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以肺外为首次转移部位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预后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张姝晶, 马廷耀, 杨国梁, 王雪莲, 陈晓红
    2024, 31 (5): 273-.
    摘要 ( ) PDF ( 408KB ) ( )   
    目的 总结分析以肺外为首次远处转移部位的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并探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收集2002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病理明确诊断为腺样囊性癌患者126例,其中首次远处转移部位为肺外的患者21例,首次远处转移部位为肺的患者105例。此外,自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2019年病理明确诊断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级、是否伴随神经症状、病理组织学分型、分级、Ki67、神经侵犯、p63情况与肺外转移相关(χ²=5.385、9.888、20.485、15.579、8.711、5.476、5.280,P 均<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分级、病理分级、神经症状与肺外转移风险增高存在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首发肺外转移组的累积生存率、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更低(P 均<0.05)。结论 腺样囊性癌首次转移部位与N分级、病理分级、神经症状多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实性型及伴高级别转化患者更易发生肺外转移。首次转移部位为肺外的患者远期预后较差。
  • 38例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临床分析
    杨磊, 王明婕, 曾立洁, 陶建华, 王承稷, 王亮
    2024, 31 (5): 278-.
    摘要 ( ) PDF ( 1588KB ) ( )   
    目的 探讨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head and neck 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HNEMP)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22年1月间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38例新诊断且未治疗的HNEM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及其预后。结果 38例患者中,病变呈现鼻颅眶沟通性者5例(13.2%),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8例(21.1%)。仅接受单纯手术切除的患者17例(44.7%),术后给予放疗者13例(34.2%),化疗者8例(21.1%),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者5例(13.2%)。治疗后评价疗效,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2例。中位随访86个月,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92.1%和94.7%。其中,颅鼻眶沟通病变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13个月,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为40%和60%,而其余组均为100%。此外,病变范围≥5 cm和累及鼻颅眶沟通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HNEMP发病率低,治疗上以手术联合放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好,颅鼻眶沟通病变及高肿瘤负荷为不良预后因素。
  • 论著
  • 非皮脂腺淋巴瘤临床特点及回顾性分析
    常浩, 刘琼琼, 刘华
    2024, 31 (5): 283-.
    摘要 ( ) PDF ( 1138KB ) ( )   
    目的 通过分析非皮脂腺淋巴瘤(nonsebaceous lymphadenoma,NSL)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临床诊疗要点及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0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5例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组织学特点和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例发生于鼻咽部,3例发生于腮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9年未见复发。结论 NS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尤其发生于鼻咽部非常罕见,组织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手术切除为治疗的有效手段。
  • 基于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模型构建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
    朱光浩, 姚慧, 李昊璞, 王经杰, 朱敏辉, 郑宏良
    2024, 31 (5): 287-.
    摘要 ( ) PDF ( 2048KB ) ( )   
    目的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 利用R软件筛选TCGA数据库中HNSCC数据集中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模块。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通过生存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后模型的可靠性。最后使用CIBERSORT算法分析不同风险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 environment,TME)的差异。结果 筛选出2 565个DEGs,通过WGCNA分析得到与疾病预后和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的一组基因模块,相关性分析验证该基因模块中的基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出了6个关键预后基因:CDKN2A、CCNE2、KNSTRN、AURKA、KPNA2和ORC1。基于这6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的预后显著差于低风险组(P<0.0 001)。ROC曲线表明该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CIBERSORT分析显示不同风险组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存在差异。结论 筛选出的6个关键基因有助于预测HNSCC患者的预后,并与HNSCC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提示可能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 论著
  • 人工耳蜗声场听觉皮层诱发电位反应阈和行为测听助听听阈相关性研究
    WONG Cheryl, 史文迪, 王永华, 赵燕, 查诗华
    2024, 31 (5): 292-.
    摘要 ( ) PDF ( 848KB ) ( )   
    目的 研究人工耳蜗植入(CI)后声场短纯音听觉皮层诱发电位(CAEP)反应阈与声场行为测听助听听阈相关性,为无法主观配合声场行为测听的CI患者快速高效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募集22名(22耳)CI儿童,对同组使用短纯音在0.5、1、2、4 kHz进行声场CAEP P1波反应阈及声场行为测听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I后儿童在0.5、1、2、4 kHz声场短纯音CAEP P1反应阈与声场行为测听助听听阈在对应频率的相关性系数r 分别为0.567、0.670、0.627及0.762(P <0.05);人工耳蜗声场短纯音CAEP P1反应阈与声场行为测听阈值显著相关,差值在5~8 dB之间。结论 声场短纯音CAEP可用于无法主观配合声场行为测听患者的效果评估,对人工耳蜗临床调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某冶金制造企业噪声暴露对听力水平的影响
    周彩玲, 胡祖应, 李勇, 金琪, 潘萍萍
    2024, 31 (5): 297-.
