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鼻眼相关外科
  • 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中泪囊黏膜后位切口的临床应用价值
    徐景利,吴雨潇,王旻,吕志刚,郝美娜
    2020, 27 (2): 59-.
    摘要 ( ) PDF ( 687KB ) ( )   
    目的 探讨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tomy,DCR)中泪囊黏膜后位切口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鼻泪管阻塞行DCR的患者共45例(47只眼),术中暴露泪囊,沿泪囊偏后方纵行切开泪囊,并在前后泪囊瓣上下各做一切口,形成一个“工”字形的泪囊黏膜瓣,并将泪囊瓣分别向前、后铺开,术后随访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评估患者,治愈46只眼,无效1只眼,患者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7.9%,无效率为2.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泪囊黏膜后位切口可使得黏膜瓣很好的覆盖裸露骨质,提高手术成功率。
  • 经鼻内镜下眼眶肌锥内间隙的解剖入路研究
    李立锋,臧洪瑞,韩德民,Ricardo L. Carrau
    2020, 27 (2): 63-.
    摘要 ( ) PDF ( 2747KB ) ( )   
    目的 探索眼眶肌锥内间隙的解剖学关系,并评估经鼻肌锥内间隙手术入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8个动静脉双灌注的新鲜尸头(共16侧)进行解剖学研究。在标本的一侧采用经筛窦入路,分别进行眼眶内上及内下肌锥内间隙的解剖;在另一侧采用经鼻泪前隐窝入路,分别进行内下及外下肌锥内间隙的解剖。比较两种入路对相应肌锥内
    间隙的暴露程度,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结果 经筛窦入路,去除眼眶下内壁的骨嵴,在下直肌与内直肌之间可以暴露眼眶内下肌锥内间隙;向内牵拉内直肌,可暴露内直肌上半部与视神经间的区域。在内直肌与上斜肌之间,可进入眼眶内上肌锥内间隙。经鼻泪前隐窝入路,能在直视下暴露眼眶内下肌锥内间隙,无需牵拉内直肌,且可保留眼眶内下壁骨嵴。向下移位眶下神经,沿着下直肌的外侧缘,可进入眼眶外下肌锥内间隙。结论 经筛窦入路可暴露内上及内下肌锥内间隙,经泪前隐窝入路可显露内下及外下肌锥内间隙。本研究可为经鼻内镜下行眼眶肌锥内间隙内的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参考。
  • 泪囊窝与毗邻结构解剖关系的CT影像学研究
    陈新军,王向东,王月,郝蕴,张罗
    2020, 27 (2): 67-.
    摘要 ( ) PDF ( 697KB ) ( )   
    目的 研究泪囊窝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方法 收集79例泪道阻塞患者的鼻窦CT,在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最低点水平位,测量泪囊窝泪前后嵴的距离,测量泪囊窝内侧壁上颌骨额突的厚度,观察泪囊窝上颌骨额突的走形。在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以下平面,观察钩突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的关系。结果 发现泪囊窝泪前后脊距离为3.5~13.1 mm[(7.84±1.78)mm],泪囊窝内侧壁上颌骨额突厚度为0.4~8.8 mm[(2.57±1.30)mm],上颌骨额突向内型占49.48%,向外型占0.52%。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以下平面,钩突附着处位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后方者占6.98%;位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之中者占89.53%;前方者3例占3.49%。结论 术前通过鼻窦CT可以准确定位泪囊在鼻腔的投影,选择合适的鼻黏膜切口位置,判断手术难易,减少并发症。
  • 结合影像解剖指导鼻泪管前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研究
    王博谦,崔晓波,王向东,张罗
    2020, 27 (2): 71-.
    摘要 ( ) PDF ( 927KB ) ( )   
    目的 探讨结合CT影像解剖,运用鼻内镜下鼻泪管前径路手术方式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策略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7月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共20例,其中男14例,女性6例。年龄32~65岁。术前均行鼻窦CT影像检查并分类评估后,接受鼻内镜下鼻泪管前径路切除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的手术方试。结果 鼻窦CT轴位观察分析骨性鼻泪管与上颌窦前壁之间的关系,融合型6例,分离型14例;外侧型4例,前方型16例。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和副损伤,术后均无出血,无鼻泪管损伤及梨状孔缘塌陷等并发症,未出现下鼻甲萎缩、坏死、鼻腔干燥及面部麻木等表现。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术后1年左右复查发现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但无恶变,继续随访8个月至今再无复发,其余术后随访3~18个月均无复发,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下降。结论 鼻泪管前径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结合CT影像明确了鼻泪管与上颌窦前壁之间的解剖关系后,能够更好的发挥该术式的优势,对减少手术并发症,保护鼻腔、鼻泪管及上颌窦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重视。
  • 碘海醇注射液在CT泪道造影中的应用研究
    孙华,许思思,李勇,王向东,梁熙虹,李冬梅,王宁利
    2020, 27 (2): 76-.
