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老年听力损失专题
  • 重视老年听力损失的研究 强化主动健康工作的推进[述评]
    刘博, 傅新星
    2023, 30 (4): 205-.
    摘要 ( ) PDF ( 306KB ) ( )   
  • 老年性聋患者听力损失、认知功能下降和抑郁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论著]
    王瑶, 高雨婷, 张悦, 刘思奇, 杨静, 赵敏, 胡鑫, 马文, 高飞
    2023, 30 (4): 208-.
    摘要 ( ) PDF ( 840KB ) ( )   
    目的 探讨老年性聋患者高频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下降、抑郁指标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方法 入组53例老年性聋受试者和53名听力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都完成纯音阈值、抑郁情绪和多个认知领域的测试。结果 老年性聋组的高频纯音听阈(high-frequency pure-tone threshold,H-PT)分别与多项认知得分以及抑郁得分显著相关。此外,H-P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得分和抑郁得分存在中介效应,左耳或较好耳的H-PT作为自变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得分或抑郁得分作为中介变量,模型均成立,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2.2%、36.4%、33.8%、44.6%;对照组中介模型不成立。结论 老年性聋患者高频听力阈值升高与认知功能下降、抑郁情绪有关,并且这三者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对老年人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影响的研究[论著]
    张景华, 李沫, 傅新星, 吕继辉, 王媛, 王松建, 刘怡, 王硕
    2023, 30 (4): 212-.
    摘要 ( ) PDF ( 465KB ) ( )   
    目的 本研究拟比较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正常认知功能(normal cognition,NC)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the long-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LAEP)的差异,以期摸索可用于早期发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方法 收集老年受试者29例,采用被动“oddball”范式,分析MCI组和NC组中P1-N1-P2和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潜伏期和幅值的差异。对组间有差异的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确定最佳诊断截点及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对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与LAEP中各成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CI组MMN潜伏期为267.40±31.02)ms,较NC组(240.30±29.94)ms显著延长(t =3.036,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最佳诊断截点为259.50 ms,AUC=0.734,敏感度为68.00%,特异度为77.27%。MoCA评分与P2幅值(r =-0.440,P =0.028)和MMN(r =-0.422,P =0.040)潜伏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轻度认知障碍对LAEP的影响主要表现为MMN潜伏期的显著延长,在识别早期认知障碍上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 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声源定位能力评估[论著]
    王兴, 张娟, 赵雪雷, 商嘉琪, 李嘉莹, 聂帅, 王宁宇
    2023, 30 (4): 217-.
    摘要 ( ) PDF ( 447KB ) ( )   
    目的 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声源定位能力,探讨年龄、听力损失对噪声下声源定位能力的影响。方法 同期纳入60岁以上的老年性聋组25例,老年听力正常组、青年听力正常组各25例,完成纯音测听、安静及噪声下声源定位测试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获得双耳平均听阈、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MoCA得分,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统计检验。结果 (1)三组的声源定位能力有显著差异(F =21.394,P<0.001),老年性聋组定位能力差于对照组(F =32.819,P 均<0.01);(2)老年性聋组噪声下RMSE与年龄、4fPTA正相关,与MoCA得分负相关(P 均<0.05),且控制认知得分后仍有意义。结论 噪声下声源定位角度识别测试可用于老年空间听觉评估,老年性聋组表现受到年龄、听力损失影响。
  • 北京农村老年人听力损失与慢病的相关性研究[论著]
    王晓墨, 亓贝尔, 李玉玲, 程晓华, 陈雪清, 黄丽辉, 刘博, 傅新星, 王硕
    2023, 30 (4): 221-.
    摘要 ( ) PDF ( 424KB ) ( )   
    目的 调查北京农村老年人听力损失患病率,分析听力损失与慢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纯音测听筛查设备和健康问卷,对北京市密云区22个行政村943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测试和调查。根据较好耳的听力状况将人群分为三组,分别为听力正常、轻度听力损失和听力异常,将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噪声接触史等作为自变量,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 943例受试者,年龄(70.3±6.8)岁。以较好耳听力为准,286例(25.0%)为轻度听力损失,632例(67.0%)为听力异常。听力异常组平均年龄高于轻度听力损失人群和听力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表明,总人群中,糖尿病人群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增加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者的1.751倍。女性人群中,糖尿病人群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增加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156倍。结论 农村老年人群,特别是女性中,糖尿病可能与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增加有关。
  • 高龄生活自理老年人听力与平衡能力及跌倒的相关性调查分析[论著]
    张立明, 周健, 王宁, 叶辉, 刘博
    2023, 30 (4): 226-.
