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论著
  • 早期声门型喉癌CO2激光切除术后术区暂时性异常上皮内乳头样毛细血管袢的变化特点分析#br#
    刘小红, 谢萌, 石瑶, 曹楠, 杨皓楠, 任晓勇, 罗花南
    2024, 31 (11): 681-.
    摘要 ( ) PDF ( 1733KB ) ( )   
    目的 分析早期声门型喉癌接受CO2激光切除术后,术区暂时性异常上皮内乳头样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的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3年11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且接受支撑喉镜CO2激光切除术的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在术后1、3、6个月复查电子喉镜的无复发者,包括普通白光内镜和窄带成像内镜(NBI),系统收集患者病史、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喉镜图片、影像学资料和病理结果,分析其术后不同随访时间喉镜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 本研究纳入接受支撑喉镜CO2激光手术的无复发早期声门型喉癌55例。术后1、3、6个月,术区表面出现伪膜覆盖(72.73%、25.45%、7.27%)、肉芽形成(60.00%、34.55%、1.82%)和异常IPCL(23.64%、7.27%、0.00%)的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01)。术后1~3个月内术区表面伪膜覆盖、肉芽形成,NBI内镜下可出现异常IPCL(主要为Va型粗大斑点和Vb型扭曲血管),至术后6个月内伪膜脱落、肉芽消退、瘢痕形成,异常IPCL均消失。结论  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在接受支撑喉镜CO2激光切除术后3个月内可出现暂时性异常IPCL,但术后6个月内异常IPCL可消失,故术后6个月内可考虑密切观察,不急于活检。
  • 利用泛癌分析SDHB基因在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中的作用
    王璞, 高立明, 张文阳, 夏寅
    2024, 31 (11): 682-.
    摘要 ( ) PDF ( 1940KB ) ( )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分析SDHB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并深入探索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患者中SDHB基因突变导致信号通路的改变以及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中分析SDHB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以及与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和TARGET数据库,了解PPGL患者中SDHB基因突变影响的其他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对相关性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并探索PPGL患者中SDHB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 SDHB基因在21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包括膀胱移行细胞癌、乳腺浸润性癌、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宫颈腺癌、结肠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食管癌、多形成性胶质细胞瘤、头颈鳞状细胞癌、脑低级别胶质瘤、肺腺癌、肺鳞状细胞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胰腺癌、前列腺腺癌、直肠腺癌、皮肤黑色素瘤、胃腺癌、甲状腺癌、胸腺瘤、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而在包括PPGL在内的其他7种肿瘤中表达低于正常组织,包括肾上腺皮质癌、胆管癌、肾嫌色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和PP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分析SDHB基因的表达与生存预后的关系,发现在胃腺癌、肾透明细胞癌、间皮瘤、骨肉瘤和肾乳头状细胞癌中,SDHB基因表达降低预示预后不良;而在子宫内膜癌、胶质瘤、头颈鳞状细胞癌、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口腔鳞状细胞癌和肾上腺皮质癌中,SDHB基因表达增高预示预后不良。在相关性和富集分析中发现SDHB基因表达主要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合成和分泌、肽受体活性、G-蛋白偶联肽受体活性、神经肽受体活性、突触膜内在成分、突触膜组成部分、突触后特化膜组成部分、环核苷酸介导的信号通路、神经肽信号通路、糖皮质激素代谢过程等信号通路相关。在肿瘤免疫浸润分析中发现在SDHB基因低表达组中,浸润性最高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调节性T细胞(TReg),提示pDC细胞和TReg细胞在PPGL肿瘤患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结论 SDHB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且与肿瘤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在PPGL患者中,SDHB基因影响的信号通路和高浸润的免疫细胞为未来的机制研究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179例喉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弥志鹏, 李永春, 文武林, 申学良, 杨凤霞, 杨梅花, 章峪侨, 陈宝丽, 马瑞霞
    2024, 31 (11): 686-.
    摘要 ( ) PDF ( 1144KB ) ( )   
    目的 分析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以提高对LSCC的认识和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第一和第二临床医学院两家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治疗的179例LSCC患者,其中男171例,女8例,年龄30~84(61.53±8.02)岁,病理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免疫组化结果等,并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79例LSCC患者中男女比为21.4∶1,60~79岁年龄段高发(58.7%),发病年龄最小者3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声嘶138例(77.1%)、咽痛16例(8.9%)及咽部异物感13例(7.3%);原发部位以声门型多见135例(75.4%),31例(17.3%)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以中分化型多见80例(44.7%);免疫组化标志物p1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PD-1/PD-L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阳性率分别为20.3%、96.4%、36.4%、77.3%。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发病部位及淋巴结转移与疾病复发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临床分期是该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15,95%CI:1.519~9.088,P =0.04)。结论 LSCC临床分期、发病部位、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免疫组化标志物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较高值得关注。检测PD-1/PD-L1阳性患者的靶向治疗是一个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 声门上型喉癌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miR-204-5p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甄全胜, 王立娟, 刘冬梅
    2024, 31 (11): 698-.
