPE2,并通过过表达TIPE2联合VD3治疗小鼠。Western blot检测TIPE2和Arg-1表达,ELISA检测IL-4和IL-13表达。结果 CRSwNP组中VD3分级降低,TIPE2和Arg-1水平上调(P 均<0.05)。Arg-1和TIPE2正相关(r ²=0.994,P <0.05),二者均与VD3分级负相关(r ²=0.652,P <0.05;r ²=0.745,P <0.05)。J774A.1中沉默TIPE2致Arg-1、IL-4、IL-13下调(P 均<0.05)。CRSwNP小鼠体内过表达TIPE2致VD3下调,Arg-1、IL-4、IL-13上调,VD3治疗逆转上述指标(P 均<0.05)。结论 VD3通过下调TIPE2的表达抑制CRSwNP中Arg-1、IL-4、IL-13的表达。
  • 用于辅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下颌前移矫治器滴定的远程无感智能睡眠监测系统的构建与评价#br#
    雷蕙嘉, 朱思翔, 葛晓竹, 来佑青
    2025, 32 (5): 316-.
    摘要 ( ) PDF ( 1148KB ) ( )   
    目的 构建远程无感智能睡眠监测系统(remotely contactless intelligent sleep monitoring system,RCISMS),用于辅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进行下颌前移矫治器(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MAD)滴定过程,并初步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方法 借助临床医学、生物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医工合作,构建RCISMS;并通过临床对比试验,提高RCISMS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效能。前瞻性收集2023年12月~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耳鼻咽喉科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共176例。应用RCISMS与PSG进行同步睡眠监测。通过与“金标准”PSG不断比对,提升RCISMS对OSAHS诊断与疗效判断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智能算法,最终统计分析RCISMS和PSG测量指标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 构建的RCISMS可以远程、非直接接触的方式,连续监测患者自然状态下睡眠,实时上传数据,智能分析诊断,结果可同时分发于医师端和患者端。RCISMS监测的指标中,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LSpO2)、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 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MSpO2)、睡眠效率、浅睡眠期占比与PSG相应指标有很好相关性(P 均<0.05)。其中,LSpO2、浅睡眠期占比在两种监测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RCISMS和PSG对于AHI等级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27,P <0.001,呈中等强度一致性。RCISMS对于MAD疗效判定的效能结果显示,RCISMS判断有无OSAHS时,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8%和100.0%,因此可以准确判定MAD滴定终点痊愈患者。RCISMS在判定轻度、中度、重度OSAHS时,灵敏度分别为73.8%,84.8%,92.7%,特异度分别为78.4%,91.6%,95.9%,能够客观反映MAD滴定过程中疗效变化。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RCISMS,为OSAHS患者MAD滴定提供全新的滴定模式,有望解决目前临床上关于MAD滴定的困境。
  •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预测及其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br#
    张丽川, 王建宏, 陈志婷, 孙智甫, 冯燕军, 于湛, 孙海丽
    2025, 32 (5): 323-.
    摘要 ( ) PDF ( 625KB ) ( )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中的表达特征,通过分析其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阐明ESM-1在OSA相关血管内皮损伤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接受多导睡眠监测(PSG)患者,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161例参与者,分为OSA组(n=118)和对照组(n=43)。收集人口统计数据和PSG参数。应用Luminex检测血浆中ES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SA组患者的血浆ESM-1水平显著升高[819.73(612.36~1393.47)pg/ml] vs. [286.17(114.48~513.81)pg/ml,P <0.001]。经多因素校正后,ESM-1水平每升高100 pg/ml,OSA患病风险增加2.162倍(OR=2.162,95%CI=1.522~3.072)。ESM-1浓度与内皮功能障碍标志物ICAM-1/VCAM-1呈显著正相关(β=1.977,95%CI =1.429~2.734,P <0.001)。结论 OSA患者血浆ESM-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黏附分子水平密切关联,提示ESM-1可能作为评估内皮功能障碍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并具有独立预测OSA风险的临床价值。
  • 短篇论著
  • 儿童舌根型甲状舌管囊肿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邓海燕, 高兴强, 刘美莲, 吴晓慧, 郭宇峰
    2025, 32 (5): 329-.
    摘要 ( ) PDF ( 1097KB ) ( )   
    目的 分析儿童舌根型甲状舌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及复发。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4年6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7例舌根型甲状舌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切除标本,光镜下观察术后标本的病理切片并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患儿囊肿均位于舌根部,囊肿衬里上皮形态分别为未见明显内衬上皮14例(37.8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12例(32.43%)、鳞状上皮6例(16.22%)、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合并鳞状上皮3例(8.11%),单层低柱状上皮2例(5.4%)。结论 儿童舌根型甲状舌管囊肿术后复发与混合上皮类型及囊肿直径≥3 cm显著相关。炎性浸润及组织粘连是复发的重要诱因。建议术中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彻底切除囊壁并轮廓化舌骨,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以验证长期疗效。
  • 青少年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姚丽, 张烽, 张卫拾
    2025, 32 (5): 332-.
    摘要 ( ) PDF ( 393KB ) ( )   
    目的 分析青少年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3年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80例青少年SSNHL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均以突发性单侧听力下降和(或)突发单侧耳鸣为主诉,72例(90.00%)伴耳鸣,40.28%伴高频耳鸣,59.72%伴低频耳鸣,55.00%伴耳闷胀感或耳周感觉异常,26例(32.50%)伴眩晕/头晕。听力损失分型以低频下降型为主(40.00%),听力损失程度以中度居多(56.2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3.0者占65.00%,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150者占32.50%,纤维蛋白原>4.0 g/L者占43.75%。治疗后3个月随访显示,总体预后良好率为65.00%(52例),预后良好组平均听阈改善优于预后不良组(P <0.001)。7例(8.75%)在随访期间复发,其中6例为全聋型患者;2例(2.50%)出现轻度耳鸣加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极重度听力损失、日均耳机使用>3 h、高频熬夜及NLR>3.0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均<0.05)。结论 青少年SSNHL的发病与长时间使用耳机、高频熬夜及炎症-凝血异常等因素有关,极重度听力损失、不良生活习惯及炎症指标异常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青少年需重视听力保护,减少熬夜及噪声暴露。
  • 病例报道
  • 颈部异位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
    赵洋, 黄永, 周琴, 刘兴钊
    2025, 32 (5): 335-.
    摘要 ( ) PDF ( 802KB ) ( )   
  • 先天性第4鳃裂瘘管1例
    李欣, 刘雪峰, 李聪, 何健, 马斌娟
    2025, 32 (5): 337-.
    摘要 ( ) PDF ( 704KB ) ( )   
  • 伴IRF4基因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
    卜苓南, 王坛, 李茂才, 周忠信, 宫丽丽
    2025, 32 (5): 339-.
    摘要 ( ) PDF ( 885KB ) ( )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5, 32 (5): 341-.
    摘要 ( ) PDF ( 253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5, 32 (5): 342-.
    摘要 ( ) PDF ( 594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