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技术专题
  • 析共识 学规范 谈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技术的规范应用
    刘博
    2020, 27 (8): 425-.
    摘要 ( ) PDF ( 302KB ) ( )   
  • 腕部参考电极放置方法对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参数的影响
    任丽丽,刘旭晖杜一,刘兴健,杨仕明,吴子明,区永康,刘博
    2020, 27 (8): 428-.
    摘要 ( ) PDF ( 372KB ) ( )   
    目的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对前庭功能障碍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检查方法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参考电极放置方法是否会对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产生影响。方法 对28名正常受试者行cVEMP检查,先将参考电极放置于胸骨柄(A方法),随后将参考电极放置于右侧手腕
    内侧(B方法)检查记录cVEMP。对两种方法记录到的P1、N1潜伏期,P1-N1振幅,矫正后P1-N1振幅比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 A和B两种方法比较P1潜伏期(P >0.05)、N1潜伏期(P >0.05)、P1-N1振幅(P >0.05)、P1-N1矫正后振幅比(P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VEMP检查参考电极放置在胸骨柄或右侧手腕内侧,两种方法得到的参数是等效的,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点
    张荣,林鹏
    2020, 27 (8): 431-.
    摘要 ( ) PDF ( 386KB ) ( )   
    目的 记录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的参数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21例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突发性聋伴眩晕组,16例不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设为突发性聋组,22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组,分析对比各组cVEMP潜伏期、振幅比和不对称率。结果
    突发性聋伴眩晕组不对称率(26.52±11.83)%明显高于突发性聋组(14.50±8.31)%和正常组(14.41±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633和10.008,P 均<0.05)。cVEMP的P1、N1潜伏期及振幅比在突发性聋伴眩晕组、突发性聋组和正常组3个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其球囊功能易伴有损伤,cVEMP可用于辅助判断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内耳的病变范围及损伤程度。
  • 不同频率短纯音刺激声对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
    2020, 27 (8): 434-.
    摘要 ( ) PDF ( 428KB ) ( )   
    目的 比较健康青年人不同频率短纯音刺激声对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结果的影响,探讨500 Hz和1000 Hz短纯音对cVEMP潜伏期、幅度、幅度比和不对称度的影响。方法 29名健康青年人,其中男15名,女14名,共58耳,采用随机函数确定测试顺序,分别采用500 Hz和1000 Hz短纯音为刺激声,行cVEMP测试。记录cVEMP的P1、N2潜伏期、幅度、幅度比和不对称度等参数。结果 500 Hz比1000 Hz记录到cVEMP潜伏期更长,具有显著性差异(t P1=10.50,t N1=11.38,P 均<0.05)。500 Hz比1000 Hz记录到的校正前后幅度更高(t 校正前=10.01,t 校正后=-8.03,P 均<0.05)。两种频率记录到的cVEMP幅度比和不对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相同频率记录到cVEMP幅度比和不对称度在幅度校正前后的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500 Hz可记录到幅度更高的cVEMP,有助于临床判断并分析波形。幅度校正对幅度比和不对称度结果无影响。
  • 30名正常青年志愿者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不同体位诱发研究
    李湘辉,区永康,郑亿庆1,司瑜,张雪媛,李佳鸿,刘博,吴子明
    2020, 27 (8): 438-.
    摘要 ( ) PDF ( 428KB ) ( )   
    目的 探讨不同体位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的稳定记录方法。方法 对30名正常青年志愿者分别采用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不同体位,进行气导短纯音刺激诱发的cVEMP检测,记录和对比两种体位下的引出率和参数特征。结果 两种体位c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P13、N23波的潜伏期及P1-N1
    的波间期,耳间振幅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耳均在100 dB声刺激下,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体位的P1和N1波潜伏期及P1-N1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体位下,100 dB nHL 声刺激所引起的P13-N23波振幅比均显著高于90 dB nHL,同耳P1-N1波振幅比在仰卧抬头位高于坐位转颈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位下P1-1的耳间差比无明显差异,P1-N1振幅不对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坐位转颈位的振幅不对称率显著高于仰卧抬头位。结论 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体位均是cVEMP测试适合的检测体位,仰卧抬头位可获得更高振幅,易于分辨。
  •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实践:方法、常见错误和临床应用》摘译与解读
    傅新星,刘博
    2020, 27 (8): 441-.
