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咽喉反流专题
  •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规范化
    李进让
    2015, 22 (9): 435-437.
    摘要 ( ) PDF ( 0KB ) ( )   
  • 抑酸药物治疗喉接触性肉芽肿
    田师宇,李进让
    2015, 22 (9): 438-441.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评估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对喉接触性肉芽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0年3月~2014年10月诊治的67例喉接触性肉芽肿患者,全部给予PPI治疗,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PPI治疗,其中治愈50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1%。病变较小组使用PPI治疗喉接触性肉芽肿的治愈时间短于病变较大组。结论 PPI治疗喉接触性肉芽肿的疗效显著,可以作为治疗此病的首选方法。
  • 两种方法诊断咽喉反流患者的嗓音特征及治疗前后变化
    闫燕,万苡辰,刘庆松,马芙蓉
    2015, 22 (9): 442-444.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用pH监测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联合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 lux finding score,RFS)分别诊断咽喉反流,了解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前后两种不同方法诊断咽喉反流患者嗓音学参数的变化,以期将嗓音改变作为咽喉反流疾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辅助指标之一。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
    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应用24小时多通道腔内阻抗及pH监测诊断为咽喉反流的患者26例,作为pH组;通过RSI、RFS诊断为咽喉反流的患者26例为量表组,无任何咽喉部不适的志愿者52名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应用MDVP软件进行嗓音学参数检查;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口服治疗,治疗1个月后复查嗓音学参数,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嗓音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咽喉反流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前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均<0.05);基频、最长发音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上述各嗓音声学参数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均>0.05);结论 咽喉反流患者存在嗓音声学参数的异常,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明显好转,某些嗓音学参数有可能作为咽喉反流疗效评估的客观指标之一。
  • 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及食管动力学分析
    刘凡理,陈波蓓,陈小燕,倪丽艳
    2015, 22 (9): 445-448.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通过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诊断性治疗,观察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患者在治疗前后反流症状体征的变化及食管动力学特点。方法 将疑似LPRD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治疗前后均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的评分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sion manometry,HRM)检测。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 lux disease,GERD)问卷评分标准,分为单纯LPRD组和LPRD伴GERD组。结果 确诊为LPRD患者38例,单纯LPRD组12例,LPRD伴GERD组26例。两组中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BM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LPRD组RSI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09,P<0.05),RFS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976,P>0.05),LPRD伴GERD组RSI和RFS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LPRD组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RD伴GERD组食管动力参数UESP、LESP、DCI和DL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纯LPRD患者反流体征较症状的明显改善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能改善LPRD伴GERD的食管动力,单纯的LPRD治疗前后食管动力无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单纯LPRD与GERD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
  • 咽喉反流与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和治疗
    陈茹,林森,陈崇喜,黄益灯
    2015, 22 (9): 449-451.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与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12月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
    的98例LPRD患者,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正常组56例和异常组42例,随机把异常组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正常组和异常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异常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支持疗法、暗示疗法、消除心理疑虑并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进行心理调节,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正常组、异常治疗组和异常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1.79%(29/56)、66.67%(14/21)和14.29%(3/21),异常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异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χ 2=11.958,P <0.05);正常组总有效率高于异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χ 2=8.843,P <0.05);异常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372,P >0.05)。结论  LPRD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状态,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性的给予心理干预,可以提高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
    吉均祥,周杰玉
    2015, 22 (9): 452-454.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经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评分诊断为LPRD 患者74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1次/d,口服,持续2~3个月后如症状明显缓解则减量为10 mg,1次/d,维持治疗6~12个月;金嗓利咽丸,60~120粒,2次/d,持续1~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2、6、12和18个月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2、6、12、18总有效率分别为74.3%、90.5%、87.8%、86.5%。结论 咽喉反流是导致慢性咽喉炎难治的重要病因,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金嗓利咽丸治疗,可明显改善LPRD的症状和体征。
  • 论著
  • 面神经血管瘤诊断及治疗
    郭良蓉,李健东