    摘要 ( ) PDF ( 558KB ) ( )   
    目的 探讨声门上型喉癌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miR-204-5p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118例声门上型喉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18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生存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20例)与预后良好组(n=98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对LncRNA MALAT1、miR-204-5p的表达量进行检测;Pearson法分析血清LncRNA MALAT1与miR-204-5p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LncRNA MALAT1及miR-204-5p水平对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预后方面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miR-204-5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血清LncRNA MALAT1与miR-204-5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 =-0.487,P <0.001);血清中LncRNAMALAT1与miR-204-5p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5);相较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患者血清中LncRNA MALAT1的浓度明显升高(P <0.05),T1级、无淋巴结转移、高分化、临床Ⅰ~Ⅱ期及血清miR-204-5p水平显著降低(P <0.05)。通过ROC曲线分析,LncRNA MALAT1与miR-204-5p联合应用于预测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预后,其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LncRNA MALAT1单独预测的AUC(Z =3.079,P =0.002)及miR-204-5p单独预测的AUC(Z =3.338,P =0.001)。结论 声门上型喉癌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升高,血清miR-204-5p水平降低,对预测声门上型喉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展现出一定价值。
  •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和纤维连接蛋白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曹成, 余滋中, 许昱
    2024, 31 (11): 703-.
    摘要 ( ) PDF ( 911KB ) ( )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TIMP-3)、纤维连接蛋白1(fibronectin 1,FN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102例鼻咽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病例组),另取102例慢性鼻咽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TIMP-3、FN1表达。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鼻咽癌组织TIMP-3、FN1表达水平与患者5年预后生存关系。影响因素利用Cox风险回归法分析。结果 病例组TIMP-3蛋白阳性率(25.49%,26/102)低于对照组(82.35%,8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69,P <0.05);FN1蛋白阳性率(71.57%,73/102)高于对照组(20.59%,21/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48,P <0.05)。TIMP-3、FN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 <0.05)。5年随访期间,102例鼻咽癌患者中64例无病生存为生存组,38例鼻咽癌患者发生死亡为死亡组。鼻咽癌组织TIMP-3阴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56.58%,43/76)低于TIMP-3阳性表达患者(80.77%,21/26)(χ2=8.921,P <0.05);鼻咽癌组织中FN1阴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79.31%,23/29)高于FN1阳性表达患者(56.16%,41/73)(χ2=8.596,P <0.05)。FN1阳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TIMP-3是鼻咽癌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组织中TIMP-3表达降低、FN1表达升高,两者与鼻咽癌进展与预后密切相关,或可作为鼻咽癌潜在的预后标志物。
  • 伴有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I型鼓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
    张思思, 周宇, 陈天宏, 林川耀, 马登滨
    2024, 31 (11): 708-.
    摘要 ( ) PDF ( 982KB ) ( )   
    目的 观察伴有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内镜下I型鼓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外耳道及鼓室黏膜的症状特点,将80例患者分为干耳无真菌组、干耳伴真菌组、湿耳无真菌组、湿耳伴真菌组4组。记录其临床特点。伴有真菌性外耳炎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药物处理。术后6个月修补的鼓膜未愈合、移植物再发生穿孔和/或持续不能干耳被认为是修补失败。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四组患者鼓膜整体愈合率为98.8%,四组患者术后鼓膜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四组患者术后气骨导差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有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行I型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未见降低,疗效无明显差异。
  • 一个遗传性听力损失家系TNC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梁飞, 刘俊平, 詹小燕, 杨彬彬, 陈缪安, 郑燕华
    2024, 31 (11): 712-.
    摘要 ( ) PDF ( 1681KB ) ( )   
    目的 探讨一个遗传性听力损失家系的TNC耳聋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绘制家系图谱,分析遗传模式,采用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评估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该家系的6名成员进行基因检测,筛选出可能与听力损失相关的候选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候选突变在该家系及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在该家系中发现第9号染色体上TNC基因第17外显子的的杂合突变c.5110G>T(p.Ala1704Ser),该突变与遗传性听力损失存在相关性。该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均表现为出生时听力正常,幼年时期听力下降;影像学检查中耳和内耳结构无异常。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TNC基因的杂合突变c.5110G>T(p.Ala1704Ser)与遗传性听力损失的相关性,为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新的依据。
  • 循环炎症因子与感音神经性聋之间的因果关系:一项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邱招凤, 常玮, 郭建宙, 刘宇, 赵亚会
    2024, 31 (11): 717-.