    摘要 ( ) PDF ( 395KB ) ( )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是一项评估耳石器及前庭神经传导通路的检查技术。通过气导声或振动刺激耳石器,在颈部和眼部肌肉部位记录的电反应活动,分别称为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MP,oVEMP)。由于测试条件不同,可导致测试质量和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因此规范检查技术的质量是应用于临床检测的重要前提要素。本文在Papathanasiou等cVEMP临床指南(2014年)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VEMP的操作和临床应用测试方案。特别是对刺激和记录等参数设置,DOI: 10.16066/j.1672-7002.2020.08.006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技术专题:继续教育园地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列举出操作中一些常见的错误及解决方案;最后概述VEMP的临床应用。与此同时,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在《中华耳科学杂志》也发布《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技术专家共识》,希望将VEMP技术进一步规范,促进该技术在国内临床和科研机构的规范应用。
  • 论著
  • 甲状旁腺自体荧光在甲状腺癌根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韦树建,郑桂彬,刘洋,刘新承,孙海清,马驰,吴国长,郑海涛,宋西成
    2020, 27 (8): 446-.
    摘要 ( ) PDF ( 1577KB ) ( )   
    目的 探究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0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甲状腺外科和头颈外科就诊且资料完整的甲状腺癌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分步骤依次逐步探查甲状腺旁腺,分析肉眼和自体荧光检出甲状旁腺的情况。结果 103例患者共检出甲状旁腺244枚,其中单侧手术76例检出甲状旁腺146(59.8%)枚,双侧手术27例检出甲状旁腺98(40.2%)枚。肉眼检出甲状旁腺227枚(93.0%),近红外显像仪检出241枚(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9,P =0.001)。进一步对步骤stage I~III上甲状旁腺和下甲状旁腺分别进行卡方分析发现,在stageI阶段,上甲状旁腺的检出率,肉眼和自体荧光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401,P =0.527),而下甲状旁腺的检出率,自体荧光明显优于肉眼观察(χ2=0.02,P =9.538)。在stage II/III阶段,自体荧光对上甲状旁腺(χ2=0.039,P =4.270)和下甲状旁腺(χ2=0.028,P =4.855)的检出率都明显高于肉眼检出。结论 自体荧光技术可明显提高甲状旁腺的检出率,降低甲状旁腺的误切率。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潜在高风险侵袭性的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廉猛,杨帆,张嘉敏,陈佳铭,沈茜茜,侯丽珍,刘晓琴,房居高
    2020, 27 (8): 451-.
    摘要 ( ) PDF ( 1027KB ) ( )   
    目的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潜在高风险侵袭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分析探讨具有调控作用的分子通路并寻找功能性靶向基因。方法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15例潜在高风险侵袭性(7例局部淋巴结转移,3例腺体外组织侵犯,5例多癌灶)和9例惰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
    筛查,并对差异基因进一步行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1269个差异基因。经GO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主要聚类在趋化性、细胞黏附、细胞-基质黏附、钙黏蛋白结合等集合中(P <0.05);经KEGG数据库分析,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细胞的焦点粘连通路(focal adhesion)、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黏着小带通路(adherens junction)以及癌症途径通路(pathways in cancer)差异基因富集的显著程度高(P <0.05),是应关注的关键通路;其中,功能性下调基因ITGA2、ITGA3和ITGAV差异表达明显,富集程度较高,处于信号通路的核心调控位置,是与PTMC潜在高风险侵袭性相关的重要基因(P <0.05)。结论  与惰性PTMC相比,具有潜在高风险侵袭性特征的PTMC在基因表达的整体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而整合素家族的ITGA2、ITGA3和ITGAV基因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与PTMC潜在高风险侵袭性相关的功能性靶向基因。
  • 胚系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相关性
    黄俊伟,段翰源,黄志刚,陈晓红
    2020, 27 (8): 457-.
