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 论著
  •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38例临床诊治分析
    廖佳兴, 冯华君, 廖江雪, 梁琦栩, 覃纲
    2024, 31 (4): 205-.
    摘要 ( ) PDF ( 1658KB ) ( )   
    目的 探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23年4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38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预后。结果 38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咽部不适和咽部膨隆。CT、MRI检查可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手术方式包括经颈侧入路17例,经口入路15例,经颈-腮腺入路4例,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2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28例(73.7%),恶性肿瘤10例(26.3%)。术后随访2个月~17年,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恶性肿瘤患者经手术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后均存活良好。结论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大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病理类型多样。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神经功能障碍是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良性肿瘤患者术后远期效果较好,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 经口微创手术治疗诱导化疗后下咽癌疗效分析
    封丽菲, 高文, 尹高菲, 郭伟, 钟琦, 陈晓红, 房居高, 黄志刚, 张洋
    2024, 31 (4): 210-.
    摘要 ( ) PDF ( 655KB ) ( )   
    目的 对局部晚期下咽癌经诱导化疗降期后行微创及开放手术患者预后及喉功能保留情况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接受诱导化疗并疗效评估为大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即肿瘤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70%后,行保留喉功能手术的54例下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接受经口微创手术和颈外入路开放手术的患者术后喉功能恢复情况、生存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接受经口微创手术28例,接受颈外入路部分下咽和(或)部分喉切除手术26例,两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63%和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8,P >0.05),微创手术组术后呼吸功能(χ2=14.676,P <0.05)、吞咽功能(χ2=10.956,P <0.05)及发声功能(χ2=13.290,P <0.05)的恢复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口微创治疗在诱导化疗后降期的下咽癌患者治疗中能够获得与开放手术近似的生存率,且经口微创手术后喉功能恢复更好。
  • DOT1L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对喉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方勇进, 杜欢乐
    2024, 31 (4): 214-.
    摘要 ( ) PDF ( 1093KB ) ( )   
    目的 探讨类端粒沉默干扰体 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DOT1L)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对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30例病理确诊L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OT1L及其催化产物H3K79me3的阳性表达率,qRT-PCR检测DOT1L和H3K79me3的mRNA相对表达量。选择人LSCC细胞系TU686分为空白对照组、过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培养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1)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DOT1L和H3K79me3阳性表达率[(41.5±8.9)% vs.(18.3±3.6)%,t =56.963,P <0.001;(40.5±7.7)% vs.(10.2±2.3)%,t =96.635,P <0.001]以及mRNA表达量[(0.69±0.13)vs.(0.13±0.09),t =102.302,P <0.001;(0.42±0.19)vs.(0.09±0.03),t =85.659,P <0.001]均显著增加,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t =45.628,P <0.001),凋亡率降低(t =40.125,P <0.001),Notch1、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降低(t =22.524、30.263、45.629、27.859,P <0.001);低表达组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t =33.427,P <0.001),凋亡率增加(t =78.529,P <0.001),Notch1、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下降,E-cadherin增加(t =19.864、23.524、28.957和33.426,P <0.001)。结论 DOT1L在LSCC中高表达,影响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进而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EMT行为,DOT1L有望成为肿瘤靶向干预的新位点。
  • 外泌体递送角蛋白8小干扰RNA调控下咽癌细胞对5-FU敏感性研究
    罗飘, 林秋红, 韩加辉, 李利, 王金鑫, 肖祥, 张书嘉, 董春光
    2024, 31 (4): 219-.