    摘要 ( ) PDF ( 2065KB ) ( )   
    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循环细胞因子与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的因果关系。方法 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集用于识别与暴露和结果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选择与暴露数据显著相关(P <5e-6)并与F统计量中的暴露密切相关的SNP(F>10)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使用MR-Egger回归和逆方差加权评估其因果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OR=1.04,95%CI :1.01-1.07,P =0.0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OR=1.10,95%CI :1.02-1.18,P =0.01)以及白细胞介素13(IL-13)(OR=1.04,95%CI:1.01-1.06,P =0.01)、IL-10(OR=1.06,95%CI:1.02-1.11,P =0.01)、IL-7(OR=1.05,95%CI :1.01-1.08,P =0.00)升高增加SNHL的风险。逆向分析并未发现SNHL显著影响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在工具变量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异质性或水平多效性。结论 VEGF、SDF-1α、IL13、IL10和IL7水平升高与SNHL有正相关性,为进一步进行生物标志物用于SNHL的预测、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靶点。
  • 细菌溶解产物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分析
    李欣, 何健, 李聪, 张玥钰, 刘雪峰, 吕芸
    2024, 31 (11): 722-.
    摘要 ( ) PDF ( 1505KB ) ( )   
    目的 观察手术患者应用细菌溶解产物(bacterial lysates,BLs)联合鼻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CRS)的疗效。方法 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病例,分为四组,CRSwNP应用BLs组、CRSwNP对照组、CRSsNP应用BLs组和CRSsNP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鼻用激素治疗,BLs组术后给予鼻用激素+BLs口服治疗。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嗜酸细胞(Eos)、IL-4、IgG、IgA、IgM和总IgE水平对四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评估。结果 CRSwNP应用BLs组和CRSsNP应用BLs组间IgG、IgA、IL-4、Eo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CRSwNP应用BLs组和CRSsNP应用BLs组间VAS及SNOT-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CRSwNP应用BLs组和CRSsNP应用BLs组间Lund-Kennedy评分及Lund-Mackey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控制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与治疗直接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BLs对CRS患者术后鼻漏、持续性炎症反应、黏膜恢复情况均有改善,可提高机体IgG、IgA水平,降低Eos及IL-4水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提高CRS的治疗效果。
  •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鼻内镜评分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并发哮喘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br#
    刘会芳, 姚依松, 王晶妍, 王建伟, 杨玉娟, 张宇, 宋西成
    2024, 31 (11): 727-.
    摘要 ( ) PDF ( 728KB ) ( )   
    目的 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合并哮喘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复发高风险患者,为CRSwNP合并哮喘患者的精准治疗与健康预后提供有利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就诊的161例CRSwNP伴哮喘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与相关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基于Lasso的Cox回归分析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危险因素,并计算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判断模型性能。绘制相关影响因素的Kaplan-Meier(K-M)曲线。结果 年龄[HR(95%CI):0.96(0.95~0.98),P <0.001]、性别[HR(95%CI):1.94(1.21~3.14),P =0.006]、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HR(95%CI):1.01(1.01~1.02),P =0.004]、内镜鼻息肉评分[HR(95%CI):0.86(0.78~0.96),P =0.005]与CRSwNP合并哮喘患者的复发高度相关。当组织Eos%>21.28%和内镜鼻息肉评分>4时,CRSwNP合并哮喘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更高。结论 年龄、性别、组织Eos%与内镜鼻息肉评分是CRSwNP合并哮喘患者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Eos%>21.28%与内镜鼻息肉评分>4预示着CRSwNP合并哮喘患者的更高复发风险。
  • 短篇论著
  • 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相互作用蛋白1通过ERK信号通路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及转移机制研究#br#
    范琼, 葛洪洲, 朱晓宁, 王志军
    2024, 31 (11): 732-.
    摘要 ( ) PDF ( 635KB ) ( )   
    目的 探讨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相互作用蛋白1(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terminal,interacting protein 1,DNTTIP1)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通路促进鼻咽癌侵袭及转移机制。方法 选用人鼻咽癌细胞系(HK1)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细胞转入含有DNTTIP1基因的载体,对照组转入空白载体。采用Trizol法提取细胞中的总RNA,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DNTTIP1在观察组HK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75±0.43 vs. 1.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966,P <0.05)。观察组中HK1细胞迁移及侵袭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K1细胞中的p-ERK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0.64±0.13 vs. 1.26±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651,P <0.05)。ERK+3'-UTR+DNTTIP1组中ERK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ERK+3'-UTR组(1.71±0.21 vs.1.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272,P <0.05)。结论 DNTTIP1通过ERK信号通路促进鼻咽癌侵袭及转移,该通路对鼻咽癌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医学价值。
  • 7例累及耳鼻咽喉的复发性多软骨炎临床特征分析
    胡璐璐, 岳璟, 尹兴红, 李兴, 徐洪彬, 闫智强
    2024, 31 (11): 735-.
