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论著
  • 磁共振成像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
    宁玉东,王田田,薄少军,李洪跃,杨晓琦,徐先发
    2017, 24 (10): 497-.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患者术前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在我院首次行甲状旁腺切除+自体移植术,均通过MRI、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核素显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3种影像学对
    病变甲状旁腺进行术前定位的51例SHPT患者。以术后病理诊断所报甲状旁腺枚数为“金标准”,分别统计3种影像学检查所诊断常位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的确诊数、漏诊数,并计算出各自的敏感度,采用率的卡方检验将MRI敏感度同其他两种影像学检查的敏感度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回报甲状旁腺共197枚,其中常位甲状旁腺180枚,纵隔异位甲状旁腺17枚,MRI、99mTc-MIBI核素显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常位甲状旁腺的敏感度分别为76.67%、51.11%、44.44%;对纵隔异位甲状旁腺的敏感度分别为29.41%、0、0;常位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的敏感度:MRI检查高于99mTc-MIBI核素显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MRI是SHPT术前定位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可作为SHPT术前定位的首选辅助检查。
  • 头颈鳞状细胞癌组织Lin28A/B表达及其临床的初步研究
    钟琦,张洋,房居高
    2017, 24 (10): 501-.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初步分析Lin28A/B蛋白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表达改变及下游miRNA异常,为HNSCC诊断和治疗
    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N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检测HNSCC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Lin28A/B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基因芯片检测6例HNSCC患者及6例良性病变患者的mi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舌癌Scc23细胞(简称Scc23细胞)、舌癌Tca8113细胞(简称Tca8113细胞)及下咽癌FADU细胞(简称FADU细胞)系中Lin28A/B表达,并用RT-PCR验证其下游let-7a的表达。结果 Lin28A/B在HNSCC组织中均呈过表达状态,中晚期肿瘤及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更高。Lin28A在细胞浆中表达,Lin28B在细胞核中表达。miRNA芯片中,与对照组相比HNSCC组织中let-7a、let-7b、let-7g及let-7f-1均有不同程度下调。Scc23细胞和Tca8113细胞中Lin28A/B均呈高表达。Lin28A在细胞浆中表达,Lin28B在细胞核中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下游let-7a的RT-PCR显示Scc23细胞和Tca8113细胞中let-7a表达相应较低分别为0.46±0.02和0.60±0.13。结论 Lin28A/B作为RNA连接蛋白,特异性选择抑制let-7家族成员的生物合成。初步发现其在HNSCC中的高表达与恶性病程相关,同时其下游的let-7家族成员也有相当程度的异常表达。且发现与Lin28A不同,在HNSCC中Lin28B的表达位置在细胞核内,为进一步的功能学研究
    及临床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一些线索。
  • 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刘志,卢连军
    2017, 24 (10): 506-.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临床各期外耳道胆脂瘤的特征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66例外耳道胆脂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3~75岁,平均(32.5±1.68)岁,均为单侧耳发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耳内镜检查及纯音测听,并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根据病变范围按照Holt分期,I期10耳,Ⅱ期26耳,Ⅲ期30耳。I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Ⅱ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外耳道成形术,如鼓膜被侵及破坏时加行鼓室成形术(Ⅰ型);Ⅲ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外耳道成形术及鼓室成形术(Ⅰ、Ⅱ、Ⅲ型)或乳突根治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听力下降为本组患者首要症状(61例,92.42%),其他症状包括耳闷胀感(49例,74.24%)、耳痛(45例,68.18%)、耳漏(44例,66.67%)、周围性面瘫(1例,1.52%)。66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4个月复发,其余患者均外耳道通畅,上皮化良好。除行乳突根治术的5例患者外,其余均鼓膜完整,听力不同程度提高。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HB分级Ⅰ级)。结论 外耳道胆脂瘤易破坏外耳道骨质,并侵犯临近结构。根据临床分期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疗效。
  • 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相关解剖结构的CT测量
    沈鹏,郑作锋,杨立军,李丽娟,李建瑞
    2017, 24 (10): 509-.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为临床上开展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影像学参考信息。方法 选择40例(80侧)正常成人颞骨CT影像资料,对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的相关解剖标志进行影像学测量。结果 后半规管下端到颈静脉球顶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为左侧(4.69±2.91)mm,右侧(3.10±3.01)mm,后半规管下部骨质厚度平均值左
