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论著
  • 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处理方法的探讨
    胡丽敏,张静,阎志毓,黄江成,邓芳芳,崔子赟,刘新涛,边学
    2020, 27 (10): 553-.
    摘要 ( ) PDF ( 662KB ) ( )   
    目的 探讨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9例双侧单灶及单侧单灶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资料,患者术中行双侧或单侧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
    定期的甲状腺彩超检查和随访。结果 29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最大径为0.7~5.0(3.8±1.3)mm,术后无喉返神经损伤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随访(66.5±15.0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轻度的TSH抑制治疗、定期的甲状腺彩超检查、严格的密切随访可以作为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一种处理方法。
  • 二腹肌后腹附着点定位面神经主干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杜银娟,黄志纯,王丽芬
    2020, 27 (10): 556-.
    摘要 ( ) PDF ( 1012KB ) ( )   
    目的 探讨经二腹肌后腹附着点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方法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9年1月我科收治的108例腮腺肿瘤患者。观察组82例均采用以二腹肌后腹附着点定位面神经主干,对照组26例均采用经下颌缘支逆行法。其中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前缘美容切口。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解剖面神经并完整切除肿瘤,术后16例患者出现面瘫,观察组9例(10.9%),对照组7例(26.9%),观察组面神经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P <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例出现涎腺瘘,其余患者切口均 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无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后出血、口干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无肿瘤复发。结论 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采用以二腹肌后腹附着点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定位面神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采用耳后发际美容切口,术后瘢痕隐蔽,美容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雷帕霉素诱导鼻咽癌CNE-1细胞自噬及其机制研究
    金巧智,叶文蔚,陈武兵,陶宝鸿,李志海,蔡志毅
    2020, 27 (10): 559-.
    摘要 ( ) PDF ( 1008KB ) ( )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在诱导人鼻咽癌CNE-1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FIP200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CNE-1细胞4、12、24、48小时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小体形成过程中LC3颗粒的聚集情况;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雷帕霉素处理CNE-1细胞48小时后对LC3、p62及FIP200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CNE-1细胞经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4小时,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P >0.05),在处理12小时后,雷帕霉素对CNE-1细胞增殖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P <0.01);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经雷帕霉素处理48小时后出现较明显的LC3颗粒聚集;CNE-1细胞中的自噬相关基因LC3、p62,在雷帕霉素处理48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前者表达升高(P <0.01),后者表达量降低(P <0.01),FIP200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 <0.01)。结论 雷帕霉素能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细胞发生自噬,FIP200可能在调控鼻咽癌细胞自噬性死亡中发挥作用。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血清中Cyfra 21.1水平检测价值研究
    田亮,霍占江,王志杰,张强,宁建峰,栗晓东,董陆玲
    2020, 27 (10): 564-.
    摘要 ( ) PDF ( 405KB ) ( )   
    目的 探讨血清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含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8月~2016年7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住院212例有明确病理学诊断的D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标准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随访3~5年。根据复发及转移发生情
    况进行分组,测定血清Cyfra 21.1水平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T3+T4级患者的Cyfra 21.1水平显著高于T1+T2级患者(P <0.01),有淋巴转移的患者Cyfra 21.1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的患者(P <0.05)。DTC患者术后复诊时未复发组Cyfra 21.1水平远低于复发组[1.38(0.33-2.49)ng/ml vs 2.92(0.71-7.25)ng/ml,P <0.001],且局部复发组Cyfra 21.1水平远低于远处转移组[2.33(0.69-7.61)ng/ml vs 3.52(0.84-11.27)ng/ml,P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Cyfra 21.1=2.19 ng/ml为Cut off值,AUC达到0.879,同时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均达到较高水平。Kaplan-Meyer生存曲线结果示低水平Cyfra 21.1(<2.19 ng/ml)与长期无病生存有关,水平升高则与术后复发有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fra 21.1是术后复发准确且独立的预测因子。结论  Cyfra 21.1与DTC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有关,可能是一种能够独立预测DTC患者术后复发及恶性分化风险的循环生物标志物。
  • 桃金娘油复方喷剂在学龄期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楼响瑜,高月秋,曹晓林,管明
    2020, 27 (10): 568-.
    摘要 ( ) PDF ( 608KB ) ( )   
    目的 观察桃金娘油复方喷剂配合自动咽鼓管吹张仪在学龄期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月6月~2020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结合自动咽鼓管吹张仪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桃金娘油复方喷剂,统计治疗后2周、4周的疗效及声导抗鼓室图情况、有无并发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
    疗2周后实验组治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 治愈率=8.000,t 有效率=8.050,P 均<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 =5.791,P <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 =5.801,P >0.05);治疗2周后B型(平坦)及C型(负压)鼓室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455,P<0.05);治疗4周后B型(平坦)及C型(负压)鼓室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7.407,P <0.05)。两组患者随诊8周,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无复发,安全性良好。结论 学龄期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能缩短病程,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早产儿听力的影响
    刘平,郭丽芳,陈丽文,朱忠寿,曾笑梅,林品香,魏日富
    2020, 27 (10): 572-.
