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皮瓣修复专题
  • 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术中受区血管的选择策略
    许洪波, 李立锋, 齐欣萌, 周晶, 杨征, 伏祺, 王桂花, 陈晓红, 黄志刚
    2025, 32 (7): 409-.
    摘要 ( ) PDF ( 1159KB ) ( )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术中受区血管的选择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2月经治的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患者96例,3例患者行两次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共计99例。根据缺损部位及皮瓣分析受区血管的选择、皮瓣的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99例游离组织瓣手术中,动脉共吻合99支,受区动脉选择甲状腺上动脉49支、面动脉28支、颞浅动脉14支、舌动脉5支、颈外动脉1支、颈横动脉1支、喉上动脉1支。受区静脉共吻合104支,94例吻合一支静脉、5例吻合两支静脉。受区静脉选择面静脉62支、颈外静脉21支、颞浅静脉12支、下颌后静脉3支、甲状腺中静脉2支、颈内静脉2支、颞中静脉1支、甲状腺上静脉1支。5例组织瓣完全坏死,4例部分坏死。受区血管条件不佳时,3例选择舌动脉、1例面动脉、3例颈外静脉、1例颈内静脉端侧吻合、1例与面总静脉端侧吻合。结论 头颈部缺损行游离皮瓣修复时,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是常用的受区动脉;面静脉、颈外静脉及颞浅静脉是常用的受区静脉。颈部缺乏常用受区血管时,可选用同侧舌动脉、颈横动脉及颈内静脉主干。
  • 颞骨-腮腺复合缺损修复策略的临床疗效分析:基于17例病例的术式选择与功能评价
    杨征, 房孝莲, 周晶, 陈学军, 陈晓红, 李平栋
    2025, 32 (7): 413-.
    摘要 ( ) PDF ( 2006KB ) ( )   
    目的 系统评估颞骨-腮腺复合缺损的修复策略,比较局部肌瓣与游离皮瓣的临床适用性,为优化头颈部复杂缺损重建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7例颞骨-腮腺区术后缺损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2~72岁,中位年龄58岁。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缺损修复采用局部组织瓣13例(颞肌瓣6例、胸锁乳突肌瓣3例、颏下颈阔肌瓣2例、颏下岛状皮瓣2例)或游离组织瓣4例(股前外肌筋膜瓣1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腹部游离脂肪筋膜瓣2例)。结果 17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外耳道及腮腺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6例,腺样囊性癌6例,导管癌3例)。所有皮瓣完全存活,1例颞肌瓣修复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延期愈合。中位随访期16个月(4~29个月),2例(11.8%)外耳道鳞状细胞癌局部复发,1例(5.9%)腮腺导管癌术后9个月发生肺转移并于15个月后死亡,其余14例(82.4%)无瘤生存。功能评估显示局部组织瓣组修复时间短,但存在肌瓣旋转弧度受限;游离瓣组可精准匹配缺损形态,但手术时间延长至3.5~4.5 h。14例(82.4%)术后接受辅助放疗,放疗后组织瓣均未出现放射性坏死。结论 颞骨-腮腺区复合缺损需兼顾术腔覆盖与外形修复双重需求。局部肌瓣操作简便、血供可靠,适用于中小型缺损;游离组织瓣在复杂三维缺损重建中更具形态适应性,但需显微外科技术支持。修复方案应根据缺损范围、血管条件及放疗计划综合决策,本组数据证实两类技术均能获得稳定疗效。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头面部肿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刘磊, 李凌寒, 俞舜, 郭兵
    2025, 32 (7): 418-.
    摘要 ( ) PDF ( 838KB ) ( )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头面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3年11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院区烧伤整形外科确诊为头面部肿瘤行手术切除且同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治疗患者的诊疗经过,观察皮瓣存活和供区愈合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评估皮瓣质地、术区瘢痕、肿瘤复发和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手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健康状况。结果  共纳入16例头面部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31~67岁。肿瘤病理类型:鳞状上皮细胞癌9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4例、其他恶性肿瘤3例。16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患者均满意手术修复效果,肿瘤未见复发。大腿皮瓣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呈线性瘢痕。手术前KPS功能状态评分为80±7.30,术后末次随访KPS评分为88.13±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96,P<0.01)。结论 对于头面部肿瘤切除后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 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是一种效果可靠的修复方式。
  • 面动脉颊肌黏膜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齐欣萌, 李平栋, 李立锋, 周晶, 陈晓红, 许洪波
    2025, 32 (7): 422-.