    摘要 ( ) PDF ( 416KB ) ( )   
    目的 调查分析高龄生活自理老年人听力损失与平衡功能、肌力、肌功能及跌倒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1年10月~2022年4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院老年门诊就诊的88例高龄生活自理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受试者进行纯音测听、足跟抵足尖直线站立、计时起立-行走、5次起坐、6 m步速测试。受试者分为正常及轻度听力下降组(A组)、中度听力下降组(B组)及中重度及以上听力下降组(C组)。比较不同听力组间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A组27例(30.7%),B组32例(36.4%),C组29例(32.9%)。与A组相比,B、C两组足跟抵足尖直线站立的完成率降低(77.8% vs.46.9%,44.8%,P =0.021),C组5次起坐测试时间明显延长[16.25(13.50~19.79)s vs. 12.94(10.04~14.53)s,P =0.007],6 m步速有减慢趋势[(0.87±0.24)m/s vs.(0.82±0.23)m/s,(0.74±0.18)m/s,P =0.068]。结论 高龄生活自理老年人听力损失与平衡能力、肌力和肌功能减退相关。
  • 老年听力筛查模式及分级干预路径[综述]
    黄治物, 周嵌
    2023, 30 (4): 230-.
    摘要 ( ) PDF ( 288KB ) ( )   
    老年性聋是全世界发病率第三的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发展具有隐匿性及渐进性的听力行为特点,其防治在于早期发现,听力筛查是关键。基于此,本文介绍老年听力筛查的方式方法,并就听力筛查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并阐述“两步法听力筛查模式和助听器分级干预路径”筛查策略,旨在为制定老年人群听力健康相关干预和医疗政策提供参考。
  •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机制[综述]
    傅新星, 刘博
    2023, 30 (4): 233-.
    摘要 ( ) PDF ( 323KB ) ( )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以双侧对称性和渐进性的听力损失为特征,高频区域的听力损失更为明显。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均表明,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关联性。听力损失对痴呆的可改变风险因素高于其他已知的因素,包括抑郁、社会隔离、吸烟、高血压等,使其成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预防策略中新的目标。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机制可分为因果机制假说和共同病因假说两个类别。其中因果机制包括信息退化、听觉剥夺和社会孤立三种假说,均可解释为听力损失通过中间变量造成认知功能下降。共同病因假说指存在同时造成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混杂因素。当前针对老年人群进行的认知和听力损失的研究在评估方法上存在一些限制,未来应结合纯音测听、言语测试以及中枢听觉测试等技术开展研究。听觉以外的感觉功能,如视觉、嗅觉和本体感觉,也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应结合不同感觉功能障碍开展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研究。
  • 论著
  • 两种面神经解剖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比较研究
    代伟林, 向元俤, 李烁, 陈沛
    2023, 30 (4): 237-.
    摘要 ( ) PDF ( 772KB ) ( )   
    目的 比较两种面神经解剖方法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选择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对照组(30例)选择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33.57±21.44)min、(31.14±28.36)ml、6.25%、12.50%、15.63%、6.25%和6.25%,对照组分别为(47.31±18.52)min、(44.22±23.82)ml、6.67%、10.00%、20.00%、16.67%和6.6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耳周麻木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相比顺行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术后耳周麻木的发生率。
  • 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检查点过表达对鼻咽癌5-8F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陈武兵, 王艺龙, 应永杰, 陶宝鸿, 蔡志毅
    2023, 30 (4): 241-.
    摘要 ( ) PDF ( 2091KB ) ( )   
    目的 探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检查点(checkpoint with forkhead-associated and ring finge,CHFR)对鼻咽癌(NPC)5-8F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并探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重组慢病毒LV-CHFR及空载体慢病毒-绿色荧光蛋白质粒(LV-GFP)作为阴性对照导入5-8F细胞中,构建LV-CHFR/5-8F重组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感染效率;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组(接种0.2 ml未感染病毒的5-8F细胞悬液)、阴性对照组(接种0.2 ml稳转株LV-GFP/5-8F细胞悬液)、过表达CHFR组(接种0.2 ml稳转株LV-CHFR/5-8F细胞悬液),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免疫组化法检测瘤体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olo样激酶1(polo like kinase 1,PLK1)蛋白表达情况;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瘤体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瘤体组织中PLK1、CHFR、细胞周期素B(CyclinB1)、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C2)蛋白表达。结果 随处理时间(9、12、15、18、21 d)延长,过表达CHFR组各时间点裸鼠瘤体体积均小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F =7.872、5.778、6.717、70.020、11.782,P =0.007、0.011、0.010、0.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PLK1呈强阳性,在过表达CHFR组中,裸鼠移植瘤组织中PLK1表达呈弱阳性。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HFR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升高(P <0.005)。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HFR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升高(F =355.256,P =0.000)。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HFR组移植瘤组织中PLK1、Cyclin B1、CDC2蛋白水平均降低(F =5.201、2.0304、129.946,P =0.024、0.142、0.000),CHFR蛋白水平升高(F =38.919,P =0.000)。结论 过表达CHFR对NPC 5-8F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PLK1通路活化有关。
  • 睡眠体位及相关因素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程度的影响研究
    孙雨浩, 许莞菁, 秦娜娜, 王艳丽, 魏健, 李钦
    2023, 30 (4): 246-.
