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鼻及鼻窦炎专题
  • 两性霉素B鼻内应用改善慢性鼻-鼻窦炎预后的Meta分析
    吴喜福,张革化,赵耕,黄子真,朱玲,刘贤,叶进,李源
    2014, 21 (4): 169-173.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评价两性霉素B在鼻内应用能否改善慢性鼻-鼻窦炎(CRS)的预后。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关于两性霉素B鼻内应用治疗CRS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质量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研究,Meta分析显示,生活质量方面,两性霉素B组与对照组在RSOM-31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uniper生活质量记分系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性霉素B组对改善Lund-Mackay CT记分系统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方面,采用Malm量表及Lund-Kennedy记分系统,两性霉素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性霉素B鼻内应用不能改善CRS的预后。
  •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观察
    杨欢欢,舒畅,孙常领
    2014, 21 (4): 174-176.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CRSsNP)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2例成人CRSsNP患者按照鼻窦CT评分严重情况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喷鼻,2次/d,克拉霉素250 mg口服,1次/d,连续3个月;对照组予布地奈德喷鼻,2次/d。所有患者均每1个月进行1次肝肾功能评估,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前、后主观客观指标的变化(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扫描评分)。结果 治疗组所有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及鼻窦CT扫描评分均明显下降(t =23.79、31.69、26.06,P 均<0.05),与对照组比较(t =10.42、13.28、10.17,P 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环内酯类药物能有效控制CRSsNP的症状,特别对于激素治疗不敏感的患者,不适于手术的患者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黏膜CD55和CD59的表达及其意义
    高炜,汪银凤,孙敬武
    2014, 21 (4): 177-179.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通过观察CD55和CD59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CRSwNP)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RSwNP发病的关
    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CRS患者,分为CRSwNP组和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CRSsNP)组,鼻腔黏膜及鼻息肉组织中CD55和CD59的表达,并以30例单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为对照组。观察CD55和CD59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55和CD59在对照组及CRSwNP组织中均有表达,二者在对照组的表达高于CRSwNP组织(P <0.05,P <0.01)。与CRSsNP组相比,CRSwNP组CD55和CD59表达进一步下降(P <0.05)。结论 CRSwNP患者鼻腔黏膜CD55和CD59表达降低,提示补体调节蛋白表达下降,进而导致补体活化,可能参与CRS发病机制。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研究进展
    伯铭羽,王向东,张罗
    2014, 21 (4): 180-183.
    摘要 ( ) PDF ( 0KB ) ( )   
    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组多种致病因素参与、多种信号途径调节以及多基因调控的疾病。其在组织形态学上存在与哮喘相似的气道黏膜重塑改变,表现为黏膜上皮损
    伤、基底膜增厚等非特异性改变,以及黏膜组织水肿及胶原沉积、纤维化等特异性改变等。这些表现与鼻腔鼻窦黏膜细胞外基质动态失衡密切相关,而基质金属蛋白酶是目前已知降解细胞外基质最重要的酶类之一。本文就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在慢性鼻-鼻窦炎不同临床表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论著
  • 抑癌基因p14ARF与p3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张洋,李祖飞,许洪波,郭伟,黄俊伟,黄志刚
    2014, 21 (4): 184-188.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观察p14ARF与p32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对LSCC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了50例LS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p14ARF与p32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14ARF mRNA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χ 2=20.704,P <0.05),并呈现早期相对上升,晚期相对下降的趋势。p32 mRNA在LS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的相关性(t =-0.684,P >0.05)p14ARF蛋白定位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p3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两者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结果与PCR基本一致。p14ARF与p32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无关联性(r =0.157,P >0.05)。结论 p14ARF在LSCC中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早期发生发展过程,并有可能成为LSCC早期诊断的一个分子标志物,而p32可能在L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未起到关键的作用。