    摘要 ( ) PDF ( 1709KB ) ( )   
    目的 探讨面动脉颊肌黏膜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2019年5月~2024年3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治疗的9例头颈部缺损应用面动脉颊肌黏膜瓣修复患者,分析其缺损修复部位、组织瓣大小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9例头颈肿瘤患者缺损部位分别为硬腭3例,软腭2例,鼻中隔及鼻小柱1例,口咽侧壁1例,磨牙后区及口咽侧壁1例,下唇1例。面动脉颊肌黏膜瓣大小为1.5 cm×2.5 cm~4 cm×6 cm。黏膜瓣供区闭合,直接分离后间断缝合7例,1例使用脱细胞人工真皮修复,1例使用颊脂垫组织修复创面。术后8例黏膜瓣均成活,1例坏死。患者均无张口受限,无咬合受限。结论 面动脉颊肌黏膜瓣适合修复硬腭、软腭、下唇及咽侧缺损,血供可靠,供区位于口腔内,相对较为美观,值得推广。
  • 鼻咽癌组织微小RNA-186、叉头框蛋白D1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刘莉萍, 李菁, 徐芳, 曹平, 马萍
    2025, 32 (7): 426-.
    摘要 ( ) PDF ( 554KB ) ( )   
    目的 分析鼻咽癌组织微小RNA-186(miR-186)、叉头框蛋白D1(forked box protein D1,FOXD1)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1年5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鼻咽癌(鼻咽癌组)和155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对照组)患者,检测病变黏膜组织中miR-186、FOXD1表达及EMT基因表达情况,分析miR-186、FOXD1表达与鼻咽癌患者EMT基因、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鼻咽癌组中miR-186、E-钙黏素(E-cad)mRNA表达降低,FOXD1 mRNA、锌指转录因子(Snail)mRNA、N-钙黏素(N-cad)mRNA表达升高(P <0.05)。Pearson结果显示,miR-186与E-cad mRNA表达呈正相关,与FOXD1、Snail及N-cad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06、-0.336、-0.438、-0.626,P 均<0.05);FOXD1 mRNA与E-cad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与Snail、N-cad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69、0.417、0.562,P 均<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癌组织miR-186和FOXD1 mRNA相对表达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R-186低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低于miR-186高表达组(P <0.05),FOXD1低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高于FOXD1高表达组(P <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miR-186、FOXD1表达与EMT基因、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预后相关,二者可作为评价鼻咽癌恶性进展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 基于临床生化参数识别p16阴性鼻咽癌同步放化疗联合诱导化疗候选老年人群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吴晓峰, 赵建红, 李思维, 万龙, 王水斌
    2025, 32 (7): 432-.
    摘要 ( ) PDF ( 537KB ) ( )   
    目的 通过建立基于p16阴性鼻咽癌患者临床生化参数的列线图模型,识别可在同步放化疗(concur 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联合诱导化疗(induction chemotherapy,IC)中获益的人群。方法 回顾性纳入黄冈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2024年5月间接受CCRT的142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99)和验证集(n=43)。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整的体格检查、纤维鼻咽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血浆水平检测。研究终点是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定义为从初始治疗到癌症相关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日期的时间。结果  通过Cox及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EBV-DNA水平、T分级、N分级、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建立预测鼻咽癌患者DSS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均有良好的区分能力[C-index值:0.947(95%CI:0.905~0.990)vs. 0.930(95%CI:0.862~0.998)]及准确性。列线图模型按风险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三组DSS存在统计学差异(χ2=7.153、9.266,P =0.028、0.010)。在训练集中也仅有高危组接受IC+CCRT的患者DSS长于接受CCRT患者。结论 通过治疗前EBV-DNA水平、T分级、N分级、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出高危老年人群p16阴性鼻咽癌患者,提示该人群可能是临床中IC+CCRT的获益人群。
  • 论著
  • 应用多项听力学指标对儿童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早期发现的探索
    李漪童, 李悦, 刘冬鑫, 文铖, 王晓墨, 刘辉, 程晓华, 恩晖, 亓贝尔, 傅新星, 黄丽辉
    2025, 32 (7): 439-.
    摘要 ( ) PDF ( 460KB ) ( )   
    目的 应用听力学指标对儿童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早期发现进行探索。方法 研究对象为听力损失患儿92例(1~70月龄),分LVAS组(45例)和对照组(47)例。统计学分析11项听力学指标,包括听力损失侧别、程度、曲线类型,ABR气导阈值,ABR骨气导阈值差,ASSR平均阈值,ASSR 0.5、1、2、4 kHz阈值以及鼓室图类型。筛选组间差异显著指标,用R语言建立可视化多因素线性预测模型。结果 听力损失侧别、曲线类型,ABR气导阈值,ASSR平均阈值,ASSR各频率阈值以及鼓室图类型这9项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此建立预测模型,总分为200~240分时,预测LVAS风险为0.1~0.99。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5表示模型预测能力较好。结论 筛选出的9项听力学指标对儿童LVAS的早期发现有提示作用,据此建立模型可预估LVAS风险,完善后有望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
  • 网络社群支持与耳鸣习服治疗对慢性耳鸣患者的影响
    王荣国, 高洁, 宋晓飞
    2025, 32 (7): 444-.