    摘要 ( ) PDF ( 3289KB ) ( )   
    目的 探究下咽癌患者血清源性外泌体中角蛋白8(KRT8)小干扰RNA(si-KRT8)对人咽鳞状细胞癌FaDu细胞株5-氟脲嘧啶(5-FU)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下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以及治疗后耐药患者的血清、肿瘤组织以及癌旁组织。构建FaDu的5-FU耐药细胞株(FaDu/R)用于后续实验。超速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血清中的外泌体并利用透射电镜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技术进行鉴定,利用电转染技术将si-KRT8封装至外泌体(Exosome@si-KRT8)中,后续用于处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WB方法检测KRT8分别在不同组织、电转染后外泌体及不同处理条件下FaDu细胞中的表达水平。CCK-8、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及迁移侵袭技术和WB检测Exosome@si-KRT8对FaDu/R细胞活力、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结果 下咽癌耐药组织及FaDu/R细胞中的KRT8表达水平相较于癌旁组织和肿瘤组织以及正常FaDu细胞均升高(t =15.79,P <0.01)。分离的患者血清外泌体呈现双层膜结构,且CD63和TSG101蛋白均表达,电转染si-KRT8后,外泌体中KRT8表达量下降(t =6.70,P <0.01)。Exosome@si-KRT8能够抑制FaDu/R细胞中KRT8的蛋白表达水平(t =123.50,P <0.01)。与5-FU组及5-FU+Exosome组相比,Exosome@si-KRT8能够抑制FaDu/R细胞的活力(t =17.07,P <0.01),促进其凋亡水平,并且抑制FaDu/R细胞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t P-gp=103.20,t MDR1=238.60,P <0.01)。此外,Exosome@si-KRT8还能抑制FaDu/R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t =42.30,t =122.00,P <0.01),并在促进E-cadherin的表达同时抑制N-cadherin的表达水平(t =130.80,t =83.90,P <0.01)。结论 下咽癌患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封装si-KRT8能够增强下咽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 血清肌酐胱抑素C比值评估鼻咽癌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
    常敏强, 闻朱音, 王琴, 章栽良, 王晓丹
    2024, 31 (4): 226-.
    摘要 ( ) PDF ( 974KB ) ( )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酐胱抑素C比值(creatinine-cystatin C ratio,CCR)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12月于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进行诊治的NPC患者,根据CCR是否<0.81(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对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预测变量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及Cox回归分析CCR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基于相关预测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516例NPC患者,高表达组中高龄患者占比(22.5%)明显低于低表达组(32.6%),高分化患者占比(22.5%)明显更高(14.7%),TNM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患者占比(40.7%)明显高于低表达组(29.8%),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低表达的CCR与较差的OS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CCR、病理学分级、从确诊到治疗时间、TNM分期与OS显著相关(P <0.05)。基于上述预测因素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的AUC值高于传统TNM分期模型,且其列线图预测OS时与实际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CCR可被视为NPC患者的一个潜在的预后评估因素。
  • 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SVV/SVH结果分析
    高铭媛, 丁雷
    2024, 31 (4): 232-.
    摘要 ( ) PDF ( 494KB ) ( )   
    目的 分析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主观视觉垂直线(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和主观视觉水平线(subjective visual horizontal,SVH)结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符合BPPV诊断标准的40~60岁女性患者310例为围绝经组,年龄<40岁的同期女性BPPV患者110例为青年组,年龄>60岁的同期女性BPPV患者332例为老年组,分析不同年龄组女性BPPV患者SVV/SVH特点。结果 (1)女性BPPV患者SVV/SVH总异常率为42.29%;(2)围绝经组和青年组SVV/SVH异常率在不同罹患管型中无显著差异(P 均>0.05);(3)老年组SVV/SVH异常率在不同罹患管型中分别为,水平半规管嵴帽BPPV 58.62%、水平半规管管石BPPV 48.65%、后半规管BPPV 3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围绝经组、青年组、老年组BPPV患者SVV/SVH总异常率分别为41.94%、46.36%、41.27%,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约40%女性BPPV患者伴有SVV/SVH异常,且随年龄增长在不同罹患管型中有所差异。
  • 累及鼻腔鼻窦的Rosai-Dorfman病临床特征分析
    郑铭, 司马宇彤, 庄梦岩, 王向东, 张罗
    2024, 31 (4): 236-.
    摘要 ( ) PDF ( 2457KB ) ( )   
    目的 探讨累及鼻腔鼻窦的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方法 对2016年12月~2023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鼻科接受诊治的16例累及鼻腔鼻窦的RD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比例1∶3,平均年龄47.4岁,平均病程22.34个月。主诉鼻塞、鼻干、嗅觉减退、头面部痛和突眼/复视的患者,分别有14、3、5、6和1例,9例存在外鼻肿胀。14例至少累及鼻中隔,12例单纯鼻腔受累,3例累及鼻窦,1例为混合型。10例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8例结果误诊或漏诊。鼻内镜检查9例患者的鼻中隔呈现双侧膨隆,7例鼻底和下鼻甲表面有结节状隆起或者颗粒状新生物。鼻窦CT发现9例患者鼻中隔区域呈现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影或对称性软组织增厚影,5例鼻底、下鼻甲呈现明显的软组织增厚影。结论 累及鼻腔鼻窦的RDD在外鼻表现、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中有一定的典型特征,综合判断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RDD的可行性。
  • 额窦相关头痛患者额隐窝气房发育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刘承耀, 王向东, 许庆刚, 崔世磊, 刘仲燕, 赵岩, 张罗
    2024, 31 (4): 242-.