  • 感染性颈动脉破裂的治疗
    刘杰,曾泉,黄江菊,胡国华
    2014, 21 (4): 189-192.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感染性颈动脉破裂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2011年所有感染性颈动脉破裂病例及同期内所有英语文献记载的病例。结果 31例患者共发生46次感染性颈动脉破裂,最常见的破裂部位为颈总动脉(33/46,71.7%)。经血管结扎治疗17次(37.8%),血管内支架置入20次(44.4%), 栓塞治疗7次(15.6%)。血管结扎在治疗感染性颈动脉破裂时再次出血发生率11.8%(2/17)明显低于血管内支架置入6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55,
    P =0.037)。结论 血管结扎是感染性颈动脉破裂较好的治疗方法,它可能是防止再次出血的最好方法。但是如果结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其并发症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 基质金属蛋白酶-1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与喉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
    段世宏,郭玉芬
    2014, 21 (4): 193-196.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喉癌浸润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63例喉癌和癌旁组织中MMP-11和MMP-7蛋白水平表达。结果 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②MMP-11、MMP-7蛋白表达在T3+T4组高于T1+T2组,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③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MP-11、MMP-7蛋白表达强阳性组预后较阴性、弱阳性组差。结论 MMP-11、MMP-7的表达与喉癌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喉癌浸润和转移潜能及评估预后参考指标之一。
  • 学龄前腭裂患儿听力学特征分析
    何晶晶,关丽梅,赵德安
    2014, 21 (4): 197-200.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对正常儿和腭裂患儿的听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对,以探讨腭裂患儿的听力学特点以及年龄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60例(120耳)腭裂患儿和76例(152耳)正常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声导抗检查。结果 ≤1岁的腭裂患儿比1~2岁和2~6岁患儿的ABR阈值增加(前者S=5.927,后者S =6.020,P <0.05)。同一年龄段的患儿与正常儿相比,ABR阈值增加(t =8.588、5.436、7.003,P <0.001),I、III、V波潜伏期明显延长(<1岁组t =9.388、4.727、2.398,1~2岁组t =5.386、6.218、5.255,2~7岁组t =7.038、7.282、7.308,P 均<0.05)。腭裂患儿的高频听力损失程度为轻、中度,无重度和极重度听力障碍。3个年龄段腭裂患儿阈值异常率、鼓室图异常率、镫骨肌声反射异常率和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听力损失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20,P<0.01)。结论 在学龄前婴幼儿腭裂群体中,当鼓室导抗图表现为B型或C型曲线,镫骨肌声反射未引出,同时ABR听阈增加,I、III、V波潜伏期延长,而各波间期无明显延长时,要高度警惕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故应在早期行腭裂整复术同时进行鼓室置管术。
  •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诱发试验的研究
    孟昭进,张建新,倪志军,彭新,王鹏,单希征
    2014, 21 (4): 201-204.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探讨运用自主研制的SRM- 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 ional ver t igo,BPPV)诊疗系统在上半规管BPPV的诱发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将367例高度怀疑BPPV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81例依序进行Dix-Hallpike试验及SRM-IV BPPV诊疗系统采用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和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检查,有20例被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另一组186例检查顺序相反,共有21例被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观察并记录该41例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的每位患者每种体位下的特异性眼震,计算每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并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i x-Hal lpike试验中有26(63.4%)例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SRM-IV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中有28例(68.3%)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SRM-IV上半规管BPPV中有35例(85.4%)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Dix-Hallpike试验与SRM-IV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RM-IV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对上半规管BPPV检出率高于其余两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RM-IV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对上半规管可产生有效的刺激,对诊断上半规管BPPV敏感性高,此方法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 双链RNA对鼻上皮细胞表达上皮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的诱导作用