    摘要 ( ) PDF ( 414KB ) ( )   
    目的 探讨冶金制造业噪声暴露对听力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某企业245名噪声暴露工人及51名行政人员进行双耳0.5~8 kHz纯音气导听阈测试,检测工作场所噪声8 h等效声级,统计分析不同工种工人听力阈值。结果 噪声暴露工人0.5~8 kHz听力阈值均显著高于行政人员;听力受损主要发生在4、6 kHz;听力阈值与工龄、年龄正相关,40岁以上、6年以上工龄,工人双耳4、6 kHz听力阈值均高于40 dB HL。结论 噪声暴露工人4、6 kHz听力损伤最明显,年龄、工龄、噪声暴露强度是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噪声源的控制,重视耳塞等防护措施,并减少噪声暴露时间。
  • 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
    羡慕, 庞磊, 李颖, 王成硕, 张罗
    2024, 31 (5): 301-.
    摘要 ( ) PDF ( 937KB ) ( )   
    目的 观察短疗程口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上皮中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招募拟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术前给予GCs口服连续7 d,分别留取治疗前、后的鼻息肉组织。选取因非炎性疾病而拟行相关鼻内镜手术的成年患者,留取术中所得到的钩突黏膜、中鼻甲黏膜或下鼻甲黏膜作为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Js的表达情况。结果 短疗程口服GCs治疗前,鼻息肉标本中claudin-3、claudin-4和occlud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鼻黏膜;治疗后,鼻息肉组织中TJs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结论 鼻息肉组织中多种TJs表达下降,短期口服GCs治疗可以显著上调TJs的表达。
  • NPY-Y1信号通路调控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大鼠鼻黏膜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的机制研究
    王佳艳, 徐明, 王伟, 贾旭锦
    2024, 31 (5): 305-.
    摘要 ( ) PDF ( 1658KB ) ( )   
    目的 探究NPY-Y1信号通路调控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ECRS)大鼠鼻黏膜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的机制。方法 72只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组法分为6组,每组各12只,包括对照组、ECRS组、空载组、神经肽Y(NPY)干扰组、低拮抗剂组和高拮抗剂组。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细菌毒素法构建ECRS大鼠模型,空载组和NPY干扰组分别尾静脉注射siNC和NPY siRNA质粒进行干预,低拮抗剂组和高拮抗剂组分别腹腔注射20、50 μg的BIBO3304干预。末次刺激结束后处死大鼠,取鼻腔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和嗜酸粒细胞(Eos)计数;RT-PCT法检测鼻黏膜中NPY、IL-4、IL-5、IL-13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NF-κB p50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PY、NPY1受体(Y1R)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鼻黏膜组织结构完整有序,ECRS组、空载组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低拮抗剂组中细胞结构得到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相对于低拮抗剂组,NPY干扰组、高拮抗剂组中细胞结构及炎性细胞浸润改善情况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ECRS组和空载组鼻黏膜Eos计数,NPY、IL-4、IL-5、IL-13 mRNA,NF-κB p65、NF-κB p50蛋白及NPY、Y1R细胞染色相对强度值均明显升高(P 均<0.05);与ECRS组和空载组比较,NPY干扰组、低拮抗剂组、高拮抗剂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NPY干扰组和高拮抗剂组低于低拮抗剂组(P 均<0.05);ECRS组与空载组、NPY干扰组和高拮抗剂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ECRS大鼠存在鼻黏膜Eos异常浸润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NPY-Y1信号通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及效应蛋白表达有关。
  • 论著
  • 常见单侧良性鼻腔鼻窦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董怿, 崔顺九, 黄谦, 王向东, 王新艳
    2024, 31 (5): 311-.
