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学专题
  • 术前颈部高分辨增强CT预判颏下皮瓣静脉回流走行对手术的指导意义
    时倩, 房居高, 马泓智, 侯丽珍, 冯凌, 何时知, 王茹, 廉猛, 沈茜茜
    2021, 28 (8): 463-.
    摘要 ( ) PDF ( 816KB ) ( )   
    目的 通过术前颈部高分辨薄层增强CT预判颏下皮瓣(简称颏瓣)回流静脉的走行及周围毗邻关系,指导术中皮瓣回流静脉的解剖及保护。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3~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一诊疗组医师拟行颏瓣修复手术患者16例,术前均行颈部增强CT扫描,跟随面静脉及颏下静脉逐层位置变化,判断皮瓣回流走行及毗邻关系并记录。依据术前预判术中寻
    找及保护皮瓣回流血管,判断两者吻合程度,并观察皮瓣愈合情况。结果 16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术前评估与术中不吻合,其余15例均完全吻合,吻合率为93.75%。术中回流于颈内静脉者5例(31.25%),其中1例同时有颈前静脉回流支;单纯回流颈外静脉6例(37.50%),单纯回流颈前静脉2例(12.50%),颈外及颈前同时有回流支者3例(18.75%)。结论  术前颈部高分辨薄层增强CT的精细逐层阅读,能很好的预判颏瓣回流静脉的走行及周围毗邻关系,对术中皮瓣回流血管的解剖及保护有可靠的指导意义。
  • 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额窦引流通道大小的CT影像学研究
    朱正茹, 雷齐鸣, 龙雨, 张小兵
    2021, 28 (8): 468-.
    摘要 ( ) PDF ( 793KB ) ( )   
    目的 探究额窦口和鼻丘气房(agger nasi cell,ANC)的形态学与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2例诊断为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患者,进行额窦和ANC的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分析患侧与健侧额窦口相关参数与ANC大小之间有无差异。结果 ①ANC的体积、表面积均与FI(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呈正相关(P <0.05);②患侧的FB(额嘴的厚度)、ANC的上下径较大,FI值、FI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显著小于健侧(P <0.05);③FI截面积是影响患侧额窦口水平截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④RS(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转折点之间的距离)、RS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在患侧不同额窦口分级中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额窦口相关参数和ANC大小与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以颅骨体表骨性结构为配准标定点的方法在鼻内镜导航手术中的应用
    王彦君, 刘启桐, 杜晶艳, 刘锦峰, 王宁宇
    2021, 28 (8): 472-.
    摘要 ( ) PDF ( 1299KB ) ( )   
    目的 探讨颅骨体表骨性结构作为配准标定点的方法在鼻内镜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1月行鼻内镜手术患者。骨性标志组以额骨颧突、中切牙根或鼻骨为配准标定点,对照组以外眦和人中软组织为配准标定点。分析两组导航误差、配准时间、配准标定点选择次数。结果 骨性标志组11例,软组织组9例;骨性标志组(中位数1 mm,四分位数间距0.5 mm)的导航误差小于面部软组织组(中位数2 mm,四分位数间距0.5 mm),差异具有显著性(Z =3.51,P <0.05);骨性标志组(中位数3.5 min,四分位数间距1 min)的导航配准时间小于面部软组织组(中位数7.5 min,四分位数间距1.5 min),差异具有
    显著性(Z =3.48,P <0.05);骨性标志组(中位数1次,四分位数间距1次)配准标定点选择次数少于面部软组织组(中位数3次,四分位数间距1次),差异具有显著性(Z =3.76,P <0.05)。相对于颅面软组织组,颅面骨性标志组在可操作性、误差大小和耗时方面更有优势。结论 使用颅骨体表骨性标志做为配准标定点的方法可操作性强、精确度高。
  • 不同年龄段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与鼻窦CT的相关分析
    尤权杰, 黄琦, 谢如姣, 任远, 邬振华
    2021, 28 (8): 476-.