    侧(0.92±0.37)mm,右侧(0.69±0.37)mm,迷路下区面神经垂直段骨管和乙状窦骨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左侧(8.66±2.71)mm,右侧(7.74±1.99)mm,颈静脉球顶端到内耳道下界距离平均值左侧(6.32±2.88)mm,右侧(5.39±2.61)mm,颈静脉球顶端到单孔距离平均值左侧(6.82±3.02)mm,右侧(5.84±2.82)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门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4.38±2.56)mm,右侧(14.12±2.76)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道中点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2.02±2.46)mm,右侧(11.91±2.53)mm。前3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4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行影像学测量能够为开展
    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研究
    吴云文,于锋,王海涛,颜永毅
    2017, 24 (10): 512-.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腺样体切除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5年5月合并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20例分为4组,每组30例,第
    1组患者仅予以抗炎和促分泌物排出等药物治疗,第2组患者行腺样体切除术结合上述药物治疗,第3组患者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第4组患者在第3组同样操作的基础上结合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第1、2组比较,两组患者治愈时间及复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第3、4组比较,两组患者治
    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腺样体切除术可以缩短合并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能减低治疗后复发率。
  •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和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在内耳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机中的运用
    乔晓峰,李昕,白银焕,王国萍,郑巍,李同丽
    2017, 24 (10): 515-.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的变化特点及规律,以指导术后设备调试。方法 将88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分为耳蜗形态正常组与内耳畸形组,测试手术后1年内不同时期EABR和ESRT值,术后1年运用行为测试法检测主观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分析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  内耳畸形组患儿术后不同时期EABR和ESRT阈值较正常组高(P<0.05),两组EABR和ESRT阈值变化趋势相同,总的趋势是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术后1年EABR和ESRT阈值逐渐增高;两组EABR与T值显著相关,ESRT与C值显著相关。结论 内耳畸形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EABR和ESRT阈值变化规律及特点与正常组患儿相同,阈值可用于指导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者手术后设备的调试。
  • 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对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听觉效果影响的研究
    亓贝尔,古鑫,董瑞娟,刘子夜,刘博
    2017, 24 (10): 519-.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对有经验人工耳蜗使用者听觉效果的影响趋势,以期为临床制定有效的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升级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噪声下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测试、普通话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以及自行编制的声音质量自评问卷,对13例有经验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后的声调识别能力、短句分辨能力以及声音质量和聆听感受进行3个月连续观测。以使用日常言语编码策略(即CIS+策略)的测试结果为参考值,以新言语编码策略(即精细结构编码策略)的测试
    结果为目标值,分析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对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听觉效果的影响。结果 ①声调识别能力:各测试阶段两种编码策略的声调识别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随着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测试成绩呈明显改善趋势[F(3,36)=5.201,P =0.004];②短句分辨能力:各测试阶段两种编码策略的言语识别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随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测试成绩略有提高[F(3,36)=2.450,P =0.079];③声音质量自评:更换言语编码策略对本组受试者的声音质量和聆听感受无不利影响(P =0.083)。随着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受试者认为声音质量更“饱满、丰富”、聆听感受更“容易、轻松”。结论 言语编程策略升级未对有经验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且存在潜在的改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可参考患者主观意愿确定是否升级言语编程策略。
  • 经鼻内镜与传统盲视下鼻泪管逆行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邓慧仪,杨钦泰,王涛,凌士奇,王玮豪,黄雪琨,李美娇,张革化
    2017, 24 (10): 525-.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比较经鼻内镜下鼻泪管逆行置管术(endoscopic silicone tube intubation,ESTI)与传统盲视下鼻泪管逆行置管术(conventional blind silicone tube intubat ion,CBSTI)治疗慢性泪囊炎(chronic dacryo cystitis,CDC)的优劣性。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CDC患者46例,22例行ESTI,24例行CBSTI,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和疗效。结果 ESTI术后治愈17眼,好转5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88.0%;CBSTI术后治愈14眼,好转6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8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881,P =0.644)。ESTI和CBSTI的手术时间和术中VAS分别为(10.32±2.30)min和(25.32±4.87)min,
