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论著
  • 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1β在成人喉乳头状瘤疾病进展中的相关性研究
    郭伟, 尹高菲, 李暖, 张洋, 黄志刚
    2024, 31 (3): 137-.
    摘要 ( ) PDF ( 981KB ) ( )   
    目的 探究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IL-1β与成人喉乳头状瘤疾病进展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手术治疗的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的组织样本,将患者分为乳头状瘤组和疾病进展组。对样本行RNA原位杂交判断HPV分型,免疫荧光检测IL-17及IL-1β表达,分析其表达的组间差异及与HPV高危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乳头状瘤组及疾病进展组间IL-17及IL-1β免疫荧光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疾病进展组中IL-17及IL-1β阳性率显著升高(t =5.460,P <0.001;t =10.030,P <0.001)。HPV高危亚型与IL-17及IL-1β表达相关,HPV高危型患者中IL-17及IL-1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IL-17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554,P =0.0004)。结论 IL-17及IL-1β与成人喉乳头状瘤疾病进展及HPV高危型感染状态有着密切相关性,HPV高危型加剧组织局部IL-17及IL-1β聚集,造成局部免疫微环境改变,进而引发疾病进展。
  • 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与结节性质的关联
    柯和平, 宋晓艳
    2024, 31 (3): 141-.
    摘要 ( ) PDF ( 702KB ) ( )   
    目的 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io,SR)与结节性质的关联。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3年2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接受治疗的9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结节数共128枚)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n=50)和恶性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利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结节性质的危险因素。按SR从低到高等分为五分位数组(Q1~Q5),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R与恶性结节风险的相关性,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法分析SR与甲状腺恶性结节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非线性关联。建立回归方程y=1-1/(1+e-z)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在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促甲状腺激素(TSH)、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SR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发现TSH、PSV、RI增大、EDV及SR降低均为影响患者结节性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SR与恶性结节风险存在独立相关性(OR=0.60,95%CI 0.41~0.81,P <0.001),且SR从低到高五分位数组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趋势<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男性或女性的SR与恶性结节风险均不存在非线性关系。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分析显示,SR和甲状腺恶性结节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SR=-2.1时,线性P <0.0001。经Bootstrap自抽样,预测模型区分度、准确度较好。结论 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的SR和结节性质具有独立相关性,SR能够通过病灶组织的硬度判断结节性质,对患者结节性质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外源性白细胞介素10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白细胞介素33表达
    赵亚娟, 玄丽佳, 谢希然, 王向东, 张罗
    2024, 31 (3): 147-.
    摘要 ( ) PDF ( 618KB ) ( )   
    目的 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息肉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33的表达水平,及外源性IL-10刺激对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eosinophilic CRSwNP,ECRSwNP)中IL-3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手术获取ECRSwNP 12例、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non-eosinophilic CRSwNP,nECRSwNP)8例及12例正常鼻黏膜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组织中IL-10及IL-33表达水平。另收集10例ECRSwNP样本,以含或不含100 ng/ml IL-10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同一患者样本24 h后,ELISA及免疫组化检测IL-33表达量。结果 IL-10在ECRSwNP组、nECRSwNP组、对照组中表达无显著差异(P >0.05)。IL-33在ECRSwNP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3)。在ECRSwNP组中,IL-10与IL-33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0.7470,P =0.0052);在nECRSwNP组及对照组中两者无明显相关性(P >0.05)。相比于空白对照组,IL-10刺激组中IL-33的表达显著下降(P =0.0197)、免疫组化观察到IL-33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 =0.0183)。结论 在ECRSwNP中IL-33的表达量显著增高,IL-10与IL-33负相关。外源性IL-10可以抑制ECRSwNP中IL-33的表达。
  • 论著
  • 苯环喹溴铵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庞雅方, 沙骥超, 郑军, 朱冬冬
    2024, 31 (3): 152-.
    摘要 ( ) PDF ( 473KB ) ( )   
    目的 分析苯环喹溴铵鼻喷剂治疗以流涕症状为主的季节性变应性鼻炎(AR)的有效性,观察其对流涕为主的季节性AR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确定苯环喹溴铵鼻喷剂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8~9月及2022年8~9月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的60例AR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脱落患者,有效数据55例,其中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32例,中位年龄33岁。对这些患者均给予苯环喹溴铵鼻喷剂治疗,以治疗前、后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使用前、后患者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 使用苯环喹溴铵鼻喷剂14 d,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P <0.001),治疗总有效率为78.43%(40/51),且未见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苯环喹溴铵鼻喷剂治疗AR效果较好且无较大副作用,值得推广。
  • 沧州市中心医院2 233例吸入性变应原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刘卫卫, 温博深, 苏小明, 黄艳, 申梦梦, 贾玉静, 王斌, 李建房
    2024, 31 (3): 156-.