    摘要 ( ) PDF ( 600KB ) ( )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嗜酸细胞(Eos)与鼻窦CT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的225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年龄分组,并对病例进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同时统计所有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Eos计数和嗜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对不同年龄段组间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WBC计数、NLR、Eos计数和Eos%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判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探讨分析各组内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和WBC计数、NLR、Eos计数、Eos%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段组间的Eos计数和Eo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均<0.05)。青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及总体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与外周血WBC计数均存在正相关(r 分
    别为0.661、0.158、0.332、0.219,P 均<0.05),而与NLR、Eos计数、Eos%无相关性(P >0.05)。结论 ①不同年龄段的
    CRS患者外周血Eos计数、Eos%存在差异;②外周血中Eos计数、Eos%、NLR与Lund-Mackay鼻窦CT评分无相关性;③外周血中的WBC计数可作为预测CRS炎症严重的实验室指标,但相关强度不高,临床实用较受限。
  • 18F-FDG 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探索强噪声对脑功能的影响
    于湛, 聂彬彬, 田毅, 牟甜甜, 田晶晶, 张晓丽, 魏永祥
    2021, 28 (8): 480-.
    摘要 ( ) PDF ( 556KB ) ( )   
    目的 通过18F-FDG 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在感音性聋大鼠模型中探讨持续强噪声对脑功能代谢的影响。方法 SD大鼠给予120 dB SPL噪声刺激前24 h和刺激后72 h分别检测每只大鼠的听性脑干反应。继而对噪声刺激前、后大鼠分别行18F-FDG 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脑代谢定量分析软件计算标准摄取值的平均值以及全脑/小脑靶本底比值,SPM软件评估噪声刺激前、后不同脑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 给予噪声刺激后,大鼠双侧颞叶脑葡萄糖代谢均显著高于未给予噪声刺激时双侧颞叶葡萄糖代谢水平(P <0.01)。SPM分析发现噪声刺激导致双侧听觉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显著增加。结论  长时间持续噪声刺激不但导致听觉功能障碍,还引起大脑听觉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加,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3D光标跟踪法在鼻窦CT读片中的作用
    王彦君, 张娟, 刘锦峰, 王春燕, 王宁宇
    2021, 28 (8): 483-.
    摘要 ( ) PDF ( 1950KB ) ( )   
    目的 观察3D光标跟踪法在鼻窦CT读片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8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采用不同鼻窦CT读片方法的效果。结果 采用3D光标跟踪法,住院医师对鼻窦CT结构辨认得分为87.5±12.81,高于采用传统读片法得分(70±15.11)(t =3.33,P <0.05);满意度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住院医师对3D光标跟踪法的反馈评分为17.13±2.23,高于传统读片法(12.25±2.05)(t =4.55,P <0.05);满意度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住院医师对3D光标跟踪法的反馈评分为17.63±2.13,也高于传统读片法(10.63±2.50)(t =6.02,P <0.05)。结论 3D光标跟踪读片法可增强对鼻窦三维空间的理解,该方法值得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进行鼻窦CT读片时应用。
  • 论著
  • 104例食管伴下咽双原发癌与单发食管癌的临床特点比较及预后分析
    郑伟慧, 郭良, 楼建林, 赵坚强
    2021, 28 (8): 487-.
    摘要 ( ) PDF ( 427KB ) ( )   
    目的 探讨食管伴下咽双原发癌(简称双发癌组)的同时性癌与异时性癌和单发食管癌患者(简称单发癌组)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 100例单发癌组的数据来自浙江省肿瘤医院同时期治疗的食管癌数据库资料,同时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及胸外科诊治的双发癌组患者104例。了解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的占比情况,并比较和单发癌组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单发癌组100例,双发癌组104例(同时性癌32例,异时性癌72例),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9.52%和64.42%、
    44.28%和52.36%、41.23%和44.51%。同时性癌组和异时性癌组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8.56%和73.79%、29.99%和60.37%、14.99%和53.66%。异时性癌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同时性癌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而单发癌组与异时性癌组比较中,中位生存时间异时性癌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94)。单发癌组和双发癌组比较生存曲线区分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结论 异时性癌患者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总体生存率较高,但同时性癌的预后最差,需要探究更多有效的治疗方式。
  • 草苁蓉多糖提取物对喉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水平的研究分析#br#
    崔静, 王帅帅, 曹萌萌, 单凤金, 佟旭楠, 高义恰, 张义
    2021, 28 (8): 492-.