    摘要 ( ) PDF ( 1123KB ) ( )   
    目的 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IFAC)确定额窦相关头痛患者额隐窝气房变异的出现率,探讨额隐窝气房变异在额窦相关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46例额窦相关头痛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患者的鼻窦CT,分析其额隐窝引流区域的额隐窝相关气房,并分析中鼻道变异和鼻窦受累情况。观察其在头痛与否之间表达是否有差异。结果 92侧鼻窦CT中,鼻丘气房(agger nasi cell,ANC)出现率为100%(92/92),其次筛泡上气房(supra bulla cell,SBC)为78.3%(72/92),鼻丘上气房(supra agger cell,SAC)为67.4%(62/92),筛泡上额气房(supra bulla frontal cell,SBFC)为27.2%(25/92),鼻丘上额气房(supra agger frontal cell,SAFC)为20.7%(19/92),额窦间隔气房(frontal septal cell,FSC)为8.7%(8/92),眶上筛房(supraorbital ethmoid cell,SOEC)为0%(0/92)。在传统的额窦引流区域,IFAC分类中的SBFC(P =0.0108)和SAC(P =0.0104)和SAFC(P =0.0088)与额窦相关头痛的发生有显著相关。中鼻道变异如泡状中鼻甲也表现出和额窦相关头痛的发生明显相关(P =0.0390)。结论 在额隐窝引流通道中,SAC、SAFC、SBFC及泡状中鼻甲的发育异常均与额窦相关性头痛具有明显的相关。
  • 鼻内镜下Draf II-III型额窦开放手术在颅脑外伤术后反复额窦感染并窦道形成中的应用#br#
    吕操, 黄晓斌, 陈杰, 兰忠, 涂艺, 杨晓红, 白忠
    2024, 31 (4): 248-.
    摘要 ( ) PDF ( 750KB ) ( )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Draf II-III型额窦开放手术在颅脑外伤术后反复额窦感染并窦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8例颅脑外伤术后反复额窦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额部反复感染、流脓、窦道形成,发病时间平均43.25个月。患者在鼻内镜下行Draf II-Ⅲ型额窦开放术,其中Draf Ⅱa型2例,Draf Ⅱb型5例,Draf Ⅲ型1例,术中扩大开放额窦口,见额窦内有骨蜡堵塞额窦口,取出骨蜡,额窦引流通畅。全部患者未做面部切口。结果 术后8例患者额部感染明显减轻,治愈出院,术中、术后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或颅内感染。出院后,于1、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复查,见额窦口保持通畅,额部未再发生感染,瘘口逐渐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采用Draf II-III型额窦开放术式,是处理颅脑外伤术后额窦反复感染并窦道形成的有效手术方式。
  • 儿童过敏性鼻炎对家庭成员身心状况影响的研究
    何思楠, 陈力嘉, 马婷婷, 王学艳
    2024, 31 (4): 251-.
    摘要 ( ) PDF ( 405KB ) ( )   
    目的 探讨儿童患有过敏性鼻炎对其家庭成员身体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问卷调查149例过敏性鼻炎儿童家庭成员的疲劳、焦虑、抑郁等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过敏性鼻炎儿童症状越重,其家庭成员的疲劳、焦虑、抑郁程度越高(r =0.426,P =0.000;r =0.479,P =0.000;r =0.358,P =0.000)。年龄<3岁、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患儿的家庭成员疲劳(P =0.000,P =0.000)、焦虑(P =0.000,P =0.000)和抑郁程度(P =0.003,P =0.001)均更高,而疾病症状呈常年性/持续性发作的患儿家庭成员的抑郁程度更高(P =0.021)。家庭成员中女性疲劳、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高于男性(P =0.032,P =0.018,P =0.021)。结论 儿童患过敏性鼻炎对家庭成员的疲劳、焦虑、抑郁产生显著影响,并与患儿年龄、疾病特征、是否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以及家庭成员的性别、文化程度等相关。
  • 改变生活及饮食方式在咽喉反流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鲁明, 蔡继壹, 洪泽生, 洪育明, 郑朝晖, 梁振源, 李雅虹, 陈晓芳
    2024, 31 (4): 255-.