    摘要 ( ) PDF ( 429KB ) ( )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 r e t e r 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对早产儿听力的影响。方法 将PPROM早产儿按出生胎龄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再根据母亲PPROM时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检测结果,进一步分为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RTI)组和无RTI组,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听力筛查,与无PPROM早产儿的听力结果对比。结果 低危儿RTI组的听力损失率为22.10‰,显著高于无RTI组和无PPROM组的5.09‰(χ2=4.33)和6.21‰(χ2=4.12);高危儿RTI组的听力损失率为41.10‰,显著高于无PPROM组12.16‰(χ2=5.85)。无RTI组听力损失多为轻或中度,RTI组听力损失多为重度与极重度。结论 无RTI组PPROM对患儿听力影响较小,程度较轻;RTI组PPROM对患儿听力影响较大,程度较重。RTI组PPROM患儿是听力损失高危人群,应加强此类患儿的听力筛查和随访。
  • 非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体外转染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实验研究
    吴雄辉,赵斯君,李赟,谢江
    2020, 27 (10): 576-.
    摘要 ( ) PDF ( 450KB ) ( )   
    目的 探究经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PEI)表面修饰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体外转染效率,表达产物对庆大霉素所致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经PEI表面修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载体和BDNF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体外培养并转染小鼠耳蜗SGCs细胞;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和细胞计数试剂盒kit-8(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毒实验,检测体外培养小鼠耳蜗SGCs细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载体介导BDNF基因的体外转染及表达效率,对耳毒性药物庆大霉素所致SGCs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DNA核酸电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带有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启动子的BDNF真核表达质粒;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转染空质粒对照组相比,转染BDNF表达载体构建后SGCs原代细胞中BDNF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4.19倍(t =5.744,P <0.05),蛋白水平显著上调3.03倍(t =6.6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蛋白质免疫印迹和CCK8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庆大霉素处理可显著抑制小鼠耳蜗SGCs细胞内BDNF基因表达,加剧细胞毒性,转染纳米羟基磷灰石载体介导qRT-PCR BDNF基因可明显逆转庆大霉素对SGCs的细胞毒作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10.015,P <0.01)。结论 经PEI表面修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载体可显著增强BDNF基因的跨膜能力,显著上调SGC细胞内BDNF表达产物的表达及对庆大霉素所致SGCs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内耳基因治疗的临床开展及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 经鼻中隔入路改良蝶窦开放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
    张欠欠,张维天,叶海波
    2020, 27 (10): 580-.
    摘要 ( ) PDF ( 1440KB ) ( )   
    目的 探讨经鼻中隔后端入路改良的蝶窦开放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1例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接受鼻内镜下经鼻中隔后端入路的蝶窦开放术,必要时切除鼻中隔后端蝶嘴部分及蝶窦中隔以扩大蝶窦腔,清除蝶窦病变并充分引流。在接近蝶窦自然口附近取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将其覆盖在蝶窦裸露的骨质处。结果 术后蝶窦黏膜水肿及结痂明显减轻,术腔上皮化时间缩短。1年内21例患者均无复发,蝶窦口无闭锁。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中隔后端入路的蝶窦开放术及局
    部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覆盖裸露骨质可以减少术腔结痂并加速愈合,扩大的蝶窦术腔便于术后清理,且避免再次闭锁,但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
  • 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在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应用
    周诗侗,后群,陈知己,安祥,陈红江,高明华,方红雁
    2020, 27 (10): 583-.
    摘要 ( ) PDF ( 660KB ) ( )   
    目的 探讨一种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在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需行鼻中隔成形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使用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对照组(50例)使用常规鼻中隔剥离器及普通吸引管,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单人完成率及术中吸引管堵塞率。随访半年,
    分析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吸引管堵塞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单人完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单侧黏膜破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双侧黏膜对穿破损。术后随访半年,两组鼻内镜检查矫正满意率均为100%,均无鼻中隔血肿、鼻中隔摆动、鼻中隔穿孔及鼻背塌陷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进行三线减张及楔形切除嵴/棘突矫正鼻中隔偏曲,操作方便、快捷,视野清晰,大部分手术可单人完成,其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向基层推广。
  • 单侧鼻息肉样病变的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安云崧,刘涛,周川,韩虹,苏小妹,郑眉辉,陈少华
    2020, 27 (10): 586-.