    摘要 ( ) PDF ( 1433KB ) ( )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22年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患者的18种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血清检测结果,了解该地区吸入性变应原的流行情况,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沧州市中心医院2022年1~12月进行变应原sIgE检测的2 2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变应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吸入性变应原sIgE阳性率为59.43%,前5位的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28.08%)、屋尘(23.20%)、屋尘螨(22.21%)、艾蒿(16.44%)和猫上皮(12.32%)。男性和女性患者各类变应原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1~10岁组的阳性率最高。除1~10岁组中阳性率最高的吸入性变应原为屋尘以外,其他年龄组阳性率最高的变应原均为粉尘螨。秋季就诊的阳性检出率最高。结论 沧州地区疑诊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sIgE阳性主要变应原为粉尘螨、屋尘、屋尘螨、艾蒿和猫上皮。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性别患者的变应原sIgE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河北沧州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 健康人鼻腔及鼻咽腔颗粒沉降的生物力学研究
    杨花, 孙东, 苏英锋, 孙秀珍, 于申, 唐媛媛
    2024, 31 (3): 161-.
    摘要 ( ) PDF ( 3864KB ) ( )   
    目的 建立健康人鼻腔及鼻咽腔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鼻腔及鼻咽腔的颗粒沉降特征,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颗粒沉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鼻腔及鼻咽腔疾病的潜在诱发因素及经鼻腔给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志愿者鼻部多层螺旋CT数据,重建上呼吸道三维数值模型后,针对不同气流流率、颗粒粒径及颗粒密度条件下的颗粒沉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鼻阈、鼻甲前端、鼻咽顶后壁为颗粒最易沉降区域。当气流流率为30 L/min及60 L/min时,不同颗粒直径、颗粒密度下该重建模型沉积率均可达80%以上。当颗粒粒径为10 μm及15 μm时,不同气流流率、颗粒密度下该重建模型沉积率均可达90%以上。结论 (1)颗粒在鼻腔主要沉降于鼻阈及鼻前庭,在鼻咽腔则主要沉降于鼻咽顶后壁;(2)气流速度、颗粒粒径及密度对颗粒沉积率均有影响,其中颗粒粒径对颗粒沉降影响最大,其次是气流流率、颗粒密度;(3)当颗粒密度及气流流率不变,相较于10 μm和15 μm的颗粒, 直径为5 μm的颗粒在鼻咽部颗粒沉降最多。
  • 梅尼埃病患者伴随常见变应性疾病的调查与分析
    张祎, 郭苏影, 刘博
    2024, 31 (3): 167-.
    摘要 ( ) PDF ( 470KB ) ( )   
    目的 调查梅尼埃病患者伴随的变应性疾病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确诊的梅尼埃病患者152例作为病例组,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社区随机抽取的非梅尼埃病志愿者100名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对存在的变应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病例组比对照组伴随的变应性因素发生率高。(1)病例组中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28.29%(43/152)]高于对照组[16.00%(16/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80,P =0.024);有病毒感染史的比例[50.00%(76/152)]高于对照组[33.33%(33/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02,P =0.008);(2)病例组中偏头痛的患病率[37.50%(57/152)]高于对照组[22.00%(22/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33,P =0.009),有偏头痛的梅尼埃病患者中伴随变应性疾病[56.14%(32/57)]和病毒感染史[66.67%(38/57)]的比例也较无偏头痛者比例高[(32.63%(31/95)和40.00%(38/95)](χ2=8.113,P =0.004;χ2=10.133,P =0.001)。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伴随的变应性疾病发生率较高。有病毒感染史者占比较高的原因还应做进一步研究。
  • 儿童复发性眩晕伴单侧前庭功能障碍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马宁, 刘瀚迪, 刘冰, 刘薇, 杨扬, 张杰
    2024, 31 (3): 171-.
