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论著
  • 喉显微激光术后声带粘连的治疗和预防
    吴勇,王琦,徐镐远,范国康
    2020, 27 (7): 363-.
    摘要 ( ) PDF ( 723KB ) ( )   
    目的 探讨内镜下喉内置入非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喉膜治疗和预防双侧声带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9月在我科行CO2激光喉显微手术后喉腔置入非PVC喉膜治疗和预防声带粘连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例(治疗组)双侧声带病变术后4~13个月声带粘连患者(严重程度为II~Ⅳ级,均未累及声门下),行CO2激光分离粘连后喉外法喉膜置入;9例(预防组)前连合病变和累及前连合的双侧声带病变患者,行CO2激光切除病变,术中喉外法同期行喉膜置入
    预防术后声带粘连或喉狭窄。上述25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主观嗓音质量评估。术后4周左右取出喉膜,至少随访12个月,观察术后声门形态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16例患者中,有效13例(81.25%),无效3例(18.75%)。预防组9例一期喉膜置入预防声带粘连患者中,有效6例(66.67%),无效3例(33.33%)。治疗组术后嗓音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1),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喉外法喉内植入非PVC喉膜是治疗和预防声带粘连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山东烟台地区女性喉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孙庆斌,贾传亮,王建伟,张华,柳忠禄,宋西成
    2020, 27 (7): 368-.
    摘要 ( ) PDF ( 406KB ) ( )   
    目的 分析山东烟台地区女性喉癌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9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31例女性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31例女性喉癌患者纳入病例组,62例同期女性声带息肉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χ2检验、t 检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方法。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月经天数、怀孕次数、吸烟、长期食用腌制品等对女性喉癌发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长期食用腌制品对女性喉癌发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常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女性喉癌早期诊断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吸烟等因素对女性喉癌发病意义尚不能明确。常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女性喉癌早期诊断可能无临床意义。年龄、长期食用腌制品可能是女性喉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TrkB通过调控PI3K/AKT途径诱导喉癌Hep-2细胞上皮间质化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周韶,胡建道,曹澄,江文博,李睿
    2020, 27 (7): 372-.
    摘要 ( ) PDF ( 1133KB ) ( )   
    目的 观察TrkB如何通过PI3K/AKT通路诱导喉癌Hep-2细胞上皮间质化发生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分别用含0、100、500、1000 nmol/L抑制剂K252a作用于Hep-2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划痕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同时用Western-blot检测Hep-2细胞中p-Akt、p-c-Src、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00 nmol/L组在各时间点对Hep-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17.8%、20.5%、19.7%;500 nmol/L组在各时间点对Hep-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8.2%、46.8%、45.9%;1000 nmol/L组在各时间点对Hep-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1.3%、83.0%、81.5%;K252a(1000 nmol/L)组迁移率及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1%及46,对照组迁移率及穿膜细胞数分别为69%和2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1.235、t =3.416,P 均<0.01);与对照组比较,K252a(1000 nmol/L)组Hep-2细胞中p-Akt及p-c-Src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分别为0.93±0.12、0.21±0.05、0.72±0.09、0.14±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578、2.634,P 均<0.01);且对照组中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为0.14±0.02,K252a(1000 nmol/L)组Hep-2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为0.75±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52,P <0.01)。结论 TrkB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诱导喉癌细胞EMT的发生。
  • 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
    王凯,肖剑,宋业勋,李和清
    2020, 27 (7): 377-.
    摘要 ( ) PDF ( 1734KB ) ( )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与头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而寻找出有助于头颈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 整合3个GEO数据库,筛选DEGs,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及KEGG(the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提取关键基因,验证其差异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从数据集中共筛选出39个上调基因和44个下调基因;GO分析发现上调的DEGs生物学功能主要是细胞外基质结构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等,下调的DEGs主要与代谢、结构分子活性等有关。KEGG分析表明上调的DEGs主要在PI3k-Akt信号通路、粘着斑;下调的DEGs主要集中在化学致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途径。通过PPI筛选出4个关键基因MMP1、PLAU、RBP1、SEMA3C与头颈鳞状细胞癌的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且高表达组的预后显著差于低表达组。结论 本研究筛选出MMP1、PLAU、RBP1、SEMA3C与头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原因分析
    丁伟,吴梅,侯小娟,刘静,张伦,唐亮
    2020, 27 (7): 382-.