    摘要 ( ) PDF ( 1274KB ) ( )   
    目的 探究草苁蓉多糖提取物(BRP)对喉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receptor,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水平的影响。方法 人喉癌Hep-2细胞分组,根据BRP浓度分为YY组(100 mg/L)、EY组(200 mg/L)、SY组(400 mg/L)及WY组(无药物干扰)。采用qRT-PCR、克隆、MTT法、Transwell小室及Western blot检测检测4组Hep-2细胞中的PD-1/PD-L1 mRNA表达、细胞复制、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及PD-1/PD-L1蛋白变化。结果 WY组Hep-2细胞表现为船形,生长较快,细胞分布密集。YY组细胞生长速度减慢,EY组/SY组细胞体积缩小、固缩及碎裂。YY组、EY组、SY组Hep-2细胞抑制率升高,克隆细胞及迁移数量均降低,相比WY组有差异(P 均<0.05);相比WY组,YY组、EY组、SY组Hep-2细胞中的PD-1/PD-L1表达均降低(P 均<0.05)。结论 BRP能够通过降低PD-1/PD-L1表达抑制Hep-2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且药效的发挥随时间和浓度增加而增大。
  • 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和叉头状转录因子3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
    叶子菁, 张锦, 吴文伟, 叶其恩, 杨家庆, 林昶
    2021, 28 (8): 497-.
    摘要 ( ) PDF ( 1418KB ) ( )   
    目的 分析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0例中耳胆脂瘤及其外耳道上皮中IL-17、IL-23、Foxp3阳性表达指数,并与骨质破坏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中耳胆脂瘤上皮IL-17、IL-23、Foxp3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83.3%、86.7%、63.3%,外耳道上皮IL-17、IL-23、Foxp3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10%、13.3%、9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IL-17、IL-23与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呈正相关(r 分别为0.538、0.613,P 分别为0.002、0.000),而Foxp3与骨质破坏呈负相关
    (r =-0.625,P =0.000)。结论 IL-17、IL-23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高表达,对骨质破坏有一定促进作用、Foxp3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低表达,对骨质破坏有一定抑制作用。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上皮中的表达研究
    段甦, 韩新玲, 李颖, 张罗
    2021, 28 (8): 501-.
    摘要 ( ) PDF ( 2214KB ) ( )   
    目的 从组织学层面对比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黏膜上皮和正常鼻黏膜上皮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的表达情况,并将鼻息肉依据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所占比例进一步分组对比研究。方法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鼻过敏科手术患者中,收集5例正常对照鼻黏膜和17例CRSwNP患者鼻息肉,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 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HDAC1、HDAC9和SIRT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HDAC1、HDAC9和SIRT7mRNA在鼻息肉中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调,并且呈现Eos比例越高,表达越多的趋势;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同样发现CRSwNP中HDAC1、HDAC9和SIRT7 表达增强,并且增强程度与Eos
    所占比例呈一定相关性。结论 CRSwNP患者鼻息肉黏膜上皮多种HDACs表达上升,Eos浸润程度可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黏膜上皮屏障功能。
  • 个性化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评估#br#
    庞锋, 卢永田, 谭艳, 刘洁, 邓文敏, 林敏敏, 陶晶, 张湘民
    2021, 28 (8): 506-.
    摘要 ( ) PDF ( 662KB ) ( )   
    目的 研究新型个性化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方法,38例轻中度OSAHS患者佩戴口腔矫治器治疗1个月,记录佩戴前、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SaO2,LSaO2)、鼾声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评分、鼾声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口腔矫治器使用情况。结果  37例OSAHS患者完成临床试验,有效率为67.6%(25/37),AHI、鼾声指数、ESS评分、鼾声VAS评分下降,LSaO2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佩戴时轻微疼痛(1/37),佩戴时对言语功能轻微影响(4/37),佩戴时对吞咽功能轻微影响、流口水(3/37)。结论 新型个性化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轻中度OSAHS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
  • 婴幼儿颈深部病变压迫引起上气道梗阻的临床研究及误诊分析
    冯爽, 秦昊, 孙昌志, 陈彦球, 罗仁忠
    2021, 28 (8): 510-.