    摘要 ( ) PDF ( 508KB ) ( )   
    目的 探讨改变生活及饮食方式在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治疗的92例LR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抑酸及促胃动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活及饮食方式指导。比较治疗后8周、12周两组的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反流体征评分(RFS)量表各项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RSI总分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5);RSI总分治疗后12周与治疗后8周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5)。RFS总分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5);RFS总分治疗后12周与治疗后8周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0.9%)与治疗组总有效率(71.7%)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5,P =0.513)。治疗1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3.9%)与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6,P =0.044)。结论 生活及饮食方式改变应成为LRPD治疗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调整不良生活饮食方式,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症状,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短篇论著
  • 夜间血氧饱和度水平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辅助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br#
    樊铜飞, 张卫平, 宋晓, 张青
    2024, 31 (4): 260-.
    摘要 ( ) PDF ( 713KB ) ( )   
    目的 探讨夜间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诊断及严重程度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就诊的1 160例打鼾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夜间完整多导睡眠监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水平分为非OSAHS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分析SpO2相关指标与AHI的相关性,将具有相关性SpO2指标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反向神经网络模型,评价夜间SpO2水平用于OSAHS患者诊断及严重程度预测效能。结果 Pearson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氧减饱和度回升指数,SpO2最低值,SpO2均值,SpO2<95%、90%、85%、80%、75%、70%时间百分比均与打鼾患者AHI具有相关性(P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00次AHI预测均值与真实值具有相关性(r =0.92,P =0.00),模型拟合优度r 2=0.86,P <0.0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AHI诊断OSAH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良好临床效能,根据反向神经网络模型预测AHI诊断重度OSAHS患者预测效能最佳,其次为非OSHAS组。结论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反向神经网络模型夜间SpO2水平在OSAHS患者诊断及严重程度预测方面具有良好价值。
  • 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与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br#
    王霞, 张万红, 吕高峰
    2024, 31 (4): 263-.
    摘要 ( ) PDF ( 608KB ) ( )   
    目的 探讨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OME)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SOM患儿120例,按术式分为穿刺组(n=60)和置管组(n=60),穿刺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置管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比较两组积液消退时间、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ABR Ⅰ波潜伏期、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 置管组积液消退时间显著低于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组和置管组术后ABR、ABR Ⅰ波潜伏期、IFN-γ、IL-6和TNF-α均显著低于术前(P 均<0.05);置管组术后ABR、ABR Ⅰ波潜伏期、IFN-γ、IL-6和TNF-α均显著低于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置管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改善SOM患儿听力及炎症,有利于提高疗效,且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17例耳硬化症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魏建初, 张敏, 何云生, 胡先芳
    2024, 31 (4): 266-.
    摘要 ( ) PDF ( 913KB ) ( )   
    目的 分析17例耳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例(17耳)耳硬化症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颞骨CT影像学表现及手术前后纯音测听结果变化。结果 17例(17耳)患者中,11耳(64.71%)为前庭窗型,表现为进行性传导性听力损失,其中9耳有耳鸣,3耳有轻微平衡问题;混合型6耳(35.29%)显示混合性听力损失,5耳有耳鸣,3耳有偶发性平衡障碍。影像学上,前庭窗型显示镫骨底板区域骨质增厚、前庭窗密度增加;混合型则显示镫骨底板增厚及耳蜗周围密度减低,1耳可见“双环征”,两种类型耳硬化症患者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均未见耳鸣加重或其他严重并发症,仅2例(11.76%)出现暂时性头晕,术后随访显示术区恢复良好,无感染或其他迟发性并发症;术后听力测试显示气导阈值、气骨导差较术前显著改善(P 均<0.05)。结论 前庭窗型和混合型耳硬化症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镫骨成形术可显著改善听力,降低气导阈值和气骨导差,且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 病例报道
  • 侵及眶内的复发性鼻腔鼻窦巨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王丽, 黄辉, 柴伟, 何苗, 冀庆军, 蒋劲松, 冯春博, 周明朗, 代国胜
    2024, 31 (4): 269-.
    摘要 ( ) PDF ( 945KB ) ( )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微波消融术后气管损伤并穿孔1例
    何光智, 李洲, 张松, 杨少胜, 陈美兰, 卢淑贞, 陆燕虹, 高建珠, 卢小利
    2024, 31 (4): 271-.
    摘要 ( ) PDF ( 598KB ) ( )   
  • 本期封面
  • 本期封面
    2024, 31 (4): 273-.
    摘要 ( ) PDF ( 242KB ) ( )   
  • 本期目录
  • 本期目录
    2024, 31 (4): 274-.
    摘要 ( ) PDF ( 907KB ) ( )