    摘要 ( ) PDF ( 398KB ) ( )   
    目的 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更科学的指导聋儿言语康复。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诺尔康CS-10A人工耳蜗植入的76例儿童患者,术后1年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per 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儿术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听觉感知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作出分级评估。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植入年龄、耳蜗发育有无畸形、家长文化程度、家人是否积极参与患儿术后康复、患儿每天佩戴耳蜗的时间
    和术前有无助听器佩戴史6个方面均与术后言语康复效果具有很好相关性。结论 植入年龄越小、耳蜗发育正常、家长文化程度高、家长参与、每天佩戴耳蜗时间越长和术前佩戴助听器均利于患儿言语康复。
  • 耳内镜下软骨膜-软骨岛在鼓膜修补术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侯晓燕,孙敬武,孙家强
    2020, 27 (7): 386-.
    摘要 ( ) PDF ( 874KB ) ( )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软骨膜-软骨岛在鼓膜修补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7月86例行鼓膜修补术的慢性中耳炎静止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使用软骨膜-软骨岛移植物行鼓膜修补术;对照组43例,使用全厚软骨-软骨膜移植物行鼓膜修补术。对比两组术前穿孔部位、穿孔大小、手术后鼓膜愈合率、术后6个月平均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结果 对照组鼓膜愈合35例(81.4%),再穿孔8例(18.6%);观察组鼓膜愈合41例(95.3%),再穿孔2例(4.7%),两组鼓膜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7,P<0.05)。术后6个月纯音听阈检查,对照组平均气导听阈(33.54±4.81)dB HL,骨气导差(14.05±5.72)dB HL;观察组平均气导听阈(28.84±2.53)dB HL,骨气导差(9.40±2.77)dB HL,两组听力均较术前提高,两组间比较平均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5.347、4.516,P 均<0.05)。结论 耳内镜下软骨膜-软骨岛行鼓膜修补术鼓膜愈合率高,术后听力改善更显著,是一种有效的鼓膜修补方法。
  • 90例老年全聋型突发性聋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分析
    何晓,唐旭霞,李斌,谌晶晶
    2020, 27 (7): 390-.
    摘要 ( ) PDF ( 373KB ) ( )   
    目的 探讨老年全聋型突发性聋的发病特点、药物治疗的选择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60岁以上予综合治疗的全聋型突发性聋90例临床资料。结果 92耳接受综合治疗后14天有效率61.96% 高于治疗后7天有效率43.48%(χ2=6.692,P =0.01);不伴耳鸣者显效率0低于伴耳鸣者32.1%(χ2=18.572,P<0.001);伴焦虑状态者显效率13.33%低于不伴焦虑状态者35.48%(χ2=4.893,P =0.027);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组显效率48%高于未口服组20.9%(χ2=6.597,P =0.01);口服他汀药物组显效率48.65%高于未口服组14.55%(χ2=12.689,P<0.001)。结论 焦虑及不伴耳鸣为老年全聋型突发性聋预后不良因素。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内耳微循环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推荐治疗时长14天;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是潜在治疗用药。
  • 内镜下改良翼突入路下颌神经解剖及颞下窝血管神经关系研究
    李立锋,臧洪瑞,韩德民,Ricardo L. Carrau
    2020, 27 (7): 394-.
    摘要 ( ) PDF ( 2561KB ) ( )   
    目的 通过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的改良翼突入路暴露下颌神经,并探索颞下窝内神经、肌肉及血管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6个动静脉双灌注的标本(共12侧),内镜下切除鼻腔外侧壁及上颌窦后外壁,磨除翼突根部的翼内板与翼外板之间的骨质连接,分离翼外板及翼外肌下头,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显露下颌神经,并分析颞下窝血管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通过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在12侧标本中均可显露下颌神经后干、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在9侧(75%),上颌动脉的主干经颞肌与翼外肌之间进入颞下窝浅部;在3侧(25%),上颌动脉经翼外肌上下两头之间穿出后进入颞下窝浅部。颞深神经是翼外肌上下头之间分界的一个恒定标志。结论 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能直接暴露下颌神经,且有利于避免翼深静脉丛及上颌动脉的出血。
  • 18β-甘草次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水通道蛋白5及黏蛋白5AC的影响
    刘成,卫平存,胡金旺,李睿
    2020, 27 (7): 398-.