    摘要 ( ) PDF ( 383KB ) ( )   
    目的 分析单侧鼻息肉样病变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经门诊初诊为单侧鼻息肉,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病理学诊断结果。依据不同病理诊断分组,对比分析各病理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表现特点。结果 共390例患者经鼻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鼻息肉。124例患者被诊断为单侧鼻息肉而纳入本研究。其中,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是最常见的病理学诊断,占71.8%。其次为真菌性鼻窦炎(13.7%),再次为鼻腔肿瘤性疾病(14.5%)。面部胀痛及鼻臭症状与真菌性鼻窦炎显著相关。鼻出血症状与鼻腔肿瘤的病理诊断显著相关。结论  对单侧鼻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详细采集,有助于患
    者组织病理类型的初步预测。
  • 重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陈爱和,邓秋明,李惠山1,范琳,张颖,李会政
    2020, 27 (10): 589-.
    摘要 ( ) PDF ( 375KB ) ( )   
    目的 探讨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采集患者脓液标本于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接种于血平板上在需氧及厌氧培养箱,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4例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7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较敏感,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度较高。结论 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以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为主,多数致病菌
    呈多重耐药,经验用药更应该结合药敏试验进行使用。
  • 短篇论著
  •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与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分析
    顾韵,郑楚杰,马永明
    2020, 27 (10): 592-.
    摘要 ( ) PDF ( 366KB ) ( )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与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内注射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种注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9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和B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各47例,分别行鼓室内注射注射用甲泼尼龙
    琥珀酸钠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值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和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纯
    音听阈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A组:t =9.86,P =0.001;B组:t =2.91,P =0.005),A组总有效率82.9%,B组总有效率为6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 =0.036);两组总体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突发性聋患者的纯音听阈,但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效果较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更佳,两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基本相仿。
  •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膜性闭锁为主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临床分析
    娄凡,明澄,马静,曾文娟,王美兰,祖金艳
    2020, 27 (10): 595-.
    摘要 ( ) PDF ( 874KB ) ( )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膜性闭锁为主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7例膜性闭锁为主的后鼻孔闭锁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方式切除闭锁板,术后5例患儿常规放置支撑管。结果 术后所有患儿鼻通气明显改善,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鼻咽镜下成形后鼻孔未见再次狭窄或闭锁。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膜性闭锁为主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具有减少手术创伤、保护正常组织结构、避免手术并发症的优势,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声带息肉合并喉梗阻症状的治疗方法探讨
    臧艳姿,张贝贝,王广科,李靖,台勇,万保罗
    2020, 27 (10): 598-.
    摘要 ( ) PDF ( 459KB ) ( )   
    目的 研究喉显微镜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手术治疗声带息肉合并不同程度喉梗阻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18例声带息肉伴有不同程度喉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实施喉显微镜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切除声带息肉手术,术后1个月复查电子喉镜,统计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嗓音功能恢复、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无气管切开病例,除2例口咽侧壁擦伤外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明显,术后1个月嗓音功能恢复良好,
    治愈14例(77.78%),好转4例(22.22%),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CO2激光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声带息肉合并喉梗阻患者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病例报道
  • 以面瘫为首要表现的颞骨占位病变2例
    郭明丽,韩晓丽,屈永涛,黄则雷,宋晓飞
    2020, 27 (10): 600-.
    摘要 ( ) PDF ( 467KB ) ( )   
  • 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至咽旁间隙1例
    庄飞逸,李雅虹,陈晓芳,洪育明
    2020, 27 (10): 602-.
    摘要 ( ) PDF ( 319KB ) ( )   
  • 骨性外耳道表皮囊肿1例
    向维仁,黄泉龙
    2020, 27 (10): 603-.
    摘要 ( ) PDF ( 302KB ) ( )   
  • 综述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早期血清诊断标志物的网状Meta分析
    李洁琼,王少华,贾聚娟,薛刚
    2020, 27 (10): 604-.
    摘要 ( ) PDF ( 640KB ) ( )   
    目的 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早期常见血清诊断标志物的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 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血清标志物作为HNSCC诊断指标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应研究数据,使用Stata 14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26篇文献包含总样本量3473例,HNSCC患者2141例,非HNSCC患者1332例。亚组Meta分析结果表明单用血清诊断标志物β2-微球蛋白(beta 2-microgolbulin)和血浆脂质结合唾液酸(plasma lipid-bound sialic acid,LASA)的平均OR值分别为1.57(P <0.01)和2.13(P <0.01);联合应用血清标志
    物SCCA+EGFR+CyclinD1和SCCA+LASA-P的平均OR值分别为1.92(P <0.05)和2.03(P <0.01)。结论 联合应用SCCA+EGFR+CyclinD1、SCCA+LASA-P或单用β2-微球蛋白和LASA具有较高的早期HNSCC临床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