    摘要 ( ) PDF ( 1417KB ) ( )   
    目的 回顾常见单侧良性鼻腔鼻窦病变的CT和增强MRI的影像学特征,总结与恶性病变的鉴别要点。方法 共134例单侧良性鼻腔鼻窦病变纳入本研究,术前进行鼻窦CT及增强MRI检查。记录总结各病种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病变范围、病变周围骨质和结构的侵犯和破坏情况。结果 单侧病变CT表现为大致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受累鼻窦骨质表现为内部钙化、窦壁局部骨质增生、窦壁广泛均匀的向心性骨质增生肥厚、窦壁骨质膨胀性破坏、窦壁骨质虫蚀状破坏的,分别有33、13、29、9、5例。MRI T1WI表现为大致均匀的等信号影。增强T1像呈现轻度、中度和明显强化的病例分别有3、10、108例,表现为混杂信号的有55例。结论 单侧良性病变影像学表现各异。CT可对单侧病变内钙化等高密度阴影及周围骨质变化呈现较为清晰的影像。鼻窦增强MRI则能够对病变内部的不同成分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应结合鼻窦CT及增强MRI影像学特点对单侧病变进行仔细鉴别。
  • 182例真菌球型鼻窦炎临床及CT特征分析
    徐海艳, 岳宗恩, 吴敏, 陈钢, 马有祥
    2024, 31 (5): 317-.
    摘要 ( ) PDF ( 740KB ) ( )   
    目的 探讨真菌球型鼻窦炎(fungal ball sinusitis,FBS)的流行病学特点、症状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182例经病理确诊FBS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其人群学特点、累及鼻窦范围及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FBS患者中单侧上颌窦受累为主占79.1%(144/182),头面部疼痛为其最常见临床症状,占45.6%(83/182);CT影像学方面钙化斑及骨质增生两种影像学特征总发生率为93.4%(170/182);真菌球感染对于不同鼻窦间产生骨质增生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真菌球型上颌窦炎及真菌球型蝶窦炎累及鼻中隔的概率相同(P >0.05),CT影像学中存在高密度影与否不会增加病理学检出曲霉菌的概率(P >0.05)。结论 不同鼻窦感染真菌球,其窦壁出现骨质增生及鼻中隔骨质受累的概率相同。
  • 颈内/颈外入路环状软骨前/后裂开自体肋软骨移植联合T管植入治疗儿童喉气管狭窄
    李宏彬, 王桂香, 赵靖, 王华, 段清川, 张丰珍, 倪鑫, 张杰
    2024, 31 (5): 321-.
    摘要 ( ) PDF ( 853KB ) ( )   
    目的 探讨环状软骨前/后裂开自体肋软骨移植对儿童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近年来采用环状软骨前/后裂开自体肋软骨移植联合T管植入治疗儿童喉气管狭窄12例。男5例,女7例,患儿年龄2岁6月~16岁9月,平均8岁9月。Ⅱ度狭窄2例,Ⅲ度狭窄9例,Ⅳ度狭窄1例。所有病例术前已行气管切开。病程4个月~6年,平均3年。结果 10例(83.3%)患儿已治愈,成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恢复正常呼吸及发音功能。2例拔管失败,其中1例Ⅲ度狭窄和1例Ⅳ度狭窄。结论 儿童喉气管狭窄病因复杂,治疗困难,颈内/颈外入路环状软骨前/后裂开自体肋软骨移植联合T管植入治疗儿童喉气管狭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论著
  • 低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儿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娄凡, 明澄, 祖金艳, 赵丽萍, 马静
    2024, 31 (5): 326-.
    摘要 ( ) PDF ( 462KB ) ( )   
    目的 探讨低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儿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86例低龄OSA患儿,按术后治疗情况分为普通病房组与重症监护(ICU)病房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ICU病房组患儿的病程、手术时间长于普通病房组,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氧减指数(ODI)、术中出血量大于或多于普通病房组,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 oxygen saturation,M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低于普通病房组,扁桃体大小分级、手术方式,以上参数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腺样体大小分级比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的OAHI值与MSaO2、LSaO2呈显著负相关(r =-0.676、-0.724),与扁桃体大小分级、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呈显著正相关(r =0.242、0.967、0.321、0.446,P <0.05),而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r =0.172,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SaO2、ODI是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低龄OSA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决定围手术期的风险,并受手术方式的影响。LSaO2、ODI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应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 短篇论著
  • 颞骨CT三维重建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解剖结构评估中的应用
    金韬, 黄灵志, 毛华杰, 袁伟斌
    2024, 31 (5): 330-.