    摘要 ( ) PDF ( 1435KB ) ( )   
    目的 观察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对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中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与黏蛋白5AC(mucin 5AC,MUC5AC)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模型组、18β-GA组,每组10只,采用OVA致敏法建立大鼠AR模型,18β-GA组大鼠灌胃给予18β-GA(23.4 mg/kg),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期间每周末次给药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测定;随后麻醉大鼠取鼻黏膜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AQP5及MUC5AC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测定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特异性IgE(sIgE)、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及鼻黏膜组织中AQP5及MUC5AC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AR模型建立成功,与AR模型组比较,18β-GA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4.63±1.02 vs 8.74±1.88,t =7.567,P <0.01);已损伤的黏膜上皮出现好转,腺体和扩张的腺管趋于正常,肥大的杯状细胞明显减少,黏膜固有层浸润的炎性细胞减少。与AR模型组比较,18β-GA组大鼠的血清IL-4、sIgE的含量显著降低[(5.63±1.08)ng/ml vs(6.98±1.24)ng/ml,(0.772±0.185)ng/ml vs(1.886±0.394)ng/ml,t =2.608、8.096,P <0.01],IFN-γ含量显著升高[(65.42±8.02)pg/mlvs(35.14±4.83)pg/ml,t =10.237,P <0.01];AQP5蛋白表达量升高(0.84±0.13 vs 0.57±0.03,t =9.234,P <0.01),而MUC5AC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1.46±0.34 vs 1.82±0.31,t =6.318,P <0.01)。结论 18β-GA可能通过改变AR小鼠体内的炎症因子的含量,同时升高鼻黏膜组织中AQP5的表达及降低MUC5AC表达的方式来达到治疗AR的效果。
  • 扩大Sistrunk手术切除复发舌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分析
    韩英,洒娜,田家军,吕正华,徐伟
    2020, 27 (7): 404-.
    摘要 ( ) PDF ( 713KB ) ( )   
    目的 分析舌甲状舌管囊肿(lingual thyroglossal duct cysts,LTGDC)的临床特征,探讨行扩大Sistrunk手术切除复发LTGD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
    月~2018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15例LTDGC临床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18~55岁。12例患者既往有1~3次不等的手术切除史,手术后2周~10个月间复发。手术均经颈前入路进入咽腔,采用扩大的Sistrunk术式切除囊肿。结果 术后咽瘘1例,经换药保守治疗愈合。1例行气管切开,出院前拔管。患者术后均无吞咽不适及言语异常。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LTDGC临床误诊率高,经内镜下切除容易复发。采用颈前入路扩大Sistrunk术式切除LTGDC为首选术式,临床效果可靠。
  • 短篇论著
  •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李娟娟,曾宪海,魏建芳,许键,缑灵山,张鹏,蔡丰蔚
    2020, 27 (7): 407-.
    摘要 ( ) PDF ( 344KB ) ( )   
    目的 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cute lowfrequency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ALH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ALHL患者89例,年龄13~64岁,平均年龄34.9岁;男女比例为0.71,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单耳发病多见。5例首发症状为听力下降,12例为耳闷,8例为耳鸣,64例首发症状同时出现耳闷和耳鸣。分别比较不同首发症状ALHL患者的预后痊愈率及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73例患者接受耳蜗电图检查,72例引出耳蜗电图,其中SP/AP≥0.4者23例,SP/AP<0.4者49例,SP/AP≥0.4者与SP/AP<0.4者分别比较痊愈率与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发病7天内就诊者47例,8~21天者27例,>21天者15例,分别比较不同就诊时间患者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8.039、14.544,P 均<0.05)。结论 ALHL多以突发性耳闷和耳鸣为首发症状,不同首发症状的ALHL患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3周内就诊者疗效较好。
  • 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
    田从哲,黄俊瑜,刘佳,陈向红,徐玉玲,孟峥
    2020, 27 (7): 410-.
