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羡慕,马思远,王阳,王成硕,张罗.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磁共振成像特征的病理学基础[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9, 26(8): 445-. |
[2] |
陈青华,王新艳,张宗锐,张艳彬,赵波,郝晖,吴建兴,李书玲,燕飞,鲜军舫. PROPELLER Duo DW-MRI鉴别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价值[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9, 26(7): 382-. |
[3] |
李雪盛. 原发鼻腔鼻窦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8, 25(7): 399-. |
[4] |
袁波,张弢,滕磊,张金铭,翁懿清,张治军.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镜手术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6, 23(8): 479-. |
[5] |
于焕新,卢醒,刘钢. 内镜或内镜辅助下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6, 23(3): 147-. |
[6] |
房高丽,王成硕,张罗. CT和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 22(8): 422-425. |
[7] |
陆鸿略,张宇丽,赵勇杰,康菲,梁晓薇.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Dickkopf-1及B细胞淋巴瘤-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4, 21(6): 307-311. |
[8] |
刘薇,孙鹏,张亚梅,刘卫一,葛文彤. 儿童鼻腔鼻窦占位病变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4, 21(6): 312-314. |
[9] |
胡云磊,刘钢.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中晚期患者综合治疗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4, 21(12): 617-620. |
[10] |
杨东辉,梁敏志,谭向杲,夏广生. 蝶窦良性侵袭性病变的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4, 21(10): 535-537. |
[11] |
储杨 刘红刚 于振坤. 侵犯眼眶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J]. , 2013, 20(8): 396-399. |
[12] |
王向东 伯铭羽 徐景利 王成硕.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镜手术治疗 [J]. , 2013, 20(5): 251-254. |
[13] |
杨莉晖 单春光 黄红梅 孙怡君.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和生存素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J]. , 2013, 20(5): 255-257. |
[14] |
王广科 史凌改 马崧 刘军.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观察 [J]. , 2012, 19(5): 225-227. |
[15] |
赵仁伍 汪永干 史前妹 胡春玖.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病及复发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性Meta分析 [J]. , 2012, 19(5): 228-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