    摘要 ( ) PDF ( 414KB ) ( )   
    目的 了解儿童复发性眩晕伴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儿童复发性眩晕伴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患儿临床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4~13(7.95±0.415)岁。病程平均6.01±1.618周,合并非偏头痛性头痛23.8%,合并晕车26.2%,1个月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者占23.8%。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者有61.9%(26/42)。治疗1个月时,前庭症状治愈率为66.67%,双温试验恢复率为73.80%。治疗1个月时两组比较,儿童前庭症状问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前庭康复训练治疗与前庭症状治愈率相关(P =0.004),与双温试验恢复率无关(P =0.148)。结论 儿童复发性眩晕伴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除药物对症治疗外,建议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达到更高临床症状缓解率。
  •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6及降钙素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周津之, 鲁宁
    2024, 31 (3): 175-.
    摘要 ( ) PDF ( 495KB ) ( )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cute suppurative tonsillitis,AST)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AST患儿纳入观察组进行分析,按照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将其分为病毒感染组(35例)和细菌感染组(45例),另选取30名体检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AA、IL-6、PCT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SAA、IL-6、PCT对AST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血清SAA、PCT及IL-6水平均显著升高[(104.86±30.47)mg/L vs.(8.27±1.09)mg/L、(21.39±6.24)ng/L vs.(4.45±1.21)ng/L、(73.98±17.34)ng/L vs.(5.07±1.86)ng/L],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细菌感染组比较,病毒感染组患儿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87.61±19.22)ng/L vs.(63.75±8.13)ng/L,P <0.05];细菌感染组血清SAA及PCT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86.73±14.65)mg/L vs.(154.69±39.76)mg/L;(15.27±3.09)ng/L vs.(47.28±6.27)ng/L,P 均<0.05]。血清IL-6诊断病毒感染性AST的AUC为0.821(95%CI:0.749~0.902,P =0.001),灵敏度为88.67%,特异度为75.94%;SAA与PCT联合检测对细菌感染性AST的诊断灵敏度(92.08%)和特异度(79.35%)较高(P <0.05)。结论 血清SAA、PCT及IL-6在AST患儿血清中表达升高,其在病毒感染性AST和细菌感染性AST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论著
  • 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初步研究
    张慧慧, 侯瑾, 盛颖, 杜小滢, 孔德敏, 李娜, 任晓勇, 梁建民, 王正辉, 闫静
    2024, 31 (3): 179-.
    摘要 ( ) PDF ( 522KB ) ( )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患者接受选择性喉神经电刺激治疗的远期疗效,探讨喉神经电刺激在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既往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并经频闪喉镜及喉肌电图检查诊断为单侧声带麻痹的患者42例,病程为15 d~6年,喉肌电图检查时给予喉神经电刺激治疗,检查前后均完善频闪喉镜及主客观嗓音参数检查,并录音频保存,于治疗后1年进行随访,评估患者声嘶恢复情况。结果 电刺激治疗后,28例患者声嘶立刻改善,自觉发音费力明显缓解,且声门闭合较前改善,频闪喉镜下可观察到黏膜波。嗓音评分ΔR、ΔB、ΔH的改变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嗓音障碍严重指数(dysphonia severity index,DSI)较刺激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长发音时间(maximum pronunciation time,MPT)较刺激前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频微扰(Jitter)和振幅微扰(Shimmer)未见明显改变。电刺激治疗后1年随访,失访6例,随访36例,痊愈为58.3%(21/36),好转13.9%(5/36),未愈27.8%(10/36)。电刺激治疗有效28例,失访2例,随访时痊愈19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88.5%(23/26)。结论 喉神经电刺激治疗可以改善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声嘶,对其神经恢复期间的声音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短篇论著
  • 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鼓膜大穿孔的疗效观察
    王涛, 李伟
    2024, 31 (3): 183-.
    摘要 ( ) PDF ( 635KB ) ( )   
    目的 分析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鼓膜大穿孔的疗效。方法 选取60例(60耳)实施耳内镜手术修补鼓膜大穿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耳屏软骨膜修补,实验组采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复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鼓膜愈合情况及听力改善情况,听力观察指标主要0.5、1、2、4 kHz的气导、骨导听力。结果 (1)实验组鼓膜愈合率96.7%(29/ 30),对照组 86.7%(26/30),实验组鼓膜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873,P =0.350);(2)两组患者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平均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外耳道入路的耳内镜手术符合微创治疗理念,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是可靠的自体修补材料,术后能达到较好的鼓膜愈合状态,并获得良好的听力提高,是一种可靠的鼓膜大穿孔修补手术的方法选择,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皮下免疫治疗对局部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蔡艳, 廖倪, 袁婧, 夏少华, 邓伟, 毛洪波
    2024, 31 (3): 186-.