    张涵,陈曦,韦屹,李华斌
    2014, 21 (4): 205-208.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观察双链RNA对离体培养的气道上皮细胞表达上皮中性粒细胞活化肽(epithelial neutrophil activating peptide,ENA)78的诱导作用。方法 离体培养
    的鼻息肉上皮细胞(polyp epithelial cells,PECs)和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HBECs)经过双链RNA模拟物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刺激0~24h后,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ENA78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通过Transwell技术检测Poly I:C诱导的ENA78对中性粒细胞的
    趋化作用。结果 Poly I:C刺激后,PECs和HBECs 2类气道上皮细胞ENA78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t =21.7、19.8,P 均=0.001)。Poly I:C诱导的HBECs上清对中性粒细胞存在显著的趋化作用(t =20.8,P =0.001),后者能被加入ENA78抗体显著抑制(t =12.9,P =0.001)。结论 双链RNA能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表达ENA78进而诱导中性粒细胞趋化,抑制ENA78可作为干预由病毒感染导致的鼻息肉组织中性粒细胞聚集的一个关键靶点。
  • 化学性嗅觉障碍模型中嗅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李丽娟,李金红,毛兰群,张迎宏,朱丽,马芙蓉
    2014, 21 (4): 209-212.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建立化学性嗅觉功能障碍的大鼠动物模型,观察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 腹腔注射
    300 mg/kg 3-甲基吲哚对SD大鼠造成嗅上皮的损伤,动态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点(1 h、3~6 h和24 h)的OEPs变化。结果 电刺激嗅黏膜时在嗅球附近可记录到“负-正-负(N1-P1-N2)”的三相波,当刺激电流为3 mA时,潜伏期和振幅分别为N1波12.9 ms/19.1 μV,P1波23.6 ms/27.0 μV,N2波41.7 ms/15.1 μV。给药后1 h OEPs变化无显著性;3~6h后OEPs出现变化,表现为N1波或N1、N2波消失,其潜伏期明显延长及振幅变小;以上改变在给药后24h更加显著。结论 腹腔注射3-甲基吲哚可建立SD大鼠急性嗅觉障碍的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且重复性好。
  • 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用于显微手术后拔管反应的观察
    范雪梅,王平,叶京英,李天佐
    2014, 21 (4): 213-215.
    摘要 ( ) PDF ( 0KB ) ( )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对喉显微手术全麻苏醒期呛咳反应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喉显微手术90例,随机分为D组(右美托咪定组)、R组(瑞芬太尼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30例。于术毕前,D组、C组停止瑞芬太尼输注,给予右美托咪定0.4 μg/kg或生理盐水,R组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为2 ng/ml,直至气管拔管。记录围拔管期呛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期各项恢复指标及副反应。结果 D组、R组呛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C组。苏醒期不同时间点D组、R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低于C组,R组5例拔管后出现呼吸减慢或呼吸暂停。结论 喉显微手术结束前静脉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或低浓度瑞芬太尼,可明显减少气管拔管引起的气道和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与后者相比,右美托咪定不影响拔管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更为安全有效。
  • 临床经验
  • 联黎维和中国二级医院595例耳鼻咽喉疾病谱分析
    王桂芳,颜彬,刘利,李天翔,耿美香,王冠梁
    2014, 21 (4): 216-217.
    摘要 ( ) PDF ( 0KB ) ( )   
  • 颈部开放性外伤并与喉贯通的临床分析
    刘义森,黄学勤,程学仕,束维龙,洪飞
    2014, 21 (4): 218-219.
    摘要 ( ) PDF ( 0KB ) ( )   
  • 综述
  • 内质网应激与听力损伤的相关研究
    路虹,王团,徐鸥,马宏敏,习国平
    2014, 21 (4): 220-222.
    摘要 ( ) PDF ( 0KB ) ( )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重要结构,当遇到缺氧等各种原因致使蛋白质在细胞内没有正确折叠而大量堆积并引起钙离子的紊乱,由此引起的反应称为内质网应激。有研
    究表明噪声性聋、药物中毒性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听力减退、老年性聋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听力损伤均与内质网应激相关,本文就此研究动态予以综述。
  • 论著
  •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耳部影像学检查和诊断复杂性与对策的培训
    刘兆会,王振常
    2014, 21 (4): 223-224.
    摘要 ( ) PDF ( 0KB ) ( )   
    耳部影像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耳科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价值。相对于其他系统的影像学来说,由于耳部解剖的复杂性及疾病的特
    殊性,针对耳部的影像检查方法更为精细、疾病诊断更加困难。为了激发低年资医师和学生对耳部影像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文献和个人临床、研究经验,分析耳部影像学检查和诊断的复杂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