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头颈肿瘤
  • 去甲斑蝥素对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人下咽癌FaDu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论著]
    侯金程 王英
    2025, 49 (1): 1-.
    摘要 ( ) PDF ( 870KB ) ( )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e,NCTD)对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诱导的下咽癌FaDu细胞(简称FaDu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FaDu细胞,HGF诱导下咽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以不同浓度NCTD处理FaDu细胞。运用Transwell法检测NCTD对FaDu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NCTD可以显著降低FaDu细胞的相对生存率,并且其抑制效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Trasnwell侵袭实验和迁移试验中,各NCTD处理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细胞数与HGF处理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随NCTD浓度的升高,侵袭和迁移到下层小室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NCTD可抑制HGF诱导的FaDu细胞中MMP-9和u-PA蛋白的表达(P <0.01),呈剂量依赖型。结论 NCTD具有抑制HGF诱导的FaDu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MP-9、u-PA蛋白表达有关。
  • 基于SEER数据库的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论著]
    胡晶 廖红明 何本超
    2025, 49 (1): 6-.
    摘要 ( ) PDF ( 1652KB ) ( )   
    目的 构建及验证预测下咽癌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下载和提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asso)回归对自变量进行筛选,最小误差处自变量个数为7,进行多因素Cox回归,选择向后LR法筛选自变量,最终纳入5个自变量,包括:T分级、M分级、年龄、骨转移、AJCC分期,构建预后模型A;建模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自变量,选择1se处自变量个数为3,包括:T分级、M分级、年龄,构建预后模型B;构建T分级、N分级、M分级模型定义为模型C,通过不同模型间相互比较,选择最佳模型。构建列线图预测下咽癌患者1年、3年、5年的生存概率,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及准确度,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价值。结果 共纳入1 941例患者,包括建模组(n=1 370)和验证组(n=571)。将模型A与模型B进行对比,P >0.05,模型A赤池信息准则(AIC=9 844.640 6)大于模型B赤池信息准则(AIC=980 1.332),故选择模型B为下咽癌预后模型。经lasso回归和Cox回归分析表明,T分级、M分级、年龄是影响下咽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B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66(95%CI:0.63~0.68)和0.66(95%CI:0.62~0.69),建模组1年、3年、5年对应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699、0.692、0.693;验证组1年、3年、5年对应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698、0.667、0.677,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结果表明,该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校准曲线表明观察值和预测值一致。结论 T分级、M分级、年龄是下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比传统的TNM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头颈鳞状细胞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特点及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赵国涵 陈晓红
    2025, 49 (1): 14-.
    摘要 ( ) PDF ( 429KB ) ( )   
    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的肿瘤。研究表明吸烟、过度酗酒等行为是引发HNSCC的主要诱因,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病的发展。免疫治疗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种癌症治疗方法,通过激活、增强或调节免疫反应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HNSCC免疫微环境中的多种细胞成分都可以影响疾病的发展进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的制定、免疫监测与预后评估、药物研发与评估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HNSCC中较为重要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特点、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氨基酸代谢重编程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孟杰 彭聪 李正阳 吴敏 叶惠平
    2025, 49 (1): 19-.
    摘要 ( ) PDF ( 408KB ) ( )   
    头颈鳞状细胞癌临床预后较差,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或转移,而复发性或转移性患者通常无法再次手术治疗,放化疗效果差且耐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代谢重编程目前被认为在抗癌治疗耐药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氨基酸代谢重编程,其为癌症细胞适应生长和存活需求而发生的一种代谢适应,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氨基酸代谢重编程的研究可能为头颈鳞状细胞癌诊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氨基酸代谢重编程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张瑾 吴允刚
    2025, 49 (1): 23-.
    摘要 ( ) PDF ( 416KB ) ( )   
    目前头颈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临床上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并根据其T分级和临床分期判断预后,但治疗效果和5年生存率仍不理想。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等炎症指标与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手术预后、放化疗治疗效果、淋巴结转移、放化疗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头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预测价值做一综述。
  • 姜黄素对头颈鳞状细胞癌的杀伤作用[综述]
    何亚婷 张志敏 陈婷婷 吴佩诗
    2025, 49 (1): 27-.
