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专题
听力健康专题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老年性聋患者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特征分析[论著]
陈鱼, 张玥琦, 李培鸿, 王舒雅, 王巍
衰老对视听双任务大脑信号变异性的影响[论著]
寇诺男, 王松建, 刘怡, 赵宵颖, 刘潼, 王媛, 王硕
水平方位声源定位准确性与不同方位角方向及角度间隔设置关系的研究[论著]
戴金升, 何晓霖, 李嘉莹, 王兴, 温晓慧, 王宁宇, 张娟
摘要5)      PDF (634KB)(5)   
目的 探讨方位角方向、角度间隔与水平方位声源定位准确性的关系。方法 对15名听力正常青年受试者,使用9种方位角设置进行测试。分析均方根误差及混淆率。结果 高频窄带噪声混淆率明显高于宽带噪声及三音节词。前方位下,20°同10°、15°有显著差异(P <0.05),10°与15°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侧、后方位下,30°同15°、20°差异显著(P <0.05),15°与20°无显著差异(P >0.05)。前方位分别与侧、后方位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 <0.05),侧、后方位之间结果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采用宽频刺激声有助于更准确反映受试者的水平定位能力;宽频噪声及三音节词测试时,前方位可用15°角度间隔,侧方位及后方位可用20°角度间隔;可优先选择前方位和侧方位进行测试。
2025, 32 (2): 85-.
耳科门诊中耳鸣与听力损失的关联性研究[论著]
黄子怡, 刘博, 张祎, 周昕阳
摘要6)      PDF (445KB)(7)   
目的 调查耳鸣与听力损失的出现率,分析二者的关联性及不同年龄组的特点。方法 纳入耳科门诊患者4 716例。记录年龄、性别、有无耳鸣,完成纯音测听,分析耳鸣与纯音听阈特点,每10岁为一年龄组,进而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  4 716例患者中,耳鸣患者2 772例(58.78%),听力损失者3 521例(74.66%)。耳鸣患者中听力损失者占80.34%(2 227/2 772),高于无耳鸣者中听力损失者占比66.56%(1 294/1 944)。11~70岁各组中有/无耳鸣者听力损失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患者平均听阈高于无耳鸣患者,30岁以上各年龄组有/无耳鸣者的平均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听力损失者中有耳鸣者发生率为24.57%(681/2 772),无耳鸣者发生率为21.66%(421/1 944)。21~40岁各组中有耳鸣者高频听力损失率高于无耳鸣者(P<0.05)。结论 耳鸣患者中听力损失发病率更高、更重。青年组耳鸣患者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病率更高。对耳鸣患者进行听阈评价非常重要,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025, 32 (2): 86-.
助听器对伴听力损失的慢性主观性耳鸣的临床效果分析[论著]
周玲玲, 周晶, 韩朝, 刘月红
摘要4)      PDF (436KB)(6)   
目的 探究助听器对伴中重度感音性神经性聋的慢性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95例患者,耳鸣侧患耳佩戴助听器,佩戴前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及耳鸣检查,佩戴前、佩戴后3个月及6个月填写耳鸣障碍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问卷并进行数据采集,采用SPSS 2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佩戴助听器3个月、6个月后,THI、HADS及VAS评分明显下降,佩戴前及佩戴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灾难组患者THI分值下降最多,达44.5分。年龄、性别、耳鸣持续时间、耳鸣侧别及听力损失程度对助听器的效果无影响。结论 助听器不仅能提高患者听力,同时能减轻耳鸣,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2025, 32 (2): 90-.
不同颅内压状态下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的脑脊液流场及体积变化特征[论著]
陈澜月, 李薇, 马晓博, 曲晓霞, 郑丹丹, 刘兆会
摘要5)      PDF (1107KB)(1)   
目的 基于MRI探讨不同颅内压状态下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SSWD-PT)患者的脑脊液流场和体积变化特征。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10月~2023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颅内压增高状态SSWD-PT患者35例、正常颅内压状态SSWD-PT患者25例,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名。记录人口统计学特征。通过横窦狭窄指数(ITSS)和形态学评估颅内压。基于磁共振相位对比成像(PC-MRI)对中脑导水管水平脑脊液流场进行分析。基于T1加权3D梯度场回波序列(T1-TFE)通过ITK-SNAP软件分割脑脊液并计算体积。比较三组间各指标差异。结果 三组间的平均流量、反流分数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颅内压增高组的平均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7),而反流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7)。正常颅内压组的平均流量、反流分数与颅内压增高组、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17)。三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正向流量、反向流量、平均流速、峰值流速、每搏输出量、脑脊液体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SSWD-PT患者存在脑脊液异常改变,并且伴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更明显。这些改变可能与乙状窦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耳鸣的发生有关。
2025, 32 (2): 94-.
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陈澜月, 李薇, 刘兆会
摘要4)      PDF (505KB)(1)   
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sigmoid sinus wall dehiscence- pulsatile tinnitus,SSWD-PT)声音的产生和传导与血流及颅内压异常、乙状窦沟骨板、颞骨蜂房密切相关。明确发生机制是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前提。本文对SSWD-PT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2025, 32 (2):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