    摘要 ( ) PDF ( 640KB ) ( )   
    目的 探究颞骨CT三维重建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咽鼓管解剖结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间90例CSOM患者(均为单耳病变)为研究对象,行颞骨CT扫描,经三维重建测量并对比健侧与患侧咽鼓管骨段全长,软骨段全长,峡部直径,软骨开放长度(静息状态下、Vasalva状态下),Reid平面咽鼓管角及咽鼓管鼓室角,采用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TTAG)评估咽鼓管开放功能,分析颞骨CT解剖参数与咽鼓管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90例CSOM患者,患侧与健侧颞骨CT咽鼓管长度参数比较,患侧软骨段全长、峡部直径、静息状态下软骨开放长度、Valsalva动作下软骨开放长度分别为(24.55±2.71)mm、(2.49±0.57)mm、(4.68±1.79)mm、(38.22±6.01)mm,均小于健侧的(28.10±2.98)mm、(3.22±0.53)mm、(6.61±1.60)mm、(52.26±9.5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段全长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侧与健侧颞骨CT咽鼓管角度参数比较,患侧Reid平面咽鼓管角为24.14°±3.40°,小于健侧的26.92°±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咽鼓管鼓室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咽鼓管功能测定结果显示,患耳P1-P2及Pmax-Pmin均低于健耳,90耳患耳中,咽鼓管功能不良组软骨段全长、峡部直径、静息状态下软骨开放长度、Valsalva动作下软骨开放长度及Reid平面咽鼓管角均小于咽鼓管功能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咽鼓管功能不良与软骨段全长、峡部直径、静息状态下软骨开放长度、Valsalva动作下软骨开放长度、Reid平面咽鼓管角均呈负相关(P <0.05)。结论 颞骨CT三维重建测量咽鼓管长度与角度参数,可直观显示CSOM患者咽鼓管结构异常,患者软骨段长度及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下开放长度缩短,Reid平面咽鼓管角减小,且这些改变均与咽鼓管功能异常有关。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腺样体扁桃体术后疗效及症状残留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晓龙, 李为, 李艳, 王进东
    2024, 31 (5): 334-.
    摘要 ( ) PDF ( 393KB ) ( )   
    目的 分析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腺样体扁桃体术后疗效及症状残留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95例OSAHS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收集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并分析疗效。根据术后12个月内有无症状残留分为症状残留组和痊愈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症状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95例OSAHS患儿均顺利完成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中出血量5~10 ml,术后白膜脱落时间(12.80±2.12)d,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6分,术后均伴有局部黏膜水肿,6~8 d消退;术后1 d内发热5例(2.56%),抗感染、退热对症处理后恢复;2周内出血6例(3.08%)。术后12个月PSG检测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较术前减小(P <0.05),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 oxygen saturation,M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均较术前提高(P <0.05)。术后12个月,127例(65.13%)患儿痊愈,68例(34.87%)存在症状残留;症状残留组手术时年龄>6岁、肥胖、合并哮喘、OSAHS家族史、病情分度为重度、扁桃体分度Ⅲ~Ⅳ度、术前自发觉醒次数>8次/h者、接受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占比高于痊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年龄>6岁、肥胖、病情分度为重度、术前自发觉醒>8次/h、合并哮喘均为OSAHS患儿腺样体扁桃体术后症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 <0.05)。结论 手术是中重度OSAHS患儿的主要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睡眠通气障碍,但仍存在症状残留风险,手术时年龄大、肥胖、病情分度为重度、术前自发觉醒多、合并哮喘是OSAHS患儿腺样体扁桃体术后症状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
  • 病例报道
  • 甲状腺非典型颗粒细胞瘤1例
    黄婷婷, 谢玲, 陈仕高
    2024, 31 (5): 338-.
    摘要 ( ) PDF ( 763KB ) ( )   
  • 双侧第三鳃裂瘘1例
    张敏, 张祖平, 宫丽丽, 葛文胜, 刘付星
    2024, 31 (5): 340-.
    摘要 ( ) PDF ( 325KB ) ( )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4, 31 (5): 341-.
    摘要 ( ) PDF ( 243KB ) ( )   
  • 本期目录
  • 本刊目录
    2024, 31 (5): 342-.
    摘要 ( ) PDF ( 1175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