    摘要 ( ) PDF ( 597KB ) ( )   
    目的 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相关耳鼻咽喉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9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等。结果 患者年龄34~65(46±11.43)岁,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耳廓软骨炎6例、鼻软骨炎4例、喉气管软骨炎2例、听力减退1例、巩膜炎2例、葡萄膜炎2例、关节肿痛4例、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2例。7例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为1~48(16±17.39)个月。所有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但5例好转后病情出现反复,其中1例喉气管软骨塌陷突发喉梗阻,伴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气管切开及心肺复苏抢救成功。7例患者随访时间6~36(25.71±13.29)个月,遗留耳廓畸形4例、鼻梁塌陷3例、视力下降1例,喉气管软骨塌陷患者病情反复,最终家中窒息死亡。结论 复发性多软骨炎常累及耳廓软骨、鼻软骨、喉气管软骨,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需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
  • 不同浓度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探讨
    黄海林, 尤慧华
    2024, 31 (11): 738-.
    摘要 ( ) PDF ( 439KB ) ( )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疗效。方法 150例SOM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低浓度组(鼓室注射2 mg/ml地塞米松)、高浓度组(鼓室注射5 mg/ml地塞米松)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仅采用鼓膜穿刺抽液治疗,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在鼓膜穿刺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进行鼓室注射。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语频(0.5、1.0、2.0 kHz)气导听阈,鼓室压,血清炎性因子以及免疫指标水平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三组语频气导听阈及鼓室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三组语频气导听阈均低于治疗前(P <0.01),鼓室压均高于治疗前(P <0.01)。三组语频气导听阈组间比较,高浓度组低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 均<0.01)。鼓室压组间比较,高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 均<0.01)。治疗前,三组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CD4+T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TNF-α和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D4+T细胞水平高于治疗前(P <0.05);三组间比较,高浓度组TNF-α和IL-8水平低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 均<0.05),而CD4+T细胞水平高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 均<0.05)。治疗后,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χ2=38.42,P <0.001),其中高浓度组总有效率为94.00%(47/50),显著高于低浓度组的76.00%(38/50)和对照组的38.00%(1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三组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OM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且高浓度效果更佳。
  • 激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观察
    张晓红, 鄢胜刚, 高宇阳
    2024, 31 (11): 742-.
    摘要 ( ) PDF ( 373KB ) ( )   
    目的 观察激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宁市中医院2021年4月~2024年4月间90例(90耳)突发性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糖皮质激素用药方案分为静脉注射组26例(26耳)、鼓室注射组31例(31耳)、耳后注射组33例(33耳),均予以营养神经甲钴胺及认知行为疗法,此外分别予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静脉注射、经鼓膜穿刺注射、耳后注射,比较三组治疗疗效及治疗前后平均纯音听阈值(PTA)、主观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静脉注射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4例(15.38%)、6例(23.08%)、7例(26.92%)、9例(34.62%),鼓室注射组分别为14例(45.16%)、8例(25.81%)、4例(12.90%)、5例(16.13%),耳后注射组分别为21例(63.64%)、9例(27.27%)、2例(6.06%)、1例(3.03%)。总有效率比较,耳后注射组高于静脉注射组(P <0.05),静脉注射组与鼓室注射组、鼓室注射组与耳后注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0.05);总显效率比较,鼓室注射组、耳后注射组均高于静脉注射组(P <0.05),且耳后注射组高于鼓室注射组(P <0.05);三组患者治疗后PTA及耳鸣、耳闷感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鼓室注射组、耳后注射组均低于静脉注射组,耳后注射组低于鼓室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静脉注射组出现5例胃肠道不适,3例血小板增加,总发生率30.77%,鼓室注射组、耳后注射组仅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其中鼓室注射组治疗期间出现眩晕10例次,出血1例次,耳鸣2例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1.94%,耳后注射组出现眩晕2例次,出血2例次,耳鸣1例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5.15%,鼓室注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耳后注射组(P <0.05)。结论  耳后注射治疗突发性聋总显效率更高,治疗后听力及耳鸣、耳闷感改善均优于静脉注射和鼓室注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鼓室注射,提示耳后注射途径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 病例报道
  • 鼻腔腺泡细胞癌1例
    芮晓清, 杨俊贤, 房胜建, 王卫华
    2024, 31 (11): 745-.
    摘要 ( ) PDF ( 839KB ) ( )   
  • 鼻内镜下鼻底巨大鼻腭囊肿揭盖术1例
    王中祎, 吴健有, 王向东, 张罗
    2024, 31 (11): 747-.
    摘要 ( ) PDF ( 1035KB ) ( )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4, 31 (11): 749-.
    摘要 ( ) PDF ( 261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