    摘要 ( ) PDF ( 446KB ) ( )   
    目的 探讨网络社群支持与耳鸣习服治疗(tinnitus habituation therapy,THT)对慢性耳鸣患者耳鸣困扰、功能影响及焦虑水平的干预效果,并评估其单独及联合应用的有效性与起效时程。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设计,120例慢性耳鸣患者分为对照组(CG组)、网络社群支持组(NSG组)、耳鸣习服治疗组(THTG组)、联合干预组(CTG组),分别于第0、1、2、3、4、5、6个月评估耳鸣评价量表(tinnitu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TEQ)、耳鸣功能指数量表(tinnitus functional index,TFI)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结果 与CG相比,三种干预均显著改善TEQ、TFI及SAS评分(P <0.001),联合干预效果最优,1个月起效;THT组2个月起效,NSG组起效稍晚。CG组各指标随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  网络社群支持与THT均可改善慢性耳鸣症状,联合干预可更早、更显著缓解耳鸣困扰及焦虑。
  • 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临床分析
    周延辉, 刘琼琼
    2025, 32 (7): 448-.
    摘要 ( ) PDF ( 1180KB ) ( )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的临床诊疗要点及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4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6例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组织学特点和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主要症状为鼻塞伴不同程度的鼻出血,CT显示边界清晰的肿块,病理特征为血管周梭形细胞增生,免疫组化SMA阳性率100%,β-catenin核阳性率83%,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10年未见复发。结论 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罕见肿瘤,临床缺乏特异性,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金标准”,手术治疗为治疗的有效手段,预后良好,但需长期随访监测复发。
  • 鼻一氧化氮测试在学龄前儿童慢性鼻窦炎诊疗中的应用
    吴美玲, 刘接威, 刘平, 魏日富, 高尚, 李慧凤, 潘晓春
    2025, 32 (7): 451-.
    摘要 ( ) PDF ( 578KB ) ( )   
    目的 分析慢性鼻窦炎(CRS)患儿治疗前、后鼻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浓度变化,探讨NNO测试在儿童CRS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门诊就诊的CRS患儿,依据其是否伴过敏性鼻炎(AR)分为CRS伴AR组和不伴AR组,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NNO测试。选取同期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CRS伴AR组和不伴AR组患儿NNO浓度分别为(193±62)ppb和(138±49)ppb,均低于对照组[(243±51)ppb];CRS不伴AR组患儿治疗前、后的NNO浓度与VAS评分均存在负相关性;CRS伴和不伴AR组患儿治疗后NNO浓度均显著提高(P 均<0.05);NNO测试对诊断CRS不伴AR具有高等预测价值(P <0.01)。结论 CRS伴或不伴AR患儿NNO浓度均较正常降低,CRS不伴AR组较CRS伴AR组患儿更低。NNO可以辅助诊断儿童CRS,动态反映鼻部炎症程度及有助于区分CRS过敏性状况。
  • 不同炎症内在型细胞因子对鼻黏膜上皮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郭晶晶, 于洲, 秦媛媛, 朱治萩, 王明
    2025, 32 (7): 455-.
    摘要 ( ) PDF ( 3441KB ) ( )   
    目的 探索慢性鼻窦炎不同炎症内在型细胞因子对原代培养的鼻黏膜上皮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原代鼻黏膜上皮细胞分别加入1型、2型、3型炎症内在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10 ng/ml)、白细胞介素4(IL-4)(50 ng/ml)、IL-17A(50 ng/ml)处理,48 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并分析不同类型细胞因子差异和共同调控基因。结果 原代鼻黏膜上皮细胞经3种细胞因子处理后,转录组分别出现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IFN-γ、IL-4、IL-17A处理分别引起650、540、192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显示,IFN-γ调控基因主要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抗原加工和提呈、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反应、NOD样受体信号等通路;IL-4主要与白细胞趋化、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与受体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调控相关;IL-17A下游调控通路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趋化、抗细菌免疫反应、趋化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IFN-γ、IL-4和IL-17A分别存在共同调控基因,其中DUOX2的表达可被三者共同上调。结论 不同炎症内在型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影响鼻黏膜上皮细胞转录组基因表达,分别主要与抗病毒感染、炎症细胞趋化、抗菌免疫反应相关。
  • 基于上气道CT检查的正常人群环杓关节影像学形态研究
    赵磊, 李静, 陈青华, 曲玥, 王立学, 易懿, 李洁, 郑卓肇
    2025, 32 (7): 460-.