    2015, 22 (9): 455-458.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研究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诊治的5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29~44岁;5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4例均行颞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及面神经增强MRI检查,1例仅行面神经增强MRI。结果 5例患者均以突发单侧面瘫起病;左侧4例,右侧1例;5例患者均有面神经膝节段受累;面神经血管瘤在HRCT上主要表现为膝状神经节及邻近迷路段、水平段面神经骨管扩大,周围骨质边缘不连续、欠规则。较典型者呈点状或针状高密度类似蜂窝状结构;MRI上主要表现为以膝状神经节为中心的软组织结节影,伴邻近节段面神经增粗。平扫呈混杂T1、不均匀稍长T2异常信号,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异常强化。结论  详细病史、结合颞骨HRCT及多平面重建、面神经增强MRI等辅助检查,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术前诊断;根据患者听力情况、肿瘤范围、累及部位选择适宜的手术径路,在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完整性的基础上切除肿瘤。
  • 糖皮质激素口服联合鼓室内注射治疗重度和极重度突发性聋
    刘璐,钟时勋
    2015, 22 (9): 459-462.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和鼓室内注射联合治疗重度和极重度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以探索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方法。方法 对54例重度和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激素、改善微循环、溶栓抗凝等治疗,同意加用鼓室内注射激素的患者为治疗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治疗2周后复查纯音测听。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听阈改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疗效无差异(P =0.194)。治疗组与对照组中重度突发性聋患者间疗效无差异(P =0.251),两组中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间疗效也无差异(P =0.380)。结论 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联合鼓室内注射治疗重度和极重度突发性聋有效,但并不能得到较单独全身用药更好的疗效。
  • 鼻中隔膨隆段的影像解剖测量
    朱杭军,张建东,王玉海
    2015, 22 (9): 463-464.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对正常及偏曲的鼻中隔前上膨隆部位的CT影像测量,探讨其临床生理意义。方法 观察50例鼻窦平扫CT片(无明显鼻中隔偏曲患者),测量鼻中隔膨隆区域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另观测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CT片,在膨隆最显著处分别测量膨隆侧和凹陷侧黏膜厚度,对测量结果以SPSS统计学分析。结果 94%(47/50)正常鼻中隔CT影像上能观察到鼻中隔前上区域梭形隆起,鼻中隔骨性(软骨)部分基本位于膨隆中间位置,左右侧黏膜厚度分别为(4.84±0.88)mm,(4.91±0.69)mm;膨隆区左右径(10.30±1.27)mm,前后径(31.35±5.18)mm,对鼻中隔偏曲CT影像均观察到梭形隆起区域,测量其膨隆侧黏膜厚度(2.30±1.23)mm;凹陷侧厚度(6.71±1.42)mm;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鼻中隔膨隆区域可能有类似鼻甲调节鼻腔气道阻力作用,鼻中隔偏曲患者凹陷侧黏膜一般均比膨隆侧增生明显,与其可能具有鼻腔气道阻力调节作用有关。
  • 北京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调查
    王媛,曹春婷,漆可,刘媛媛,田英
    2015, 22 (9): 465-469.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患病率。方法 在北京市东城区和昌平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以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7~15岁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变应性鼻炎调查问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抽取参加问卷调查者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北京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自报
    患病率为49.68%;②自报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③中心城区自报患病率高于远郊区县;④北京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确诊患病率为21.0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4.83%,女性患病率为14.11%;⑤自报变应性鼻炎阳性患者5.14%合并哮喘。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为49.68%,确诊患病率为21.09%。
  • 鼻底解剖特征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檀俊龙,叶京英,张俊波,李彦如,曹鑫,董佳佳
    2015, 22 (9): 470-473.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分析鼻底及相关上气道解剖特征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相关性。方法 50例OSAHS患者和4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多道睡眠图监测及上呼吸道三维CT检查。对比组间各参数差异,分析上气道解剖特征与睡眠监测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多个CT指标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包括腭咽腔与舌咽腔的最小左右径及最小截面积、腭咽腔的最小前后径以及鼻底气道宽度(P 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腭咽最小截面积及鼻底气道宽度是OSAHS发生与否的独立预测因素(风险比值比分别为0.978及0.589,P <0.05)。相关分析提示鼻底气道宽度及鼻底气道面积均与多项咽腔CT指标显著相关(P <0.05),其中二者与腭咽腔最小截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及0.425。结论 鼻底及腭咽腔狭窄是OSAHS发生的独立解剖危险因素,鼻底部位的气道特征与下游咽腔的解剖特征相关。
  • 临床经验
  • 以颈部肿块为首要症状的猫抓病诊断
    邓晶,司马国旗,盛成,岳利华
    2015, 22 (9): 474-475.
    摘要 ( ) PDF ( 0KB ) ( )   
  • 儿童外耳道胆脂瘤感染期的治疗
    李力,王朝山,王彩云,孔繁勇
    2015, 22 (9): 476-477.
    摘要 ( ) PDF ( 0KB ) ( )   
  • 耳前耳后联合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观察
    杜铁流,宋照营,黄可
    2015, 22 (9): 478-479.
    摘要 ( ) PDF ( 0KB ) ( )   
  • 睡眠评分及口咽检查与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唐莉,王萱,王颖,丰光全
    2015, 22 (9): 480-481.
    摘要 ( ) PDF ( 0KB ) ( )   
  • 标准与规范
  • 变应性鼻炎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推荐
    李全生,魏庆宇
    2015, 22 (9): 482-486.
    摘要 ( ) PDF ( 0KB ) ( )   
    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新近发布了一项临床实践指南:变应性鼻炎。为了协助实施指南,本文总结了指南中的基本原理、目的以及关键的执行语句。通过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诊断试验的说明与评价、慢性疾病和合并症的档案,指南提出了14项建议用于指导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评价和治疗,以确定最适当的干预方式去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以及生活质量。
  • 教育园地
  • 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应用
    娄鸿飞,王成硕,宋晓红,张罗
    2015, 22 (9): 487-488.
    摘要 ( ) PDF ( 0KB ) ( )   
    将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的理念引入住院医师(研究生)培训当中,以CP为平台组织临床教学称之为CP式教学法。笔者团队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研究生)培训中遵循CP文本,规范化进行临床技能和思维训练,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强化受训者基础研究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将CP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打造临床科研两相宜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有助于实现医学教育培训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