    摘要 ( ) PDF ( 457KB ) ( )   
    目的 探究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对局部变应性鼻炎(local allergic rhinitis,LAR)伴哮喘患者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间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LAR伴哮喘患者,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哮喘规范化治疗,观察组另给予SCIT,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12个月后评估患者临床疗效,评估患者症状评分、用药评分,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特异性IgG4(sIgG4)和特异性IgE(sIgE)水平,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统计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哮喘症状总评分(total asthma symptom score,TASS)和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均降低(P 均<0.05),观察组TASS和TNSS均较对照组降低(P 均<0.05);与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用药积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TMS)均降低(P 均<0.05),观察组TMS较对照组降低(P <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sIgG4水平升高(P <0.05),sIgE降低水平(P <0.05);观察组sIgG4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0.05),两组sIgE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RQLQ评分降低(P <0.05),观察组RQLQ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8.57% ,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SCIT能够有效改善LAR伴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Ⅰ型变态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 支撑喉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声带息肉的疗效观察
    尹志利, 张静, 曹玮, 鲁雪雪, 姚昆
    2024, 31 (3): 190-.
    摘要 ( ) PDF ( 389KB ) ( )   
    目的 探讨支撑喉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声带息肉的疗效。方法 选取54例声带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行支撑喉镜下声带黏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声带息肉切除术,对照组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声带外观及嗓音质量。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42,P <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oice handicap index,VHI)、GRBAS分级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 观察组=3.257、1.903;t 对照组=2.843、1.732,P 均<0.05),而两组组间术前VHI、GRBAS分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最长发音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均较术前升高,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 观察组=2.725、2.101、3.971;t 对照组=2.861、2.254、4.125,P 均<0.05)。结论 支撑喉镜下声带黏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声带息肉切除术切除更安全彻底,术后效果更佳,适用人群广,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 病例报道
  •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误诊为鼻窦炎眶周蜂窝织炎1例
    王明婕, 李骋, 孙炎, 杨磊
    2024, 31 (3): 193-.
    摘要 ( ) PDF ( 881KB ) ( )   
  • 首发症状为声嘶的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1例
    王宸欣尉, 于锋, 林颖, 艾毛毛
    2024, 31 (3): 195-.
    摘要 ( ) PDF ( 548KB ) ( )   
  • 综述
  • cN0级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对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的Meta分析
    朱毅凡, 洒娜, 赵婉君, 刘会, 徐伟, 吕正华
    2024, 31 (3): 197-.
    摘要 ( ) PDF ( 3554KB ) ( )   
    目的 分析临床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ode-negative,cN0)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患者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CLNM)临床危险因素,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PCLND)的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研究cN0单侧PTC患者CCLNM临床特征的相关文献,截至时间为2023年9月,采用RevMan5.4、Stata1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3 532例患者。所有患者CCLNM发生率范围为3.9%~30.6%。分析结果提示:男性(OR=1.65,95%CI =1.28~2.11)、肿瘤直径≥1 cm(OR=2.88,95%CI =2.30~3.60)、年龄≤55岁(OR=2.10,95%CI =1.15~3.82)、包膜受累(OR=1.63,95%CI =1.04~2.57)、腺外侵犯(OR=1.76,95%CI =1.31~2.36)、脉管侵犯(OR=4.23,95%CI =2.25~7.98)、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10.83,95%CI =5.56~21.10)、喉前淋巴结转移(OR=4.32,95%CI =2.66~7.02)、气管前淋巴结转移(OR=6.67,95%CI =2.06~21.54)患者更容易发生CCLNM(P 均<0.05)。而未发现肿瘤多灶性、桥本甲状腺炎、BRAF基因突变、MACIS≥6、超声回声、超声血流与CCLNM相关。结论 男性、肿瘤直径≥1 cm、年龄≤55岁、包膜受累、腺外侵犯、脉管侵犯、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气管前淋巴结转移是发生CCLNM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作为cN0单侧PTC患者PCLND的程度指标。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4, 31 (3): 198-.
    摘要 ( ) PDF ( 289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4, 31 (3): 199-.
    摘要 ( ) PDF ( 1087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