    摘要 ( ) PDF ( 719KB ) ( )   
    目的 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血液标本进行肿瘤相关基因的高通量捕获测序,寻找转移与非转移患者的基因差异。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检测5对甲状腺癌高危组(淋巴结转移数>10个)和低危组(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体系细胞突变,以及6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血液标本中胚系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5对肿瘤组织突变检测显示,BRAFV600E突变为80%,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无明显基因突变差异。60例血液标本中,非转移组24例,转移组36例,共检测到75个胚系基因突变,主要涉及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其中部分基因突变仅在转移组中出现。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中存在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胚系突变,可能在肿瘤的发生以及转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 不伴外耳畸形的先天性前庭窗闭锁的临床特征
    张娜,李轶,马晓波,王丹妮,杨本涛,赵守琴
    2020, 27 (8): 460-.
    摘要 ( ) PDF ( 472KB ) ( )   
    目的 探讨不伴外耳畸形的先天性前庭窗闭锁的临床特征,减少临床误诊。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经手术确诊、不伴外耳畸形的先天性前庭窗闭锁患者的听力学及术前HRCT、术中所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回顾分析18例(20耳)患者,年龄6~18(14.0±3.9)岁,男16例,女2例。术前平均骨导阈值(11.1±7.6)dB,平均气导阈值(64.2±7.7)dB,平均骨气导差(53.1±6.3)dB。颞骨HRCT尤其是冠状位可清晰辨认前庭窗闭锁,即前庭窗区域骨质增厚。面神经畸形占75%(15/20),多为面神经水平段低位,遮挡前庭窗;均合并听骨畸形,多为镫骨畸形(95%),其次为砧骨畸形。结论 不伴外耳畸形的前庭窗闭锁非常罕见,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结合颞骨HRCT尤其是冠状位表现,可提示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策略选择。
  •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临床疗效及远期随访观察
    王桂香,张丰珍,张亚梅,王华,李宏彬,李晓丹,赵靖,张杰
    2020, 27 (8): 464-.
    摘要 ( ) PDF ( 751KB ) ( )   
    目的 探讨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的诊断方法,优化诊疗流程,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的有效性,分析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声门下血管瘤病例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确诊为声门下血管瘤且使用普萘洛尔治疗的30例患儿的基本资料并进行远期随访。根据患儿入院时是否确诊为声门下血管瘤分为A、B两组,记录患儿主要症状、发病时间、检查方法、初步诊断及手段、用药情况、复查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 30例患儿中,男21例,女9例,男、女比例2.3∶1,最小为40天,最大14个月,平均年龄(5.2±3.8)个月,所有患儿随访至停药后5年。A组患儿20例(门诊确诊声门下血管瘤),全部行电子喉镜检查,经颈部增强CT检查和/或颈部B超检查确诊,平均确诊时间(3.4±2.1)天,用药24~48小时后起效;B组患儿10例(门诊以其他诊断收入院,修正诊断后确诊为声门下血管瘤),行颈部增强CT检查和/或颈部B超检查修正诊断,平均确诊时间为(7.5±3.6)天。用药过程中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低血糖,1例出现夜间心率减慢。随访5年,28例患儿用药后呼吸困难完全缓解,1例用药无效,1例部分缓解。全部患儿无复发病例。结论 电子喉镜检查结合颈部B超检查可对声门下血管瘤做出快速诊断。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声门下血管瘤安全有效。对可疑声门下血管瘤的患儿需快速诊断,及时用药,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成功率。
  •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气液界面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细胞活力的影响
    赵燕燕,王桑,张佳,胡华
    2020, 27 (8): 469-.
    摘要 ( ) PDF ( 707KB ) ( )   
    目的 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化生长的鼻黏膜上皮细胞体外模型,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鼻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及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分离株感染气液界面培养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处理后上皮细胞形态,电压-电阻计测定跨上皮细胞阻抗,FITCdextran
    检测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相对通透性,LDH释放检测上皮细胞活力。结果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菌株破坏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显著降低跨上皮细胞阻抗值、增加上皮
    细胞层通透性、降低上皮细胞活力(P <0.05)。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影响鼻黏膜上皮细胞活力,破坏鼻黏膜上皮其细胞间紧密连接,参与鼻-鼻窦炎鼻黏膜损伤病理过程。
  • 短篇论著
  • 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及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王秀娟,胡婷婷,宣伟玲,陈祖华
    2020, 27 (8): 473-.