    摘要 ( ) PDF ( 439KB ) ( )   
    目的 探讨睡眠体位及相关因素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日间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睡眠中心收治的106例中重度OSA患者,其中男性91例,女性15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根据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将其分为三组,非EDS组48例(ESS≤10分),轻中度EDS组34例(10分<ESS<17分)和重度EDS组24例(ESS≥17分)。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睡眠体位相关参数、PSG参数,并将组间比较差异有意义的指标与ESS评分行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重度OSA患者EDS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一般资料组间比较,体质量指数(BMI)、颈围和高血压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3.607、7.797、χ2=8.690,P 均<0.05)。其中轻中度组的颈围大于非EDS组,重度组的颈围及BMI均大于非EDS组(P 均<0.05)。睡眠体位及PSG参数组间比较,仰卧位AHI、非仰卧位AHI、体位依赖性指数、AHI、非快速动眼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NREM-AHI)、氧饱和度低于90%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total sleep time with oxygen saturation below 90%,CT90%)、氧减饱和度指数(ODI)和微觉醒指数(micro-arousal index,M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623、7.892、4.699、5.045、4.779、9.746、5.628、4.913,P 均<0.05)。其中轻中度组和重度组的仰卧位AHI、非仰卧位AHI、CT90%、ODI、MAI、NREM-AHI、AHI均高于非EDS组(P 均<0.05);重度组的体位依赖性指数显著低于非EDS组, 且CT90%高于轻中度组(P 均<0.05)。三组患者的ESS评分与仰卧位AHI、非仰卧位AHI、CT90%、ODI、MAI、NREM-AHI、AHI、BMI、颈围、高血压等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r =0.201、0.332、0.421、0.301、0.273、0.292、0.305、0.211、0.389、0.294,P 均<0.05),与体位依赖性指数呈负相关关系(r =-0.28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I是轻中度EDS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6,P<0.05),颈围是重度EDS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85,P<0.05)。结论 睡眠体位、颈围、高血压、夜间低血氧和微觉醒均是中重度OSA患者EDS发生的影响因素。非仰卧位AHI较仰卧位AHI更能直接反映中重度OSA患者EDS的严重程度,且体位依赖性指数与严重EDS的发生密切相关。
  • 论著
  • 食管异物术后食管穿孔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廖红明, 秦亮, 何本超, 颜风波
    2023, 30 (4): 251-.
    摘要 ( ) PDF ( 511KB ) ( )   
    目的 构建食管异物术后食管穿孔的预测模型,预测食管异物术后食管穿孔的发生几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1月~2022年3月1137例食管异物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建模组(810例)和验证组(327例),所有患者均行食管镜食管异物探查术,根据术中食管有无穿孔,分为无食管穿孔组和食管穿孔组。对建模组进行lasso回归筛选变量以及通过随机森林对自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纳入不同自变量构建模型1和模型2,两个模型在区分度、校准度、临床适用度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并且进行赤池信息准则比较,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法10重交叉验证1000次进行验证,模型区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价值,采用Hosmer-Lemeshow来评价模型校准度,临床适用度采用绘制临床决策曲线,最后绘制nomogram图展示预测结果。结果 1137例食管异物患者均顺利取出异物,248例出现食管穿孔,食管穿孔的发生率约为21.8%(248/1137)。模型1在区分度、校准都及临床适用度三个方面较模型2优势,并且赤池信息准则较小,最终模型1为本次研究的预测模型。建模组Logistic回归显示居住地区、年龄、民族、嵌顿时间、手术时间是食管异物术后食管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组中预测概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 : 0.664~0.756),验证组预测概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95%CI : 0.634~0.77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约登指数为0.4,此时灵敏度=0.82,特异度=0.58,曲线下面积为0.7,此时对应的P =0.208,根据P=1/(1+e-y),可计算出此时Y=-1.34,对建模组进行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法10重交叉验证1000次进行内部验证,准确性为0.778,kappa一致性为0.126,AUC为0.699;建模组模型1中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测显示χ2=0.004,P =1,验证组Hosmer-Lemeshow显示χ2=9.13,P =0.10,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最后展示临床决策曲线及列线图。结论 本回归模型预测准确度较好,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术前预测食管异物术后可能发生食管穿孔提供参考。
  • 短篇论著
  • 短期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
    张存良, 林秋虹, 刘怀锋, 徐嘉宝, 陆秋平, 张碧茹
    2023, 30 (4): 257-.