    摘要 ( ) PDF ( 594KB ) ( )   
    目的 探讨碘海醇注射液在CT泪道造影中应用的数据观察。方法 对50例(100只眼)泪溢患者以碘海醇注射液作为造影剂行CT泪道造影,在CT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上观察泪道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并测量泪囊大小。结果 在100只眼中,正常眼数目为39只(39%),泪小管阻塞数目为4只(4%),泪总管阻塞数目为2只2%),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数目为55只(55%)。正常眼与慢性泪囊炎的泪囊大小差异在长径、横径和前后径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造影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为0。结论  碘海醇注射液作为CT泪道造影剂能清楚显示泪囊大小及鼻泪管的狭窄情况,确定泪道阻塞的实际位置,并可以测量CT各层面的泪囊大小。
  • 鼻眼相关外科进展
    王向东,陈新军,张罗
    2020, 27 (2): 79-.
    摘要 ( ) PDF ( 501KB ) ( )   
    由于鼻部与眼部解剖关系密切,在很多疾病如外伤、炎症以及肿物等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方面有着紧密联系,随着影像学和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进步,鼻科医师开始尝试经鼻解决一些眼部疾病。本文简要介绍了鼻眼相关外科的解剖学,并就鼻内镜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眶减压术、眶内异物取出术及肿物切除术等进展进行综述。
  • 论著
  •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40例临床分析
    戴信深,楼建林,郭良
    2020, 27 (2): 83-.
    摘要 ( ) PDF ( 644KB ) ( )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nasal cavity and sinus,SNMM)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SNMM 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14例;年龄46~79岁,平均6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塞、鼻出血及涕中带血,经病理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例同期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单纯放疗13例,放疗+免疫治疗12例,放化疗4例。结果  40例患者随访35例,失访5例,K-M生存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为52.9%,2年生存率为34.6%,术后辅助治疗有提高生存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05)。结论  SNMM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术后辅助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有提高生存率趋势。
  • 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岳文慧,于铁莉,项清华,李连贺
    2020, 27 (2): 87-.
    摘要 ( ) PDF ( 514KB ) ( )   
    目的 研究甲状旁腺全切术(t o t a l l y parathyroidectomy,TPTX)治疗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药物治疗抵抗的难治性SHPT患者行TPTX,观察术前术后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变化情况,并观察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静脉补钙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共切除甲状旁腺83枚,全部患者骨痛、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术后iPTH、血钙、血磷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碱性磷酸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全部患者均于术后0~8天内停止静脉补钙,术后静脉补钙时间(3.43±2.31)天,术后静脉补钙时间与术前iPTH水平有相关性(P <0.05),与术前碱性磷酸酶水平无相关性(P >0.05),术后随访1个月~3年,无顽固性低钙血症出现,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无术后复发。结论 TPTX疗效确切,术后复发率低,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是治疗难治性SHPT的安全有效手术方式。
  • 局部晚期下咽癌术前新辅助化疗24例临床分析
    董春光,李利,肖祥,张书嘉,韩加辉,李玉
    2020, 27 (2): 91-.
    摘要 ( ) PDF ( 312KB ) ( )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下咽癌术前应用的效果以及对喉功能保留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T3级26例,T4级9例,根据患者喉功能保留的愿望、身体状况以及治疗依从性,11例患者采用手术+术后放疗,24例患者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TPF)方案+手术+术后放
    疗。对两组患者的喉功能保留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切缘阴性,手术组的11例患者中喉功能保留率为18.2%(2/11),辅助化疗组24例喉功能保留率为66.7%(16/24),辅助化疗组喉功能保留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术后并发咽瘘1例,辅助化疗组术后咽瘘3例,两组咽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晚期下咽癌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能提高喉功能保留率,且不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可作为下咽癌治疗的有效选择。
  • 不同年龄成人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疗效研究
    郑梦梦,王凯,严降雨,郝文娟
    2020, 27 (2): 94-.
    摘要 ( ) PDF ( 397KB ) ( )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成人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成人语后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老年组(60岁≤年龄<70岁),高龄老年组(年龄≥70岁)。记录人工耳蜗植入前后所有患者听觉行为分级、言语可懂度分级、安静情况下言语识别率和术后12个月信噪比分别为15、10、5和0 dB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率。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12个月,3个组患者听觉行为分级分别与同组术前比较
    (t 中青年组=12.90,t 老年组=9.55,t 高龄老年组=10.55,P 均<0.01)、言语可懂度分级(t 中青年组=10.30,t 老年组=10.94,t 高龄老年组=9.98,P 均<0.01)和安静情况下言语识别率(t 中青年组=21.71,t 老年组=21.12,t 高龄老年组=14.03,P 均<0.01)均较术前显著提高。相同治疗阶段内,3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噪声环境下,术后12个月,信噪比为5和0 dB时,3个组言语识别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5 dB=4.120,F 0 dB=5.730,P 均<0.05)。结论 此项研究表明人工耳蜗植入可安全有效提高不同年龄段成人语后聋患者的听觉言语能力,年龄不是决定和限制人工耳蜗植入疗效的因素,但会影响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
  • 两种声治疗策略对慢性特发性耳鸣疗效的比较研究
    田如如,刁明芳,孙建军
    2020, 27 (2): 98-.