    摘要 ( ) PDF ( 317KB ) ( )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42例拟诊断为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MSCT检查和病理检查。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早期鼻咽癌106例,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普通MSCT、MSCT MPR诊断早期鼻咽癌与病理检查一致性,普通MSCT与MSCT MPR诊断早期鼻咽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随访106例鼻咽癌患者,经病理学确诊复发40例。然后比较普通MSCT、MSCT MPR诊断鼻咽癌复发与病理检查一致性,普通MSCT与MSCT MPR诊断鼻咽
    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一致性分析显示,普通MSCT、MSCT MPR诊断早期鼻咽癌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别为中和优(κ =0.541、0.873,P 均<0.001),普通MSCT、DOI: 10.16066/j.1672-7002.2020.08.013MSCT MPR诊断鼻咽癌复发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别为中和良(κ =0.404、0.727,P 均<0.001)。普通MSCT诊断早期
    鼻咽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4.90%和72.22%,诊断鼻咽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2.50%和69.70%,MSCT MPR诊断早期鼻咽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5.28%和94.44%,诊断鼻咽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0.00%和84.85%,MSCTMPR诊断早期鼻咽癌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普通MSCT,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结合MPR可以提高MSCT对鼻咽癌早期诊断价值,并提高其对鼻咽癌复发的诊断价值。
  • 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的治疗
    杨立军,张玉卓,王自胜,刘涛,王利伟,沈鹏
    2020, 27 (8): 476-.
    摘要 ( ) PDF ( 344KB ) ( )   
    目的 探讨应用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治疗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诊断为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患者113例,应用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睡眠时限制体位,同时对有循环障碍者给予改善循环药物,对眩晕症状明显者给予抗眩晕药物治疗。与2016年4月~2018年1月应用Gufoni手法治疗的106例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患者比较,此106例的体位限制和药物治疗方法与前113例相同。结果 新方法治疗患者中,15例在被动颠震过程中出现嵴帽耳石转变为管石症现象,7天内共复位成功102例,成功率90.3%;Gufoni手法复位治疗,8例在第一次复位过程中出现嵴帽耳石转变为管石,7天内共复位成功73例,成功率68.9%。两种方法7天内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65,P<0.05)。结论  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治疗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与Gufoni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临床效果更满意。
  • 病例报道
  • 剥脱手术治疗耳廓血管瘤3例
    焦琳,焦传家
    2020, 27 (8): 478-.
    摘要 ( ) PDF ( 764KB ) ( )   
  • 以声嘶伴咳嗽为首发症状的干燥综合征1例
    谷婷婷,文连姬,张悦,张慧慧,刘岩,于丹
    2020, 27 (8): 480-.
    摘要 ( ) PDF ( 515KB ) ( )   
  • 肾盂癌喉转移1例
    2020, 27 (8): 482-.
    摘要 ( ) PDF ( 480KB ) ( )   
  • 文献综述
  •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改变的Meta分析
    池伟伟,董丽萍,牛英豪,张继华,武广丽,宋冬梅
    2020, 27 (8): 483-.
    摘要 ( ) PDF ( 427KB ) ( )   
    目的 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单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体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变化,初步了解OSAHS人群中EPCs的变化与血管损伤的关系。方法 利用计算机搜索PubMed、Embase、Cochrane、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相关研究,按制定标准经质量评价后纳入文献;应用RevMan5和STATA 10.0分析单纯OSAHS患者及治疗前后EPCs的数量变化。结果 共纳入9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单纯OSAHS患者体内EPCs数量显著低于
    健康对照组(SMD =-0.32,95%CI :-0.59~-0.04),在重度的OSAHS患者中下降尤为明显(治疗前比治疗后:SMD =-0.45,95%CI :-0.75~-0.15);OSAHS患者治疗后EPCs水平明显升高(SMD =-0.29,95%CI:-0.48~-0.11)。结论 OSAHS人群,尤其是重度OSAHS患者中EPCs数量显著下降,经治疗后有所改善。
  • 学术动态
  • 第20届听力眩晕疾病诊疗技术研讨班会议纪要
    张祎
    2020, 27 (8): 488-.
    摘要 ( ) PDF ( 1025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