    摘要 ( ) PDF ( 857KB ) ( )   
    目的 研究生理状态下环杓关节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175例喉镜正常人群的上气道CT检查图像,根据年龄分组对杓状软骨钙化、杓状软骨骨质增生及环杓关节狭窄程度定性评估,探索其随年龄的变化趋势。评估声带长度、肌突旁间隙距离、环杓关节夹角等空间位置结构。结果 杓状软骨钙化、杓状软骨骨质增生及环杓关节间隙狭窄程度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杓状软骨钙化(r =0.36,P <0.001)、杓状软骨骨质增生(r =0.49,P <0.001)及环杓关节间隙狭窄程度(r =0.54,P <0.001)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双侧声带长度和环杓关节夹角对称(P 均>0.05)。结论 正常人群环杓关节形态对称,随年龄增长逐渐钙化、增生及关节狭窄,上气道CT检查能够评估环杓关节的形态及空间位置,为临床提供解剖参考。
  • 短篇论著
  • 鼻内镜术后症状和体征改变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1年内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
    俞紫薇, 陈旭东, 王耀文, 李春林, 程鹏
    2025, 32 (7): 464-.
    摘要 ( ) PDF ( 423KB ) ( )   
    目的 探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内镜术后症状和体征改变,并分析症状和体征改变对CRSwNP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20年1月~2023年2月期间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20例CRSwN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46)和未复发组(n=74)。比较两组的症状、体征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SwN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术后复发的预测分析。结果 术后3、6、12个月,未复发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评分、Lund-Kennedy内镜评分(LKS)均低于复发组(P <0.05);随时间的延长,复发组患者VAS、SNOT-22、LKS呈现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于术后3个月达到最低(P <0.05);未复发组随时间的延长VAS、SNOT-22、LKS评分逐渐降低(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后3个月的VAS、SNOT-22及LKS高,多发性鼻息肉、有变应性鼻炎以及组织Eos数目升高均为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VAS、SNOT-22、LKS单独及联合术后1年内复发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0.802、0.855、0.896,联合评估效能优于单独检测(P <0.05)。结论 CRSwNP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患者表现为术后3个月开始VAS、SNOT-22及LKS增加趋势,且术后3个月的VAS、SNOT-22及LKS与鼻内镜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术后复发的参考指标。
  •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聚桂醇局部注射精准治疗鼻腔反复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毛庆杰, 孙小燕, 毛涵悦, 朱志冬, 蔡靖, 张怀勤, 范红梅
    2025, 32 (7): 468-.
    摘要 ( ) PDF ( 380KB ) ( )   
    目的 探究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聚桂醇局部注射精准治疗鼻腔反复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间在如皋市人民医院治疗的32例鼻腔反复出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6)和观察组(n=16),两组均实施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聚桂醇局部注射精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及1周后应激反应;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血管标志物水平。结果 在对比研究中,观察组在出血量、止血时间、鼻腔黏膜恢复时间以及鼻腔通气恢复时间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应激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3 d后,两组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皮质醇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血管标志物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3个月后,两组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相较于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聚桂醇局部注射精准治疗鼻腔反复出血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应激反应,诱导毛细血管萎缩,抑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
  • 儿童支气管异物并发椎管积气临床分析
    2025, 32 (7): 471-.
    摘要 ( ) PDF ( 602KB ) ( )   
    目的 为儿童支气管异物并发椎管积气的救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6 785例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12例并发椎管积气的危重患儿诊治情况。结果 术后患儿喘憋症状明显缓解,皮下气肿较术前明显吸收。术后1周所有患儿复查胸部CT,其中3例患儿完全恢复正常,9例患儿检查结果提示椎管积气均消失,纵隔皮下积气较术前明显吸收,术前并发气胸6例患儿气胸均吸收。结论 对于支气管异物合并纵隔皮下气肿及椎管积气患儿,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尽快行异物取出术,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并给予对症治疗,降低患儿死亡发生率。
  • 病例报道
  • 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的砷中毒死亡1例
    李梦茵, 牛红燕, 杨欣欣, 李晓瑜
    2025, 32 (7): 474-.
    摘要 ( ) PDF ( 241KB ) ( )   
  • 儿童急性鼻窦炎合并眶内脓肿1例
    沈彦雄, 林颖, 艾毛毛, 吴剑, 邓海燕, 于锋
    2025, 32 (7): 475-.
    摘要 ( ) PDF ( 524KB ) ( )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5, 32 (7): 477-.
    摘要 ( ) PDF ( 255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5, 32 (7): 478-.
    摘要 ( ) PDF ( 622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