    2.02±0.86和4.11±1.44,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 =-13.918、-6.012,P 均=0.000)。ESTI的术后并发症更少(χ2=4.878,P =0.027)。结论 ESTI治疗CDC是一种微创且近期疗效高的术式,鼻内镜的可视化是传统置管的优化,有助于推广应用。
  • 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曾宪海,汤文龙,李娟娟,赵海亮,邱书奇
    2017, 24 (10): 529-.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对颅底斜坡区周围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观察,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临床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0具湿性头颅标本,分别进行显微和内镜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通过模拟经鼻扩大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确定了内镜下磨除斜坡区域骨质可以暴露自脚间窝至枕骨大孔的脑干腹侧面及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②骨性斜坡区由蝶骨体及枕骨斜坡部共同构成,该区域的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岩斜裂位于斜坡区的外缘,将枕骨与颞骨岩部分隔开。结论 ①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可根据斜坡区及其邻近的后颅窝病变的具体位置通过磨除局部斜坡区骨质后到达并切除病变组织;②理解和掌握斜坡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影响
    王海威,刘会苗,郑振宇
    2017, 24 (10): 533-.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研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患者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血压控制
    的影响。方法 55例OSAHS合并RH患者行CPAP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前全天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为(136.4±2.8)mmHg及(85.6±1.7)mmHg,治疗后分别降至(126.9±1.0)mmHg及(76.8±1.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收缩压=24.409,t 舒张压=32.688,P 均<0.05);收缩压下降均值(9.6±3.0)mmHg,舒张压下降均值(8.7±2.0)mmHg,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值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相关(r 收缩压=0.893,r 舒张压=0.854)。31例服用降压药物种类减少。结论 CPAP治疗能有效改善OSAHS合并RH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术后延迟拔管并发症分析
    包卫亮,唐世雄,王耀文,程鹏,卿菁,欧阳天斌,陈旭东
    2017, 24 (10): 536-.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术后延迟拔管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48例术后延迟拔管的OS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探讨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548例OSAHS患者中有14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大出血2例、气管插管移位2例、呼吸机抵抗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败血症1例、脑梗死1例、鼻翼瘢痕1例和拔管窒息2例。14例患者经相应对症处理后均恢复健康,无死亡病例。结论 OSAHS手术延迟拔管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应重视患者术前、术中、拔管前后的各项护理与操作,及时对并发症做出处理,改善预后。在确定气道通畅、呼吸功能正常前提下尽早拔管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咽喉反流性疾病临床分析
    成雷,孙凤新,贾若,李凤
    2017, 24 (10): 540-.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通过埃索美拉唑诊断性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 lux disease,LPRD),观察治疗前后反流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疑似LPRD的50例患者诊断性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8周,治疗前后均行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评分。结果 RSI评分中声嘶或发音障碍84%、持续清嗓87%、痰过多或涕倒流71%、吞咽食物、水或药片不利58%、饭后或躺下后咳嗽52%、呼吸不畅或反复窒息发作68%、烦人的咳嗽79%、咽喉异物感92%、烧心、胸痛、胃痛32%。RFS评分中假声带沟45%、喉室消失57%、喉黏膜红斑/充血94%、声带水肿85%、弥漫性喉水肿82%、后连合增生83%、肉芽肿10%、喉内黏稠黏液附着58%。治疗前后RS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6.42,P <0.001),治疗前后RF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6.99,P <0.001)。结论 LPRD的主要症状是咽喉异物感、持续清嗓、声嘶或发音障碍。主要体征是喉黏膜红斑/充血、声带水肿、后连合增生。PPI对于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
  • 临床经验
  • SRM-I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评估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牛传贵,牛善利,许心茂,周梅
    2017, 24 (10): 543-.
    摘要 ( ) PDF ( 0KB ) ( )   
  • 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
    赵慧贤,刘鑫国,田永远,邢金燕,谭建成,王月田,杨丹
    2017, 24 (10): 545-.
    摘要 ( ) PDF ( 0KB ) ( )   
  • 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初始恢复频率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司建平,姜子刚,杨丽莉,赵东,张博文,刘茜茜,张凌燕,李蕊
    2017, 24 (10): 547-.
    摘要 ( ) PDF ( 0KB ) ( )   
  •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临床分析
    高峰,顾平,钟志生,汪旭
    2017, 24 (10): 549-.
    摘要 ( ) PDF ( 0KB ) ( )   
  • 病例报道
  • 喉侵袭性纤维瘤病1例
    王金月,许承弼,辛丁,李绍楠,熊海丹
    2017, 24 (10): 551-.
    摘要 ( ) PDF ( 0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