    摘要 ( ) PDF ( 344KB ) ( )   
    目的 观察Brandt-Daroff习服法,以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BPPV复位成功患者,将其中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患者75例随机分3个组,对照组(倍他司汀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法)和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每组25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0.05),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联合组DHI评分低于训练组及对照组(P 均<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联合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 均<0.001),训练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能显著减轻BPPV成功耳石复位后残余的头晕症状,单用Brandt-Daroff习服法和常规内科药物倍他司汀有相似疗效。
  • 二次鼻内镜下鼻出血治疗的临床分析
    熊琼,赵瑜,黄水仙
    2020, 27 (7): 413-.
    摘要 ( ) PDF ( 242KB ) ( )   
    目的 分析总结二次鼻内镜下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提高鼻出血的一次性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鼻出血经过二次鼻内镜探查及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鼻内镜下再次寻找出血点,并用带吸引的高频双极电凝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同时分析首次鼻内镜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经验总结。结果 23例患者中15例患者二次鼻内镜检查发现明确出血点,经电凝止血后治愈;8例患者仍未发现出血点,予以电凝可疑部位同时行预防性填塞后治愈。结论 熟练掌握鼻出血的出血部位,鼻内镜下反复仔细检查,电凝止血处理出血部位,必要时辅以微填塞,可避免二次鼻内镜检查,进一步提高鼻出血一次性治愈率。
  • 论著
  • 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的效果观察
    2020, 27 (7): 415-.
    摘要 ( ) PDF ( 316KB ) ( )   
    目的 观察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对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扁桃体窝创面的愈合及患者疼痛减轻作用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因慢性扁桃体炎或者扁桃体肥大需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喷涂rh-bFGF及常规
    治疗,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结果 在创面假膜形成时间的比较上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 =0.13,P>0.05),假膜完全脱落时间比较上治疗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t =7.03,P<0.001),术后疼痛主观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术后24小时=2.03,P<0.05;t 术后48小时=3.22,P<0.01;t 术后72小时=4.17,P<0.001)。结论 rh-bFGF对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的创面。
  • 病例报道
  •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1例
    郭明丽,韩晓丽,屈永涛,陈红耀,宋晓飞
    2020, 27 (7): 417-.
    摘要 ( ) PDF ( 452KB ) ( )   
  • 方案·指南·解读
  • 《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变应原免疫治疗的医疗路径:要点解读
    于睿莉,王洪田,王学艳
    2020, 27 (7): 419-.
    摘要 ( ) PDF ( 332KB ) ( )   
    2019年2月《Allergy》杂志发表了《2019 ARIA变应原免疫治疗的医疗路径》。本意见书由Jean Bousquet为代表的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百余名过敏学专家和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共同执笔完成。该意见书运用循证学依据,提出了针对变应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的综合医疗路径(integrated care pathways,ICPs)的新理念,旨在使AIT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变应性疾病的作用。我们将该意见书与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EAACI变应性鼻结膜炎变应原免疫治疗指南(草案)要点解读》以及最新版的中国《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免疫治疗新指南》进行比较,借以解读。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论著
  • 应用“互联网+”技术推进耳鼻咽喉科基层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研究
    李晓檬,刘博
    2020, 27 (7): 422-.
    摘要 ( ) PDF ( 350KB ) ( )   
    目的 通过分析近3年参加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基层医疗人员构成,探讨应用“互联网+”技术在耳鼻咽喉科基层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方法 对9881名参加北京某市属科研院所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培训人员,依据参加培训方式分成两组,2017~2019参加面授培训班模式和2020年1~7月参加“互联网+”培训模式,对两组参培人员人数和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2.0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20年1~7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线培训人数超过2017~2019年参加培训人数的总和,来自基层医疗机构、西部地区人员以及初、中级职称人员占比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 基层耳鼻咽喉科学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有很大需求,应用“互联网+”技术丰富了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与原有培训模式融合,开拓了一种人数不限、灵活有效、方式多样的新模式。可显著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机会和参与度,可助力我国耳鼻咽喉科专业人员夯实基础,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