    摘要 ( ) PDF ( 422KB ) ( )   
    目的 应用定制音乐对慢性特发性耳鸣患者进行个体化干预,与现有耳鸣训练疗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声治疗策略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研究对象为就医于耳科门诊,不明原因伴或不伴有感音神经性聋,病程≥6个月的耳鸣患者。采用前瞻性设计,随机将经过严格入选及排除标准纳入的患者分为A组(定制音乐组)和B组(耳鸣训练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声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逐月对入选对象进行耳鸣残疾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响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听力学评估。结果 经过3个月的声治疗,分析两组THI和VAS改变。发现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77.8% vs 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A组内疗效比较,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6,P<0.05);B组内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时也有一定疗效,随后疗效基本保持稳定(χ2=0.628,P =0.713)。随聆听时间的累加,A组耳鸣响度明显减轻(χ2=29.493,P<0.05),B组未见显著变化(χ2= 4.171,P =0.244)。结论 本研究表明,长时程、规范化聆听个体化定制音乐用于治疗慢性特发性耳鸣具有积极意义。经特殊声学处理的音乐可以显著减轻患者耳鸣响度,不同程度改善耳鸣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 儿童外耳道异物临床分析及处理
    胡长安,沈小飞,夏矜
    2020, 27 (2): 102-.
    摘要 ( ) PDF ( 304KB ) ( )   
    目的 描述儿童外耳道异物现状,给予临床处理建议。方法 选取南京儿童医院2012年6月~2018年4月收治188例外耳道异物患儿,描述外耳道异物种类;年龄、性别及左右耳分布;就诊时间分布;就诊原因;并发症类型;异物取出方法;器械的选择以及罕见异物处理。结果  188例患儿中男104例,女84例。右耳异物103例,左耳异物
    77例,双侧8例。异物主要是塑料制品129例(68.6%),植物/食物类异物23例(12.2%),橡皮或橡皮泥类异物13例(6.9%)等。1周内就诊者151例(80.3%)。并发症包括外耳道损伤25例,鼓膜损伤33例,外耳道合并鼓膜损伤15例。纽扣电池异物4例,水银1例。术后发生听力损失伴眩晕1例。结论 儿童外耳道异物并发症较高(38.8%),常需要全身麻醉下手术取出,对操作者技能,器械的合理选择和对并发症预估有较高要求。
  • 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与中性粒细胞相关性分析
    肖洋,吴逊尧,张显香,马丽晶,王军
    2020, 27 (2): 105-.
    摘要 ( ) PDF ( 362KB ) ( )   
    目的 探讨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Juvenile onset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JORR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分析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JORRP患者48例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比较两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同时对其和临床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JORR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001),其中HPV11阳性的JORRP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001)。JORR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与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 =-0.5208,P <0.01),而与发病间隔时间以及手术次数无相关性。结论 JORRP患者中性粒细胞在抗HPV病毒介导的JORRP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短篇论著
  • 黏蛋白 1、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16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原发性喉癌临床诊断效能分析
    王荣国,宋晓飞,陈红耀
    2020, 27 (2): 108-.
    摘要 ( ) PDF ( 1197KB ) ( )   
    目的 评估黏蛋白MUC1(Mucin-1)、p16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原发性喉癌中诊断、疾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原发性喉癌患者临床肿瘤样本中p16和MUC1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原发性喉癌患者血清样本中HMGB1的表达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MUC1,p16和HMGB1表达水平与喉癌分期、分级的相关性。并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MUC1,p16和HMGB1表达水平与原发性喉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示MUC1表达水平与原发性喉癌的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r =0.513,P <0.001),p16与原发性喉癌分期有显著相关性(r =00.437,P <0.001)。HMGB1与喉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相关性(r =0.523,r =0.671,P 均<0.001)。结论 MGB1、p16和MUC1的表达水平状态可做为原发性喉癌患者疾病进展的诊断指标,有望成为原发性喉癌诊断与治疗的新生物标志物。
  • 耳石振动治疗仪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外半规管壶腹嵴帽结石症
    吕萍,宋鹏龙,张蕾
    2020, 27 (2): 111-.
    摘要 ( ) PDF ( 284KB ) ( )   
    目的 探讨耳石振动治疗仪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外半规管壶腹嵴帽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2例确诊为HSC-Cup患者,均进行耳石振动治疗仪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分为3个组,发病时间<1周者18例(A组),1周~1个月内者15例(B组),>1个月者9例(C组)。按照疗效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A组15例治愈,1例改善,2例无效,总有效率88.89%;B组9例治愈,1例改善,5例无效,总有效率66.67%;C组无治愈患者,3例改善,6例无效,总有效率33.33%。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5.487,P<0.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87,P<0.05);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例患者中共24例治愈,5例改善,13例无效,总有效率69.05%。结论 耳石振动治疗仪结合手法复位治疗HSC-Cup安全可靠,尤其对发病1周内患者治疗有效率高。
  • 病例报道
  •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合并中耳胆脂瘤1例
    朱志玲,张德军,李松,郝延茹,管国芳
    2020, 27 (2): 113-.
    摘要 ( ) PDF ( 474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