    摘要 ( ) PDF ( 440KB ) ( )   
    姜黄素作为一种从中药根茎中提取出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及细胞途径起到抗炎特性、抗氧化性以及多种抗癌活性。相较于传统姜黄素制剂,姜黄素结合物能够提高药物稳定性、减缓药物降解、增强药物溶解性和改善药代动力学,其
    有望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防治提供新策略和发现新靶点。本文就姜黄素相关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为深入研究姜黄素对头颈鳞状细胞癌的杀伤作用提供新方向。
  • 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诊治现状[综述]
    刘玉柱 陈尧 苑铁君 李波
    2025, 49 (1): 31-.
    摘要 ( ) PDF ( 449KB ) ( )   
    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喉癌的0.6%~1.5%,临床表现早期以声音嘶哑和发声困难为主要首发症状,确诊需要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目前,该疾病主要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随着分子生物学发
    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能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特征、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加深临床工作者对该肿瘤的认识。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进展[综述]
    胡荣毅 屈倩倩 杨尧禹 袁晓凤 李晓江
    2025, 49 (1): 36-.
    摘要 ( ) PDF ( 392KB ) ( )   
    甲状腺癌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中以乳头状癌最为常见,占80%以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低危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治疗方案尚存在争议,侧颈淋巴结通常不做预防性的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对其有着实质性的作用。本综述针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清扫范围进行概括梳理,同时介绍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其他疾病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从而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提供诊疗意见。
  • 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人工智能在鼻咽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现状[综述]
    张超兰 朱华伟
    2025, 49 (1): 41-.
    摘要 ( ) PDF ( 418KB ) ( )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表现优异,能自动对复杂的医学图像特征进行定性评价。以多模态影像融合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临床诊疗提供极大的辅助作用。本文主要就多模态影像融合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鼻咽癌诊疗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前
    景进行展望。
  • 类器官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综述]
    杜玉晓 王金淼 赵振营 杨相立
    2025, 49 (1): 46-.
    摘要 ( ) PDF ( 420KB ) ( )   
    类器官技术成为目前最新且最符合患者病理生理学状态的人类癌症模型,从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保留原始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点和病理学特点,可通过肿瘤类器官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肿瘤机制研究,可成为研究新型抗癌药物的优良模型,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精
    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近年来,类器官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研究,在头颈肿瘤中也逐渐开始应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类器官技术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 MiniPDX动物模型在肿瘤化疗和靶向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任敬远 鲍羿岐 金志巍 王绪锐 孙亚男
    2025, 49 (1): 50-.
    摘要 ( ) PDF ( 434KB ) ( )   
    化疗和靶向治疗是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策略,然而,因为肿瘤的异质性,许多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s)模型广泛应用于临床预后、药物试验、生物标记物鉴定、肿瘤生物学研究以及个体化治疗等领域。虽然PDX模型具有显著优势,但其也有局限性,肿瘤异种移植至少需要4~8个月的时间。鉴于晚期肿瘤进展的快速性,基于既往研究的不足,开发一种快速、准确的体内药物反应检测方法,即人源微型异种移植模型(mini-patient derived xenograft,MiniPDX)检测法,可以有效、准确地预测患者对靶向治疗和化疗的临床反应。在多项临床研究中,MiniPDX模型都表现出较高的预测能力,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本文对MiniPDX动物模型在肿瘤化疗和靶向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儿童颈深部感染诊治的研究现状
    王欣 陈勇超 潘宏光
    2025, 49 (1): 55-.
    摘要 ( ) PDF ( 445KB ) ( )   
    儿童颈深部间隙感染(deep neck infection,DNI)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早期症状隐匿,易于误诊。微生物学分析显示,儿童DNI的致病菌谱与成人存在差异,以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诊断方面,虽然颈部CT和MRI具有重要作用,但颈部超声检查更加适合儿童,因为它不仅可以动态观察感染灶周围的比邻关系,还能减少对儿童身体的辐射损伤。在治疗上,强调以保守治疗为主,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和进行血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检查至关重要,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手术干预的必要性。本文对儿童DNI流行病学、病因机制、诊断与治疗以及与成人DNI的比较做一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 学科史话
  • 头颈部影像学史与诺奖的百年邂逅
    臧传善 孙健 孙彦
    2025, 49 (1): 60-.
    摘要 ( ) PDF ( 318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