    摘要 ( ) PDF ( 662KB ) ( )   
    目的 探讨以上气道梗阻为主要症状的婴幼儿颈深部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诊误诊为上气道感染,最后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深部病变导致上气道梗阻而转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咽喉科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患者,分析其诊疗经过及误诊原因,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共收集患儿资料13例,平均年龄为11个月。7例患儿首发症状为发热,6例为呼吸不畅,6例体格检查发现颈部及下颌部肿物。13例患儿首诊时均诊断为上气道感染,给予抗炎治疗无效,并进展为呼吸困难,行颈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深部病变压迫上气道,转入我科手术治疗。最终确诊为咽旁、咽后脓肿8例,咽旁、咽后间隙神经母细胞瘤1例,鳃裂囊肿2例,梨状窝瘘伴感染1例,咽旁、咽后间隙淋巴管瘤1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除1例淋巴管瘤患儿复发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其余未见复发。结论 婴幼儿颈深部病变可导致上气道梗阻,其早期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误诊和漏诊,临床医师应
    该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颈部CT及MRI对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手术治疗是解除上气道压迫的首选方法。
  • 短篇论著
  • 经口腔前庭腔镜手术与颈部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研究
    张海超, 陈隽, 周秦毅, 王家东
    2021, 28 (8): 514-.
    摘要 ( ) PDF ( 569KB ) ( )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using the oral vestibular approach,ETOVA)与传统颈部开放手术治疗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美容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的120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组(腔镜组,n=60)和传统颈部开放手术组(开放组,n=60),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肿瘤直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间、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中央区转移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24 h疼痛评分、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腔镜组手术总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大于开放组(P 均<0.001),腔镜组术后满意度高。结论 ETOVA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可以考虑作为部分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案。
  • 鼻内镜下等离子刀配合通气管治疗后鼻孔闭锁的疗效观察
    杨岳斌, 周凤洁, 杨长亮
    2021, 28 (8): 517-.
    摘要 ( ) PDF ( 525KB ) ( )   
    目的 探讨在鼻内镜下以低温等离子刀配合球囊扩张通气管治疗膜性后鼻孔闭锁的疗效。方法 对4例单纯膜性后鼻孔闭锁患者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后鼻孔成形术,术后留置球囊扩张通气管,并定时充气扩张、放气减压,术后约2周拔除通气管,定期随访复查至少1~2年,同时,对术前、术后患者鼻腔情况及相关症状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该手术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4例患者术腔均通畅、光滑、无粘连,无复发征象,术后各相关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该手术治疗有效。结论 该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各临床症状,且患者痛苦小,手术操作安全性高,术后术腔上皮化快,不易粘连或复发,是治疗膜性后鼻孔闭锁的好方法。
  • 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对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刘刚, 张久喜, 宗瑞婷, 郏凤琴, 胡民
    2021, 28 (8): 520-.
    摘要 ( ) PDF ( 393KB ) ( )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的疗效及对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构性鼻炎患者80例,术后8周评估临床疗效并分为有效组(n=63)、无效组(n=17),并测定手术前、后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构性鼻炎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构性鼻炎患者手术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和0-7 cm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0-7,NCV0-7)水平高于
    术前,鼻腔总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性鼻炎患者中,有效组、无效组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障碍程度、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坚持综合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是结构性鼻炎患者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鼻声反射及鼻阻力,造成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包括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等。
  • 病例报道
  •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与内翻性乳头状瘤共存1例
    梁伟, 蔡晓, 甘青
    2021, 28 (8): 523-.
    摘要 ( ) PDF ( 535KB ) ( )   
  • 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的上颌窦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
    资昊坤, 钟宇, 刘博, 曹轩, 王巧, 李云秋
    2021, 28 (8): 524-.
    摘要 ( ) PDF ( 589KB ) ( )   
    鼻出血(Epistaxis);鼻肿瘤(Nose Neoplasms);成骨细胞瘤(Osteoblastoma)
  • 文献综述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Meta分析
    赵亚会, 秦江波, 邱招凤, 郭建宙, 常玮
    2021, 28 (8): 525-.
    摘要 ( ) PDF ( 1515KB ) ( )   
    目的 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 a t r i 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方法 按照PRISMA指南进行Meta分析,我们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2020年5月截止)中进行搜索研究,确定OSAHS与MMP-9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计算MMP-9水平的标准化±平均差(SMDS)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7篇相关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并被纳入Meta分析中,结果显示OSAHS患者外周血MMP-9水平升高(SMD=2.21,95%CI =1.08-3.35)。重度OSAHS患者与轻中度OSHSA患者(SMD=1.51,95%CI =0.59-12.43)或中重度OSAHS患者与轻度OSAHS患者(SMD=1.91,95%CI =1.58-12.23)的MMP-9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OSAHS患者MMP-9水平升高与OSAHS患者严重程度有关。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1, 28 (8): 533-.
    摘要 ( ) PDF ( 310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1, 28 (8): 534-.
    摘要 ( ) PDF ( 655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