    摘要 ( ) PDF ( 343KB ) ( )   
    目的 观察短期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手法复位成功后存在RD症状的BPPV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短期针刺治疗,主穴为晕听区、平衡区等。常规针刺,留针30 min,1次/d,3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仅予以随访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中文版及视觉模拟尺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治疗后第1周,除对照组中DHI情绪评分项目外,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总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第4周,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总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降低(P<0.05);治疗后第1周,治疗组的DHI情绪、DHI功能评分、总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的DHI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短期中医针刺治疗能有效减轻BPPV复位成功后的RD症状,尤其在发病后短期内能有效缓解患者头晕症状。
  • 鼻窦CT在内镜鼻窦手术前前颅底解剖变异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车福盈, 王昭迪, 贾德进, 臧志敏, 章永涛, 孙书连, 王恒
    2023, 30 (4): 260-.
    摘要 ( ) PDF ( 503KB ) ( )   
    目的 探究鼻窦CT在内镜鼻窦手术前前颅底解剖变异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间收治的鼻内镜手术患者150例(300侧)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测量筛板和筛孔中心之间外侧板的长度(LLCP长度)并进行Keros分型,测量筛前动脉(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AEA)至颅底的距离并进行分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EA悬空与Keros分型的相关性,测量LLCP与筛板向外侧的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LLCP-CP角),根据LLCP-CP角进行医源性损伤风险分型(Gera分型),观察钩突上附着点(superior attachment of uncinate process,SAUP)的解剖位置并进行分型,分析SAUP分型与钩突内引流、外引流以及额窦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50例患者嗅凹深度(5.82±1.16)mm,AEA至颅底距离(3.78±1.09)mm,AEA至额嘴长度(13.97±2.45)mm,LLCP长度0.5~13(5.60±1.24)mm,LLCP-CP角69.22°±12.85°;AEA位置I型64例(42.67%),Ⅱ型28例(18.67%),Ⅲ型58例(38.67%),AEA悬空率38.67%,AEA悬空与AEA非悬空患者AEA至额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Keros分型的AEA悬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EA悬空率与Keros分型呈正相关(r =0.613,P <0.001);Gera分型Ⅰ型35例(23.33%),Ⅱ型108例(72.00%),Ⅲ型7例(4.67%),Gera分型与Keros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 >0.05);150例患者(300侧)中,SAUP分型Ⅰ型164侧(54.67%),Ⅱ型16侧(5.33%),Ⅲ型12侧(4.00%),Ⅳ型60侧(20.00%),Ⅴ型48侧(16.00%),钩突内引流162侧,钩突外引流138侧,钩突内引流额窦炎发生率高于钩突外引流(P<0.05)。结论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前行鼻窦CT检查,可明确AEA位置、LLCP-CP角、SAUP位置等的解剖变异情况,有助于识别颅底损伤高风险患者。
  • 病例报道
  • 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3例
    张瑾, 赵玉凤, 丁德涛, 宋攀攀, 张加夫, 张辉, 刘涛, 王彩华, 吴允刚
    2023, 30 (4): 263-.
    摘要 ( ) PDF ( 806KB ) ( )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鼻出血1例
    2023, 30 (4): 266-.
    摘要 ( ) PDF ( 302KB ) ( )   
  • 局灶性真皮发育不全伴咽喉部乳头状增生1例
    杨天明, 潘兆虎, 任慧君
    2023, 30 (4): 268-.
    摘要 ( ) PDF ( 508KB ) ( )   
  • 基于医学图像的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研究现状
    李宇玥, 贾传亮, 宋西成
    2023, 30 (4): 270-.
    摘要 ( ) PDF ( 327KB ) ( )   
    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和独立预后因素。影像组学作为一种影像信息处理方式,具有无创、定量等特点,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评估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深度学习可以解决传统影像组学技术自动化、标准化程度低,耗时耗力的问题。本文介绍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在预测和鉴别颈部淋巴结转移、评估胞膜外侵犯和预后中的应用,旨在为临床医师制定精准的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3, 30 (4): 278-.
    摘要 ( ) PDF ( 268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3, 30 (4): 279-.
    摘要 ( ) PDF ( 1048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